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同治番禺县志》全五十四卷 清李福泰修 史澄纂PDF电子版地方志下载 
地区:广东省广州市地方志
书名:同治番禺县志
卷数:五十四卷
作者:清李福泰修 史澄纂
版本:清同治十年(1871)刻本
格式:原书原貌彩色高清PDF电子影印版
大小:151.79 MB
页码:1331双页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地方志,同治番禺县志,五十五卷。清史澄总撰。同治十年(1871年)刊刻PDF高清电子版影印本下载。
史澄,原名史淳,字穆堂。原籍江苏,后移居广东番禺。道光二十年(1840年)进士,曾任国史馆纂修、詹事府中允等职。后回广东掌教丰湖、端溪、粤秀书院。纂《广州府志》,着《安和堂示范》、《鉴古迩言》等书,咸丰六年始集资建局,搜集资料,草创凡例,未及一载,英法联军入侵,所藏之书付之一炬,修志之事遂至担搁。同治四年,重集修志人员,阅数载书成。
该番禺县志援门目体。设总目十三,计有:一、沿革:载自秦至清历代建置辖属简史;二、舆图:有县境全图、补属图、沙湾司图、茭塘司图、鹿步司图、莫德里司图、白云山图、县署图、番禺子宫图、禺山书院图等十幅;三,舆地略:详记疆域政区、星纪轨度、都堡山川、气候物产;四,职官表:以表列述明清两代历任知县、县丞、主簿、典史的姓名、职限,知县一项记述详尽,其他三项空缺颇多;五、选举表:记西汉武帝至清同治历代的进士、举人、贡生、荐辟、封荫各等仕人;六、建置略,记城池、厩署、学校、坛庙、坊表等市政建设以及津渡、桥梁、陂塘、墟市各方面情况;七、经政略:记明清两代的户口、田赋、杂税、积储、盐法、兵防、卫屯等情况,缺项既多,载述且略;八、前事略:记自秦至清各代的主要历史事件梗概;九、古迹略:简记文物、古迹,如冢庐、署宅、城池等;十、艺文略:分经、史、子,集四部详尽记述自秦至清该县学入主要着述,相当于一部文献目录;十一、金石略:记自周秦至明代金石铭文碑传文字;十二,列传:记自秦至清与该县有关的人物五百四十多人以及该县耆寿、列女数百人,总计人物具名者几近千人;十三、杂记:记自秦至清该县的阴阳五行、天人感应、野吏杂闻、民间传说等不见正史的故事。
该番禺县志编纂者多方搜集资料文献,每处记述均附文献出处,用力颇勤。从总体上看,它的记述是较详尽的,正如该志主修、广东巡抚李福泰所言:“时事风俗一展卷而毕观;人物山川不出户而周览。”此外,该番禺县志还记载了有关中国近代史开端鸦片战争的史事及虎门销烟和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等重要历史事件。但是,该番禺县志记述详略失当,反映经济状况的经政略止记一卷,而列传几占全书篇幅五分之二,金石略占全书篇幅八分之一强。同时,编纂者站在清朝统治者立场上,对明末清初的抗清斗争多所贬抑,骂农民义军为“贼”等。
评:《番禺县志(同治)》史澄撰,多方搜集资文献。
附记出处用力勤,记述详尽履兵难。
时事风俗展毕观,人物山川室周览。
三元里人民抗英,林则徐虎门销烟。
地方志的编纂可以促进地方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发展。不同地方有着各自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通过地方志的编纂和传播,可以展现出地方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推动地方文化的繁荣发展。同时,地方志也可以促进不同地方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促进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有需要联系v;hx-25678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同治番禺县志》这本地方志的内容、背景和价值,并对其PDF电子版进行详细介绍。文章从四个方面展开:一是地方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二是《同治番禺县志》的结构和内容分析;三是《同治番禺县志》对现代研究的影响;四是电子版的便利性与获取方式。通过对这些方面的阐述,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同治番禺县志》的重要性,并了解其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挥影响。最后,我们也为广大读者提供了电子版下载信息,以便进一步的研究和学习。
1、地方志的历史背景与文化价值
《同治番禺县志》是清朝时期的地方志之一,成书于清同治年间,由李福泰修、史澄纂。这本地方志记录了番禺县的历史、地理、风俗、文化等各个方面,是了解清代社会风貌和广东地方历史的重要文献。在当时,地方志的编纂是官方对地方治理的一部分,旨在规范地方行政,同时也是记录和传承地方历史文化的工具。
地方志的文化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它记录的历史事件上,还包括了它对地方文化、语言、风俗等方面的反映。通过这本地方志,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当时广东番禺的社会结构、民众生活以及地方经济的发展状况。同时,这些志书也是历史学者研究地方历史的重要资料来源。
