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莆田水利志》莆田水利第一功臣陈池养纂 PDF电子版地方志下载

如何自学 占星术 占星教程网盘 塔罗牌教程百度网盘

清光绪《莆田水利志》莆田水利第一功臣陈池养纂 PDF电子版地方志下载 清光绪《莆田水利志》莆田水利第一功臣陈池养纂 PDF电子版地方志下载插图1

陈池养:莆田水利第一功臣

清道光元年(1821),(10)陈池养告辞居官十载的畿南冀地,返归莆田故里。因老母目病,复患痼 疾,他不敢远出宦游,并从此不再出仕,全身心投入故土的公益事业,尤以兴修水利事业为重。
道光二年(1822),陈池养主持修太平陂石圳;三年,修南安陂,建渔沧溪兴文桥;四年,筑航头堤;五年,修木兰陂,开南洋上、中、下三段沟渠。修洋城、林墩、东山三座斗门;七年,在宝胜溪筑三道拦水堰。同年,筑东角、遮浪镇海堤,明年堤城;九年,填洋城门斗矶,设南洋涵 ,开木兰陂分流大沟、延寿陂经流大沟,环城濠沟和涵江沟;十二年(1832),增筑延寿石堤;十三年,抢筑新浦海涵和下江头、余埭、西利、桥兜堤;十九年,连续三年挖宝胜溪三堰沙石,加固涵底、石堤,防止冲决;二十二年(1842),整修东角土堤,堵寒漏孔,填充堤外石矶,以杀潮势,自此对东角堤开始实行岁修。截沙洋尾斗门。相继于二十三年、二十四年,造通水石涵、筑沿沟石堤,二十六年冬,集资石造海涵;二十五年,集修企溪斗门;二十六年秋,修固木兰陂十二门石,廻澜桥尖和万金斗门;开挖宝胜溪冲壅沙石,筑临沟短堤;修固东角、遮浪附石土堤。二十七年元旦,督修水捍堤,察知过水涵吃重;加固东角第三洋石涵;改慈圣门木涵为石涵;砌遮浪赡斋埭石涵;修固无尾沟石堤。砌延寿桥下直堤与横堤。二十八年,修筑宝胜溪水毁右堤;整修被淹后漏穴的东角、遮浪附石土堤。二十九年冬,挖掘宝胜溪堰内冲积沙石;培筑整固东角、遮浪多处土、石堤。(11)
从上列水利工程项目年录,可以看到陈池养的辛勤劳作和无私奉献,及其无可替代的支柱作用。他在道光七年所主持的东角、遮浪镇海堤工程,是莆阳水利史上一座丰碑。
始建于唐中和间(800—820)的东角、遮浪镇海堤,可谓莆田的生命之堤。明太祖洪武三十年 (1397),因镇海堤溃决,海水淹至壶公山下。尔后屡修屡坏。清道光七年(1827),镇海堤再次溃堤八百丈。抢修之后,府县立足长远之计,集资筹建石堤,命陈池养主持其事。池养进见闽浙总督孙尔准时,孙总问他为何董事只有一人?池养对曰:“大役既兴,谤议必腾,非坚持不可。人少同心;势不相下,则事败矣!矧(况且)事大且难,亦无别人敢任也。”(12)孙总督倡捐银八百两,出示晓谕在省司、道、府,兴郡府、厅、县,各捐廉俸支持工程。
工程因地制宜,仿照浙江海塘办法,址立松椿,堤垒石十一层,以蜃(大蛤)灰和红土为浆粘合,纵横十一层,底八尺,面四尺,高一丈一尺,首尾减杀。建石堤一千一百十四丈,东、西两涵,洞圆二尺。堤外险工,堆乱石十一万五千块,每块约二百斤,垒壳港石矶一座。于道光七年(1827)八月动工,翌年四月完工。并令堤户筑附石土堤与内堤等配套设施。
由于堤处大海正顶,朔风严寒凛冽;海舟运石(取自埭头大蚶山、福清大武山),顽重不灵,施工难度很大。幸而天公作美,虽冬如春,波恬冻释,石随潮至,功计日成。堤成之后,总督孙尔准亲临东角,循堤巡视,谈笑甚乐。于驿馆对幕友喜曰:“堤成,莆百世利也。吾无恨矣!”并为堤命名“镇海”,手书勒石。自此之后,对陈池养治水深信不疑。(13)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东角村建崇报祠,奉祀孙尔准。陈池养赋诗颂其功,曰:“万顷桑田近海湄,曾经两度驻旌麾。开渠朝引涓流活,鞭石秋防海浪费危。已见功成垂不朽,自非力大孰能为?恨无手笔如韩愈,肯让韦丹胜迹垂。”(《祀闽督孙尔准》)
陈池养完成上列近五十个水利工程,计划着手进行的还有南北洋沟渠疏濬、入海,沿海村庄堆矶护堤,使华陂塌坏修复,以及崇报祠续建等十多个工程。并亲自草疏奏请,争取朝廷的支持。(15)为兴修莆田水利呕心沥血,任劳任怨。自元旦至除夕,饥不遑食,体无完衣,道路奔驰,室人交谪。
