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宣统番禺县续志》全四十四卷 梁鼎芬修 丁仁长纂PDF电子版地方志下载 
地区:广东省广州市地方志
书名:宣统番禺县续志
卷数:全四十四卷
作者:梁鼎芬等修 丁仁长等纂
版本:民国二十年刊本
格式:据哈佛大学馆藏原书原貌彩色高清PDF电子影印版
大小:139.94 MB
页码:1216双页
番禺县作为千古名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以现广州市老城区为中心,与现广州市番禺区有区别。据东南沿海出土文物考证,距今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番禺县就有先民在此渔猎种植,生息繁衍。
《禹贡》有九州之说,时番禺县属九州中的扬州南境。
《山海经》曾提及作“贲禺”、“贲隅”,这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最早的地方名。
古代的岭南地区实行的是“城乡合治”,即城市作为各级官衙的所在地,一般均由管辖全县城乡的县衙门兼管,没有专门的城市行政管理机构,这是近代广州行政区划的一个特色。从隋唐以来,现在的广州城一直是由南海县和番禺县一分为二,大体范围是城的西部是属于南海管辖,城的东部由番禺县管辖。
番禺得名于番山(遗址位于今文德路中山图书馆与广州市第十三中学之前)和禺山(遗址位于今广州市越秀区禺山市一带)。番禺县建置沿革番禺县建县之初,境域广阔。北隔洌江与中宿(今清远)相邻,东与博罗(今博罗、惠阳一带)相接,西与四会(今四会、鹤山一带)相连,南止于滨海之地,相当于现县境的十多倍。
自汉建安六年(201年)至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的近1500年间,先后析出增城、东官(东莞)、怀化、熙安、南海、从化、花县等,并由这些县再析出龙门、香山(中山)、新安(宝安)、顺德、三水等县以及香港、澳门地区。作为三朝古都,是南越、南汉、南明的小国之都,共148年。
自1686年(清康熙二十五年)析地建花县后,至1921年广州建市的235年间境域基本没有变动。以当时县学宫(今广州农讲所)为中心,正北48里(华里)至花县界,正南35里至顺德县界,正东51.5里至增城县界,东北70.5里至从化县界,东南75里至东莞县界。正西1.5里至南海县(县衙驻今广州市越秀区六榕路一带),古番禺县与古南海县双方界限大致是今广州市越秀区解放路 [1] ,共同构成广州城。
1949年建国后,分数次将禺北、禺东一带划入广州市区。1959年,原属中山县的大岗、万顷沙、南沙、黄阁、珠江农场划归番禺。 番禺县历史上的辖境,由于政区的调整而不断缩小;但现县境处于珠江出海口,不断扩展的滩涂,使可耕地日益增多,现县耕地80%是近1000多年来冲积而成的,建国后新围垦的耕地亦近10万亩。
县志的研究有助于推动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对县志的研究,可以挖掘出地方文化的商业潜力,促进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
有需要联系v;zhanxzhanx
摘要:本文围绕《广东省广州市《宣统番禺县续志》全四十四卷 梁鼎芬修 丁仁长纂PDF电子版地方志下载》展开详细分析。首先,文章概述了《宣统番禺县续志》的背景、历史和内容,尤其是它对番禺历史文化的贡献。接着,从四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一是《宣统番禺县续志》的历史地位与文化价值;二是电子版地方志的便利性与可访问性;三是梁鼎芬与丁仁长在修志过程中所作的贡献与影响;四是该地方志对现代研究的意义与应用。最后,通过总结《宣统番禺县续志》电子版的推广价值与重要性,强调了地方志对历史文化保存的意义。
1、《宣统番禺县续志》的历史地位与文化价值
《宣统番禺县续志》作为一部地方志,承载着丰富的地方历史与文化信息。其内容不仅涉及了番禺地区的自然地理、社会民生、政治变迁等多个方面,还深入探讨了该地区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文化特征。因此,这部地方志不仅是番禺地方历史的见证,也是一部反映清朝末年及民国初期社会风貌的重要文献。
此外,《宣统番禺县续志》作为宣统时期修撰的地方志,它的编纂时间具有特殊的历史背景,既记录了清朝的政治制度,又展示了民间的生活风貌。对于研究清朝晚期及民国初期的历史,尤其是广东地区的社会政治变革,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历史参考意义。
这部地方志的文化价值还体现在其详细的地域性描述上。从地理、经济到人文风貌的细致记录,使得它成为研究番禺地区乃至整个广东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对了解当时当地的民众生活、文化传承、社会结构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电子版地方志的便利性与可访问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纸质地方志逐渐被电子版所取代。广东省广州市《宣统番禺县续志》的PDF电子版为广大研究者、学者以及地方历史爱好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首先,电子版的地方志能够克服纸质版在查阅、保存方面的诸多限制,极大地提高了研究的效率。
其次,电子版地方志具备更高的传播性和可访问性。无论是在全球哪个角落,研究者只需通过互联网即可轻松下载和查阅这部地方志。这使得跨地区、跨学科的学术研究变得更加便捷,也为地方历史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
更为重要的是,电子版的地方志支持关键词检索和在线标注,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需求快速找到相关内容,极大提升了使用的灵活性与针对性。与纸质版地方志相比,电子版不仅节省了存储空间,也避免了因纸质老化导致的内容损坏问题。
3、梁鼎芬与丁仁长的贡献与影响
梁鼎芬和丁仁长作为《宣统番禺县续志》的主要修编者,对地方志的编纂和内容的整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梁鼎芬以其深厚的学识和严谨的态度,主导了志书的总体框架和各个章节的组织。他在编纂过程中注重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力求呈现出番禺地区的真实面貌。
丁仁长则在修志的过程中,精心筛选了大量的地方史料,为《宣统番禺县续志》的内容增添了大量珍贵的地方信息。他特别注重民间风俗和历史事件的收录,使得这部地方志不仅是政治历史的记录,更成为了番禺地区民俗文化的宝贵资料。
这两位修编者的共同努力,不仅使得《宣统番禺县续志》成为一部高质量的地方志,而且对广东地方志的编纂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所树立的修志标准和严谨的编纂态度,为后续的地方志编纂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4、《宣统番禺县续志》对现代研究的意义与应用
在现代社会,《宣统番禺县续志》作为一部地方志,仍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它不仅为地方历史学、民俗学等学科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也为学者们了解番禺地区的发展脉络、民风民俗等提供了直接的史料支持。
此外,地方志的编纂有助于地方文化的保存与传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地方传统和文化逐渐被遗忘,而地方志则成为了记录和保存这些文化的工具。通过对《宣统番禺县续志》的深入研究,现代人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自己的历史与文化,从而增强文化认同感。
在具体应用方面,《宣统番禺县续志》的资料不仅对学术研究有用,还能为地方政府、文化部门提供参考。例如,在文化遗产保护、历史遗迹修复等方面,地方志提供了宝贵的历史依据。此外,随着地方志内容的数字化,更多的人可以便捷地获取这些宝贵的历史资源,从而促进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播。
总结:
《广东省广州市《宣统番禺县续志》全四十四卷 梁鼎芬修 丁仁长纂PDF电子版地方志下载》作为一部具有重要历史与文化价值的地方志,不仅为番禺地区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还为现代人了解清朝末期和民国初期的社会风貌、文化传承提供了重要资料。通过电子化的地方志,研究者和历史爱好者能够更加便捷、快速地接触到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进一步推动了地方历史文化的保存与发展。
总之,《宣统番禺县续志》无论是在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还是在研究应用价值方面,都具有深远的意义。随着电子版地方志的普及,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料将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传承,为未来的研究和学习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