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辽源市《民国东丰县志》全四卷 邢麟章 王瀛杰修 李耦纂PDF电子版地方志下载 
地区:吉林省辽源市东丰县地方志
书名:民国东丰县志
卷数:全四卷
作者:邢麟章 王瀛杰修 李耦纂
版本:民国二十年[1931]铅印本
格式:原书原貌彩色高清PDF电子影印版
大小:42.32 MB
页码:1186双页
吉林省辽源市东丰县地方志,东丰县志 四卷 邢麟章,王瀛杰修;李耦纂 民国二十年[1931]铅印本 PDF高清版影印本下载。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东丰设治。5年后,建土城。据民国十七年《东丰县志》记载:“旧土城之建筑在前清三十三年(1907年)形似正方,南北长一百六十丈,东西宽一百四十八丈,面积二千二百九十三方丈,城高二丈,池深如之”。“城墙用土筑之,门用木石盖,设治之初,初具规模而已”。城东南西北各辟4门,东门名为翼化,南门名为抚来,西门名为迎恩,北门名为惠远。城内除公署及官府外市房无几,居民寥寥。闹市皆在城外东南关(现丰贸城南端),南关顺城大街(现向阳路)长3里许,市肆鳞次,较为繁盛。关东大街(现药业大街)也较繁华,但仍不如东南关,更不如南关顺城大街。
旧土城位置,东南角文庙及两等小学校(原县医院位置),南至官当胡同(今工商银行胡同),西北是省立师范(今场站),北邻警察所(今实验小学)。
民国十一年(1922年),土城逐渐颓秃,由于仁义军经常出没在东流水各县,城内官兵守无凭籍,遂有复修土城之意。民国十二年(1923年)春,军警执法处长常维怀与县令马仲援及地方绅商计议,用烟、赌罚没款作为修城费用。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春季动工扩建东丰县城,同年秋季竣工。这个新土城,据民国十七年《东丰县志》记载:“大势形方,南北最长五百五十一丈,东西最宽四百一十丈,面积为2.1平方公里”。四方共辟7门:绥和门即大西门,阜安门即大东门,振武门即大北门,偏西为小北门,宣化门即大南门,偏右为小南门,偏左为南便门。新土城墙高2丈,厚1丈,各门的建筑材料均用砖石筑砌。民国十六年(1927年)东丰县车站建成,车站位于城外东南角,距离城内6里许。由于城内至车站行旅不便,为此,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复于城之东南,新辟一门,名为新开门。大同元年(1932年)夏季,为防所谓“匪患”,经县长王瀛杰募工修补颓塌之处,建筑炮台,坚固城防。伪康德元年(1934年)经商民呈请,于阜安门右侧又新辟一门,名为朝阳门,即小东门,以利商务。以后,南便门逐渐废除。
县城所有城门伪满时期被破坏,土城墙保存至解放初期。
1947年,城厢区划北门、南门,东门、西门、中央、新开门6街。1956年,城厢区正式更名为东丰镇,辖东门、西门、南门、北门、中央5街,成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58年3月,东丰镇改名为常青人民公社。1961年3月,恢复“东丰镇”名称,辖东门、西门、南门、北门4街及忠厚、青龙2个大队。1962年3月,永青、东青并入东丰镇,忠厚、青龙划归镇郊公社。1969年3月,撤销镇郊公社,与东丰镇合并,下辖东、西2街及双胜、久胜、德胜、苗胜、卫东、忠厚、东青、青山、永青、青龙10个大队。1980年1月,镇郊公社从东丰镇析出,东丰镇辖东、西、南、北4街及青龙、东青大队。2003年5月,东丰镇与镇郊乡再次合并,共辖通山街、兴隆街、东风路3个街道办事处,13个社区居委会,10个村民委员会,58个村民小组。2005年2月16日,原仁合乡并入东丰镇,辖西城、府南、兴隆、南站、东兴、府北6个社区,21个村委会、137个村民小组。幅员面积198.90平方公里,耕地5739公顷,总户数31756户,总人口96504人。
“大肚川”的由来
东丰俗名“大肚川”,因此过去一些资料记为:东丰地形如牛胃,故俗有“大肚川”之称。地形似胃是实,俗名大肚川亦对,但“大肚川”之名并非因地形而得。
据《清史稿》记,东丰“明属梅赫卫,后属辉发部”。光绪二十八年为海龙属之东围场地,设治“大度川”,置县隶(海龙)府。这个“大度川”并不是指东丰全境而言,据民国五年的《东丰县志略》记:“遂择围心之‘大度川’即‘阿木巴拉洪阔’,设县治,命曰东平县”。这说明,“大度川”只是盛京围场中的地名之一。整个围场乃是“盛京围场”。东丰地处盛京围场中的东围场。设县时东围场地方已由海龙、辉南建厅时占用了20个围,所余的22个划围为东丰县。这22个围的地形又恰好似胃,胃俗称为“肚”,与县治中心“大度川”的“肚”音谐,人们遂将“大度川”谐读为“大肚川”。又因“肚”与东丰地形巧合,后人遂误认“大肚川”是由地形似胃而得名。其实,“大肚川”是东丰境内一个围场的汉译名——“大度川”演化而来的。
县志的研究有助于促进地方文化产业与科技创新的结合。通过对县志的研究,可以促进地方文化产业与科技创新的结合,推动地方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
有需要联系v;zhanxzhanx
摘要:本文将对《民国东丰县志》全四卷的PDF电子版进行详细阐述,重点围绕其内容概述、历史背景、修编者及其贡献,以及该地方志的重要性和学术价值进行探讨。作为吉林省辽源市东丰县的地方志,这部志书在民国时期由邢麟章、王瀛杰、李耦等人修纂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通过深入分析本书的四卷内容,本文旨在展示地方志的学术价值与其对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的贡献。同时,文章还将讨论如何方便地获取《民国东丰县志》的PDF电子版,并为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帮助。通过本篇文章的分析,读者将更全面地理解这部地方志的意义,并为后续的历史学研究提供参考。