清咸丰元年(1851),陈池养在参与编修省志时,广搜有关莆田水利史料,纂成《莆田水利志》一书,分图说、水道、陂塘、堤防、祠祀、章奏、公牍、传记八门,凡十数万字。意在“良有司诚取而观之,亦可知水利之关系莆田,则修不易,而加意修葺矣。”(16)迄今仍不失为莆田水利史料全集。
陈池养治水,完全是无私奉献。南洋开沟时,兴化知府欲定修金(津贴),以兴安、擢英二书院教席所得,用于支付他的出行轿费及捐项。由于工程苦累,池养两度得胃痛病。道光十二年(1832)九月,大病一场,以至食量大减,仍扶病主持各地水务。开南洋沟、筑镇海堤后,又开北洋沟,功钜役重,亲人劝阻之,老母深明大义,曰:“大事也,善为之。”治水功大事艰,时闻毁谤。池养以事业为重,坦然待之,因自号“憨子”(傻子),直至事成,“谤者皆颂”。(17)真是可敬可爱,可歌可泣,堪称莆田治水第一功臣。
热心公益 赤诚为民
陈池养居乡近四十年,凡有利于民生的公益事业,无不热心参与,为民请命。
清道光十六年(1836),莆田大旱民饥,陈池养上书兴化知府王慎初,建议招商赴江浙籴米,以接济民食,“民赖不饥”。(18)咸丰七年(1857),上书郡府分拨泉州所载回的台湾米,接济莆田民食。道光、咸丰间,莆仙乌白旗械斗不绝,扰害乡里,阻绝水路交通。陈池养上书郡府,提议剿捕魁首,平息械斗,以维护社会秩序。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陈池养倡议兴修试院及四门城楼。翌年,修郡庙、先农坛、节孝祠、忠义祠等,以倡礼教。咸丰三年(1853),他针对当时形势,主持整固郡城设施,修复城墙崩口,修补雉堞,封堵城基涵洞,砍伐附城树木,确保城防安全。并组织训练团勇,加强防卫力量。当年九月,永春红钱会林俊率众连下永春、仙游二城,乘胜趋莆。陈池养预造军械,日夜巡城。林俊二度围攻莆城,均被击退,使莆城免遭侵扰。兴化知府奏准加陈池养兴化府同知官衔。
陈池养在为公事劳形的同时,不废笔墨。为府县众多公共工程的募建代官作引,落成作记。同治十七年(1891),他赴省预修《福建省志》,自纂《莆田水利志》。晚年,撰文追忆先世及父母事迹,记述畿辅服官事略,收入《慎余书屋文集》(一称《逸叟文集》),另着有《慎余屋诗钞》、《毛诗择从》等。(19)
清咸丰九年(1859),陈池养因病逝世,终年七十一岁。光绪二十九年(1903),奉旨入祀乡贤祠。
纵观陈池养一生,无论畿辅服官,或是居乡治水,可谓大仁大勇、清正为公、赤心为民。池养晚年追忆一生事业与个人生活,作《逸叟自赞》云:“莆阳逸叟,生而贫,幼而敏,教以正。弱冠通籍,宰畿辅十年,壮而起,所至有声。穷甚作《送穷赋》。奉父讳,得众助脱归,既旋里,完父凤山寺未竟功。乃修陂太平,建桥渔沧,筑堤航头。大吏闻之,以为能任。修木兰水利,浚沟截堰,建海塘,填石矶,障溪流。功大事艰,生命以之。幸就绪,仍获谤,因自号lsquo;憨子rsquo;,如是十余年。会游饥劝粜,海溢又免于患,谤者皆颂。复抢下江头、桥兜决口,造新浦、西利、下江头石涵,屡增补宝胜、东角、延寿堤堰石工,整郡庙、先农,节孝、忠义、历坛,文场、城楼,泊北门外诸桥,如是又十数年,亦稍厌苦矣。老而颓,称为莆阳逸叟。乌能逸然不泊泊于富贵利达,能耐穷习苦受谤怨,以成其憨也?又熟得谓叟之非逸乎哉!”
诚如所论,超越世俗,不求富贵利达,而能耐穷习苦,受谤受怨,正是其立功建业、为民所德的关键所在。“憨”与“逸”乃是其人格的光辉。道光二十八年(1848),陈池养奏请朝廷扶助莆田治水后续工程疏中云:“池养不慕纷华,不竞侈靡,惟服官居乡,不敢妄取,座底困穷。”志在“留莆人数百年之利”。
陈池养作《莆田水利志·自叙》云:“夫水,动物(变动之物)也。久则必变;变,不为利,必为害。得人而后,能去其害,永其利。”“池养所恨其事(指治水)之不终,而叹其年之已老也。”他勇于肩负历史使命,不负莆田父老乡亲寄望,以治水为生,利民为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治水之大功,为人之高德,赢得时人由衷的拥戴和称颂。清代秀才林春声云:“兴莆水利,甲于八闽。”(《春溟先生像赞》)。宋湖民云:“功德在民宜可社,声名并世孰如公?”后人以“有德者”,将他供奉于东角崇报祠(今莆田镇海堤纪念馆)宝帐中,奉之如神,至今香火不绝。他主持兴修的镇海堤,依然屹立兴化湾之顶,御风抗浪,捍卫南洋沃土和莆田百万人民的安全。