此外,地方志还承载着地方的集体记忆,它是时代的见证者,体现了人们对家乡历史的尊重与传承。在清代,地方志作为一种历史文献,通常由地方政府组织编纂,具有很高的官方性和权威性。因此,《同治番禺县志》不仅仅是地方历史的记录,也是清代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同治番禺县志》的结构与内容分析
《同治番禺县志》全书共分为五十四卷,内容十分丰富。志书的结构严谨,按地域、历史、文化等不同层次进行划分,呈现了一个完整的地方历史框架。志书包括了番禺的地理环境、行政区划、风土人情、地方人物等多个方面,详细描述了当地的历史沿革、名胜古迹以及重要的政治事件。
其中,番禺的地理环境是志书中一个重要的章节,详细记录了番禺的山川河流、气候特点等自然条件,这些内容为研究当时地方经济和农业生产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志书还专门设有一章讲述了番禺的历史沿革,从古代的番禺到清朝同治年间,地方志详细记载了番禺的历史变迁,展现了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过程。
除了历史和地理,志书还深入探讨了当地的民俗风情和人物传记。在民俗部分,记录了当时番禺地区的节庆活动、风俗习惯以及民间信仰等内容;而在人物传记部分,则详细介绍了对番禺历史产生重要影响的各类人物,包括政治人物、文化名人以及社会名流等。
3、《同治番禺县志》对现代研究的影响
《同治番禺县志》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在现代社会中也具有巨大的学术价值。它为现代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尤其是对于清代历史、地方行政以及广东地区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许多学者利用这本地方志进行地方历史的重构,特别是在研究清代地方治理、民间信仰和地方经济时,能够提供大量的具体细节。
《同治番禺县志》还对广东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在现代社会,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传统文化的逐渐消失,这本地方志记录下来的风俗和传统,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文化遗产。研究《同治番禺县志》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广东的地方特色,以及清代社会的文化面貌。
同时,《同治番禺县志》的内容对于地方治理的研究者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通过对当时地方行政组织和管理方式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清代地方政府的运作机制,这对于理解当时的政治体系以及地方官员的职能和职责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4、电子版的便利性与获取方式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传统的纸质地方志逐渐转向电子化,这为广大研究者提供了更多的便利。PDF电子版《同治番禺县志》不仅能有效保存原书内容,还能够大大提高查阅效率。电子版的发布使得更多无法亲自到图书馆查阅的学者和爱好者能够通过互联网轻松获得这本珍贵的地方志。
获取《同治番禺县志》的PDF电子版非常方便,只需通过相关的电子图书平台或地方志数据库即可下载。许多专业网站和图书馆提供了地方志的在线浏览和下载功能,用户只需注册账号后,就能快速获取所需的资源。
此外,电子版还具备搜索功能,可以通过关键词快速定位所需信息,这在研究中具有极大的便利性。与纸质版相比,电子版更加易于保存和传播,为现代学者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工具和资源。
总结:
《同治番禺县志》作为清代地方志中的经典之一,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而且在现代依然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学术作用。通过这本地方志,我们可以全面了解番禺县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风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通过电子版的发布,这本地方志得以更加广泛地传播和利用,极大地促进了地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对于研究者而言,电子版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查阅方式,也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支持。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