1、地方志概述及其历史背景
《民国东丰县志》是一本集历史、地理、人物、风俗、文化等多方面内容于一体的地方志,记载了东丰县从古至民国时期的各种重要信息。地方志作为中国古代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地方文化和历史资料。东丰县志的编撰始于清代,而后经过民国时期的修订,终于在民国年间由邢麟章、王瀛杰和李耦等人完成了这部重要的地方志书。
东丰县位于吉林省辽源市,其历史悠久,地理位置重要,经济文化相对发达。通过这部地方志,读者可以详细了解东丰县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文化风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内容。尤其是在民国时期,随着社会的变革,地方志的编纂不仅起到了记录历史的作用,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文化状况。
这本地方志的编纂者邢麟章、王瀛杰和李耦,都是当地杰出的学者,他们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高超的编纂技巧,确保了《民国东丰县志》的内容既真实又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每一卷内容的编纂都经历了大量的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充分体现了地方志编纂的严谨性和学术性。
2、邢麟章、王瀛杰与李耦的贡献
邢麟章、王瀛杰和李耦三位修志者,在《民国东丰县志》的编撰中各自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首先,邢麟章作为主编之一,不仅负责编写大部分历史部分,还参与了各类文献的收集和整理。他的学识渊博,对地方历史有着深刻的理解,确保了《民国东丰县志》在历史编纂上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其次,王瀛杰在《民国东丰县志》的编纂中担任了较为重要的文化部分的编写工作。他通过深入调查和访谈,将东丰县的风俗习惯、民间传说等内容系统化、条理化,确保了地方志不仅是历史的记录,也是当地文化的传承。
最后,李耦则负责了志书的地理部分的编纂工作。李耦以细致入微的方式,绘制了东丰县的地图,并详细记录了该地区的山川河流、交通要道等地理信息,为后人研究该地区的地理环境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三位修志者的合作,保证了《民国东丰县志》从各个角度的全面性和权威性。
3、《民国东丰县志》的学术价值与历史意义
《民国东丰县志》不仅是东丰县的历史档案,也是研究吉林省及东北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首先,这部地方志系统地记录了东丰县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人物传记等,反映了自古至民国时期该地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在研究中国地方历史时,地方志作为一手资料,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性。
其次,《民国东丰县志》在学术价值上具有较高的参考性。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书籍,更是学术界进行地理学、民族学、文化学等多领域研究的基础材料之一。例如,志书中对东丰县古代人物、历史事件、经济发展等方面的详细记载,能够为现代历史学者提供丰富的研究线索。
再者,《民国东丰县志》通过对地方风俗、民间艺术等的记录,生动展现了东北地区民众的文化生活和精神面貌,这对于我们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构成和演变至关重要。地方志不仅是历史的回顾,也为理解社会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基础。
4、如何获取《民国东丰县志》的PDF电子版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珍贵的地方志已被转化为PDF电子版,为学者和研究者提供了便捷的获取途径。《民国东丰县志》的PDF电子版可以通过多个平台进行下载,许多地方志网站提供了高清扫描版或电子版下载服务。
下载《民国东丰县志》的PDF电子版时,研究者可以选择合适的下载平台。例如,国内一些历史文化网站、地方志数据库等平台均提供相关资源。在下载前,用户可以先确认电子版的版本是否完整,确保下载的是四卷全书,而非部分章节。
此外,获取电子版的另一个途径是通过学术期刊或数字图书馆等机构。这些平台通常会为学者提供版权授权的资料,确保研究者能够方便地使用《民国东丰县志》进行学术研究。下载过程中需要注意版权问题,避免不当使用。
总结:
《民国东丰县志》作为地方志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研究吉林省东丰县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而且对于学术界研究地方历史和社会演变具有深远影响。通过邢麟章、王瀛杰和李耦等修志者的辛勤努力,这部地方志得以以最严谨的态度记录下东丰县的各项历史和文化数据。
随着电子化时代的发展,获取《民国东丰县志》的PDF电子版变得愈加便捷,为学者、历史爱好者提供了更广泛的研究平台。这本地方志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对于推动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