县志的编纂是对地方文化多样性的展示和呈现。通过对地方文化多样性的记录和整理,县志展示了一个地方丰富多彩的文化面貌和特色。
清光绪《莆田水利志》莆田水利第一功臣陈池养纂 PDF电子版地方志下载

有需要联系v;zhanxzhanx

摘要:本文将详细探讨清光绪《莆田水利志》以及莆田水利第一功臣陈池养的贡献。文章首先介绍该志书的历史背景及其对莆田水利事业的影响,接着分析陈池养的个人事迹与其纂修《莆田水利志》的重要性。随后,我们将讨论《莆田水利志》在水利工程中的实际应用,最后详细讲解如何下载《莆田水利志》的PDF电子版并利用现代技术资源进一步研究地方志文献。通过这些内容,本文不仅展示了陈池养的历史地位,还彰显了地方志在地方历史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1、清光绪《莆田水利志》的历史背景

清光绪《莆田水利志》是由清朝时期的莆田水利专家、地方官员陈池养等人编纂而成的水利志书。这部地方志的编纂背景深刻地反映了清代政府在地方水利管理方面的重视。莆田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是一个水资源丰富的地区,但由于地理条件的复杂性,水利管理问题时常困扰着当地的农业生产和民生保障。因此,编纂一部全面系统的水利志,不仅是对过去水利工作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未来水利管理的指导。

该志书的编纂工作始于清光绪年间,当时莆田地区水灾频发,农民的生活困顿。为了有效管理水资源,改善水利设施,陈池养与当地官员共同推动了《莆田水利志》的撰写工作。志书内容涵盖了莆田的河流、湖泊、水渠、灌溉系统及水灾防治等多方面的水利信息,为当地的水利事业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在《莆田水利志》的历史背景中,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清代时期对地方志的重视。地方志作为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政府治理的重要工具。清代政府通过地方志的编纂,不仅能够记录各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也能为国家统一的行政管理提供详实的数据支持。

