云南省大理州《民国大理县志稿》全三十二卷首一卷 张培爵修 周宗麟纂PDF电子版地方志下载 
地区: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地方志
书名:民国大理县志稿
卷数:全三十二卷首一卷
作者:张培爵等修 周宗麟等纂
版本:民国六年(1917年)铅印本
史部:方志类
格式:据原书原貌彩色影印 高清PDF电子版下载
类型:中国稀缺古代古籍善本地方志史志县志PDF下载
大小:207.35 MB
页码:934双页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地方志,民国六年(1917年)铅印《大理县志稿》,三十二卷首一卷,唐继尧,张耀曾,周宗麟,进士范宗莹,赵钟奇等十一位作序,周宗麟,杨楷,李文琴等纂修;周宗洛,张忠等重校。
张培爵,东川人,时为大理县知事。周宗麟,字石君,一字香石,号瑞璋,晚号疢存山人,大理人。光绪十七年举人,任云南陆良县学正。入民国后,继续办理地方自治事务。
是《志》议修于民国元年,越三年成书,民国六年校毕排印。按大理县,今为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其先太和县,始置于元,明清因之。民国二年废大理府(时有废府厅州制),改太和县为大理县。康熙间,邑人张相度纂成《太和县志》(相度事迹,可参见施心极《十九峰山民张相度墓志》,载《(康熙)大理府志》卷二九),(道光)《云南通志稿》着录,其书久佚不传(林平、张纪亮《明代方志考》以此太和为安徽之太和,着录于安徽省阜阳市下,误)。道光间,邑人范名世重修(名世,字今有,宗麟之伯曾祖),未能梓行,佚失无存。据《郑天挺日记》,民国三十三、三十四年间,邑人马晋三、严燮成等数请郑氏修志,并邀师生至大理调查,郑氏尝拟定例目,而事竟不果。故该志实为大理县现存唯一解放前所修之县志云。
是《志》纂修之时,(康熙)《志》及范名世之稿皆未之见。宗麟称采访册为一大资料来源。检《志》中人物部,如忠烈、义士、列女,内中关涉咸同丙辰杜文秀事变者,大率皆标出处为“采访”,当即采访册。周宗洛于《书后》称:“癸未(光绪九年)冬,邑因续修《通志》,奉文采访,举洛承乏局事。尝与王君联魁、李君锟、张君肇荣昕夕殚力,舌焦管秃,穷竭搜罗,得稿十数册。”知是采访册之辑,为修(光绪)《云南通志》故。(光绪)《云南通志》议修于光绪九年,成书于十七年,有《忠义录》三十二卷,《忠义备考》一卷,《列女录》八卷,故于此三部分备列咸同死事名单,盖当局者尤重咸同之变,下文采访死事者之结果也。余尝从昆明隐堂先生处访得毛装皮纸册子,封面题《遵将光绪九年所采访元上里义夫节妇姓名逐一造具清册呈投》,内中有“光绪九年十一月日生员杨嶙呈”。所录义夫节妇格式,与《大理县志稿》据采访册所书者似。唯其中“马甲邑”等地名,乃采访自邻邑邓川州,而清册上多有批注,如“入节孝”、“节孝”、“入忠义”、“已录”等。余意其即修(光绪)《云南通志》之采访册,后为邓川修志所采用。需得(民国)《邓川县志》以验之。幸承社科院王锋研究员鼎力相助,多方搜访,然至今未知下落。
是《志》三十二卷,内分《地志》、《地理》、《建设》、《食货》、《社交》、《学校》、《武备》、《祠祀》、《秩官》、《人物》、《艺文》、《杂志》十二部,部各分纲,纲各分目,条理清楚,一目了然。据云“其体例略根据《云南通志》”,是渊源有自。而其“标识类别,援引名词,参评议于记载之中,坿表说于概略之后,则兼仿近世着述,地图亦较旧式详确而工”,是与时俱进。“分野灾祥”,为传统方志所必备,是《志》则以其事涉虚诞,概不相沿,实有划时代之意义。而《志》中有激愤不平之气,有莫大之“国仇”,目清朝统治为蹂躏,言清帝年号则于“年号”前加“帝名”,至录清代碑文之款识亦不免,如称“弘历乾隆”云云,不唯不合天下之大公,亦有误倒后人之嫌。缘其书成鼎革之际,一时习尚未为中肯尔。
观此可见民国初年之思想。是《志》以经世致用,记载事实为要义。“近时地方诸新政,其为旧志纲目所无者,事关典要,悉予增入”,故当时之事迹,亦于《志》中体现。其中有今世所不能理解者,如谓二月“初八日,喜洲地面有拖大佛会,今左近士人知破除愚夫迷信,已禁废”,绕三灵会亦以迷信“禁废”,各村之本主庙“今多毁像,改为初等小学校”等等,皆是干涉风俗,破坏文化之行为,而当时书《志》者以为至道。故知是非标准非一,后之视今,复如此乎!是以,此《志》亦有反映民国初年社会思潮之史料价值。
是《志》成书尤不易,前既无已成之蓝本,变乱后资料缺乏,又因经费不足,任事者只自賫粮往修,而《志》内中不乏关怀时事乡邦之感慨,吾人可见当时修志之苦心。查漏补缺,完善光大,盖后生之责也。余参修《清人着述总目》,见《滇南沉健庵先生遗诗钞》一卷,检(嘉庆)《安仁县志》,(道光)《衡山县志》等,知作者沉绳为云南太和人。绳,字规宇,号健庵。雍正十年举人。官湖南安仁县知县。因罪去官,主集贤书院教席,客死焉。土人讣告滇南,杳无音讯。今检《大理县志稿》,只于举人表列沉绳姓名,未详字号,更无小传事迹着作。可为一补。
是书有民国六年铅印本。《中国方志丛书》、《中国地方志集成》、《西南文献丛书》、《大理丛书方志篇》等皆有影印本行世。然皆黑白影印,间有不清晰处。
县志的研究有助于促进地方文化交流。不同地方的县志记录了各自独特的文化特色,通过研究比较不同县志,有助于促进地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鉴。
有需要联系v;zhanxzhanx
摘要:云南省大理州《民国大理县志稿》全三十二卷首一卷,由张培爵修、周宗麟纂,是一部内容丰富、资料详实的地方志。该地方志的PDF电子版下载不仅方便学者和研究人员深入了解大理的历史和文化,还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便捷的数字化阅读平台。本文将从《民国大理县志稿》文献的历史背景、编撰过程、内容特点和电子版下载的优势四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探讨,本文旨在为读者呈现这部地方志的重要性,并提供更全面的了解途径。
1、历史背景与地方志的重要性
