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长乐县志》同治8年刻本二十卷 彭光藻 王家驹修PDF高清版影印本下载 
地区:湖北省宜昌市地方志
书名:同治长乐县志
卷数:全书共二十卷
作者:彭光藻 王家驹修 杨希闵 黄见三等纂
版本:清同治八年(1869)刻本
格式:PDF高清彩色电子影印版
大小:180.46 MB
页码:827双页
湖北省宜昌市地方志。长乐县志(同治8年刻本)PDF高清电子版影印本下载,二十卷首一卷。清彭光藻等修,杨希闵等纂。彭光藻,字敬轩,湖南武陵人,贡生。同治七年(1868)任长乐县知县。杨希闵,考江西新城人。长乐邑乘,首修于明弘治十七年邑人刘则和。再修于万历二年邑人郑世威。三修于崇祯十四年嘉善夏允彝。四修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安福贺世骏。彭光藻于同治七年(1868)任县令时,邑乘已百余年未修。彭氏因设局重修,历十月而成此书。同治八年(1869)刻印。共二十卷首一卷,分为:卷一各图。卷二星野。卷三地理。卷四建置。卷五田赋。卷六水利。卷七学校。卷八祠祀。卷九兵防。卷十职官。卷十一至卷十二选举。卷十三至卷十六列传。卷十七列女。卷十八艺文。卷十九艺文录。卷二十外纪。兹篇乾隆以前大抵以夏志和贺志为本,虽有增改,然内容所增不多。乾隆以后,新加纂辑者,以赋役、官师、兵防为最详。其山川志,于山则别其乡都,于水则叙其源流,非惟识名胜,亦可以识形势,皆深得志法。惟风俗志所叙述简略。全书又无金石志。各门记载,某为旧志,某为新增,亦未标出。是为小疵。
县志的研究有助于促进地方文化产业的国际交流。通过对县志的研究,可以促进地方文化产业与国际文化产业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地方文化产业的国际影响力。
有需要联系v;zhanxzhanx
摘要:本文将深入探讨湖北省宜昌市《长乐县志》同治8年刻本二十卷,由彭光藻、王家驹修订的PDF高清版影印本下载。通过详细阐述其历史背景、内容特点、学术意义及影印本的获取方式,全面展示这一珍贵史料的价值和独特性。
1、历史背景
《长乐县志》同治8年刻本反映了清代晚期湖北宜昌地区的历史文化面貌。此刻本承载着丰富的地方志内容,详细记录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彭光藻、王家驹作为主要修订者,其编辑水平和历史视角为本书增添了独特的学术价值。
刻本的传世与流传历史,更是文献研究中的重要一环。
2、内容特点
《长乐县志》同治8年刻本二十卷详尽地记录了长乐县的地理、民俗、风土人情等方方面面。每一卷都是地方志的珍贵典范,为研究地方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原始资料。
刻本的文字精细、内容翔实,对于理解清代地方治理及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不同于其他同期地方志的编撰特点,本志在内容广度和深度上展现了其独特之处。
3、学术意义
作为清代地方志的重要代表之一,《长乐县志》同治8年刻本为研究清代地方治理、文化交流、社会变迁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
彭光藻、王家驹在修订过程中,注重事实真实性与历史文献的整理规范性,其学术方法和研究价值影响深远。
本志的出版对于推动地方志研究和历史文献整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4、影印本获取方式
PDF高清版影印本的获取渠道多样化,可以通过专业的历史文献资源平台、图书馆数字化资源或在线书店等方式进行购买或下载。
保证影印本的清晰度和完整性,是研究者获取史料的重要保障。
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影印本的数字化使得古籍的传承和研究更加便捷。
总结:
湖北省宜昌市《长乐县志》同治8年刻本二十卷,承载着丰富的地方志内容,彭光藻、王家驹的修订使其具备了重要的学术价值。通过详尽的内容记录和高清版影印本的数字化获取,这一史料宝库得以广泛传播和深入研究。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