2、陈池养与《莆田水利志》的编纂工作

陈池养,莆田水利的第一功臣,是一位具有深厚水利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地方官员。在清光绪年间,陈池养通过大量的实地考察和深入调查,积累了丰富的水利管理经验,为《莆田水利志》的编纂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陈池养不仅关注水利工程的建设,还注重对历史水利工程的总结与反思,尤其是在防洪、灌溉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创新性方案。

作为地方官员,陈池养的责任不仅仅是行政管理,他还亲自参与到水利工程的规划与建设中。通过他的努力,许多曾因水患频发而困扰的乡村得到了有效的水利改善。陈池养对水利志的编纂工作非常投入,他亲自主持并参与了大部分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工作,确保了志书的内容准确无误,并对各类水利工程进行了详细记录。

陈池养的个人事迹与他的志书密不可分。他的名字已经与莆田的水利事业紧密相连,他的编纂工作为后人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水利知识和历史资料。《莆田水利志》不仅是对陈池养个人贡献的见证,也是他为地方水利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历史证明。

3、《莆田水利志》的水利应用价值

《莆田水利志》作为一部地方志,不仅具有历史性价值,还在水利实际应用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志书中详细记载了莆田地区的各条河流、湖泊以及主要水利工程,这些资料为后来的水利工程设计与规划提供了实用的依据。在该志书的帮助下,莆田的水利管理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和应对水资源的利用和调配问题。

尤其是在水灾防治方面,《莆田水利志》总结了多次水灾的历史经验,为后来的水灾应急处理提供了科学指导。志书中的水利治理案例,包括一些成功的防洪措施,也成为后人借鉴的重要资料。这些经验不仅仅对莆田地方水利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也对福建省及其他地区的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此外,《莆田水利志》还通过对历史上水利设施的详细记录,帮助现代水利工程技术人员了解古代水利设施的构造与运行原理。某些古老的水利设施和方法,即便在今天仍然具有其独特的应用价值。这也说明了地方志在跨时代水利管理中的持续价值。

4、如何下载《莆田水利志》PDF电子版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地方志文献以电子版形式对外发布,方便了广大学者和水利研究人员的使用。对于《莆田水利志》,它的PDF电子版为广大用户提供了便捷的下载途径。用户可以通过相关学术网站或者地方文化网站进行搜索下载。

一些数字图书馆和历史文献平台也提供《莆田水利志》的在线阅读和下载服务。通过这些平台,用户不仅可以获得电子版全文,还能够查阅该志书的附录和相关索引,方便进行深入研究。此外,许多电子版的《莆田水利志》还提供了可检索的功能,使得用户能够快速定位自己需要的信息。

对于研究地方志和水利历史的学者来说,下载并利用《莆田水利志》的电子版,不仅可以节省查找时间,还能够利用现代技术进行更为广泛的文献比对和数据分析。通过电子版的传播和分享,更多人可以了解到这部具有历史价值的地方志文献,从而促进了水利研究和历史文化的传承。

总结:

清光绪《莆田水利志》不仅是对莆田地方水利历史的记录,更是水利文化的传承。陈池养作为这部志书的主要纂修者,他的贡献无可替代。通过本书,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清代地方水利治理的特点及其在当时的应用价值。正是通过这样的历史文献,我们才能更好地汲取水利管理的智慧,推动现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莆田水利志》为我们了解莆田乃至福建地区的水利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源,也为当代水利技术和地方志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它不仅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水利管理者进行研究和借鉴的重要工具。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点击联系需要东西方神秘学学习资料,专业的咨询

有需要联系v;hx-hx4 有需要联系v;hx-hx4 有需要联系v;hx-hx4如果对你有一点点帮助,欢迎打赏~~~  
图片1

联系我们

图片2

关注公众号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古籍收藏网古籍收藏网
易学资料

对占星塔罗感兴趣关注公众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