《民国大理县志稿》作为一部地方志,记录了大理地区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重要信息。大理自古以其美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而闻名,是云南省的文化重镇。在民国时期,地方志的编纂工作受到当时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发展的影响,而《民国大理县志稿》正是这一历史背景下的产物。
地方志作为一种历史文献,具有极高的文化和学术价值。它不仅是地方历史的见证,也是地方文化的传承载体。《民国大理县志稿》通过详细的记载,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大理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特别是在民国时期,志书的编纂受到了现代学术的影响,文献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得到了保证,成为研究大理历史不可或缺的资料来源。
大理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其地方志的编纂也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清代的《大理志》到民国的《民国大理县志稿》,每一部地方志都在不断完善大理的历史记载。地方志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当今数字化信息时代,地方志的数字化与电子版发布显得尤为重要。
2、编撰过程与编纂者的贡献
《民国大理县志稿》全三十二卷首一卷,是由张培爵修、周宗麟纂。张培爵和周宗麟在民国时期是当地的文化名人,他们的学术背景和文化素养为《民国大理县志稿》的顺利编纂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张培爵不仅擅长文学创作,还有着深厚的历史学功底,而周宗麟则是一位精通地理和地方文化的学者,他们的合作无疑为这部地方志注入了强大的学术力量。
该志书的编纂工作始于民国初期,经历了数年的时间。编纂过程中,编者深入大理的各个乡村、城市,对地方的历史、地理、文化、风俗、人物等进行了广泛的调查与收集。编纂者还结合大量的历史文献和口述资料,对大理地区的各类信息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归类。通过多年的努力,最终完成了这一部极具历史价值的地方志。
在编纂过程中,张培爵和周宗麟不仅面临着繁重的资料收集工作,还需要解决如何保证地方志内容的真实与准确的问题。为了确保史料的权威性,他们多次查阅古籍文献,拜访当地的老者、文人,尽可能地还原大理历史的全貌。正因如此,《民国大理县志稿》才得以成为一部值得信赖的地方志。
3、内容特点与学术价值
《民国大理县志稿》的内容涵盖了大理县的历史沿革、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文化风貌、名人事迹等多个方面,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尤其是在历史部分,地方志详细记载了大理自古至民国时期的历史事件、朝代更替以及地方治理的情况,为研究云南历史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地方志通常具备丰富的地理和人文信息,而《民国大理县志稿》特别重视大理的文化传统与风俗习惯的传承。书中详细记录了大理的节庆、民间传说、风土人情等内容,这些内容不仅对于研究大理地区的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有力的佐证。此外,志书还收录了大量的诗文作品、名人轶事,展示了大理地区的文学成就。
《民国大理县志稿》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还为地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重要依据。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很多传统文化面临失传的风险,而地方志则为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提供了有效的渠道。因此,这部地方志的出版,不仅是对大理历史的记载,更是对其独特文化的一种保存。
4、电子版下载的便利与意义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纸质文献逐渐向电子版转型。云南省大理州《民国大理县志稿》作为一部重要的地方志文献,其PDF电子版的发布无疑为学者、研究人员以及普通读者提供了更为便捷的访问途径。通过电子版,人们无需亲自前往图书馆查阅资料,只需要通过互联网便可随时随地进行阅读和研究。
电子版的地方志不仅提供了更加高效的查找功能,还具备了存储方便、传播广泛等优势。尤其对于研究者来说,电子版可以帮助他们更方便地进行跨地域、跨学科的研究,不再受限于地理位置和纸质资源的存储空间。PDF格式的电子版能够完整保留原书的内容和排版,确保读者获得准确的信息。
通过下载《民国大理县志稿》的电子版,读者不仅能够便捷地查阅其中的历史资料,还可以进一步利用数字技术进行信息的挖掘与分析。这种数字化转型使得这部具有历史意义的地方志更加贴近现代社会的需求,促进了历史文献的传承和文化的普及。
总结:
《民国大理县志稿》全三十二卷首一卷是研究大理历史与文化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部地方志的详细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大理地区的历史沿革、政治制度、经济状况以及丰富的文化传统。无论是对学术研究者,还是对普通读者,这部地方志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PDF电子版的发布使得这部地方志的阅读和研究更加便捷。它不仅为研究者提供了方便的学术资源,也让更多人能够接触到大理独特的历史与文化。电子版的《民国大理县志稿》无疑是对这部地方志的有效延伸和传承。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