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康熙松溪县志》十卷 潘拱辰纂修PDF电子版地方志下载 
福建省南平市松溪县志(清康熙版)松溪县志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潘拱辰纂修 清黄鉴补遗 清康熙三十九年刻本
从明代到民国,松溪县历史上虽然进行过十六次编纂和续修《松溪县志》,只有七次修成,其馀皆未修成。新中国成立后,该县只搜集到明嘉靖丁酉版和清康熙庚辰版(重刊本)《松溪县志》两部,成为松溪县至今仅存的两部《松溪县志》。
县志为一邑之史,备述地方之盛衰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概况。历代政治家、军事家和地方主政官员,每到一处,必先取阅图籍,了解当地历史,风俗人情、赋税状况和地理位置、战略要地等,作为治理和建设的历史借鉴与现实依参照。所以有见识的执政者,都十分重视编修地方志工作。
松溪县历代都重视修志工作,自明代以来曾有十六次进行编纂和续修。其中明代就修了七次。明正统年间由知县张绅主编一部县志,明成化年间和明弘治十八年又各修一次,明正德二年由当时知县陈槐和教谕冼文渊再度主持修志。可惜以上四个版本到清康熙年间就“刻板久毁,刻本无存”。只有明嘉靖十四年知县黄金和嘉靖三十八年知县来端本各修一次的县志,刻板虽毁,刻本还传到清康熙年间。明万历二十五年,知县刘一灿和本县两位进士,一位是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湖广魏濬,另一位是河南按察使、宁夏巡抚真宪时共同修纂。但修而未刊刻,底稿保存到清康熙年间。
清代前后十朝,松溪县也曾五次进行修志。清康熙九年知县董良贾主持编修,也是修而未刊刻,只有康熙三十九年知县潘拱辰与教渝黄鉴纂修的县志修成付印,原版本传到民国十七年,经该县施树模先生重刊,是流传至今的两部县志之一。清道光三年知县李椿龄,清同治年间知县王若金和清光绪二十年知县王士骏均有倡修之议,皆未实行。
民国时期,曾三次提出修志,都没有修成。第一次是民国九年五月,县长池源瀚决心修志,召集绅士研究,决定地丁粮每亩附加两角,作为修志经费,并选派叶士杰、江克敦、李方茂等十九人分任采访、编写。后因权绅省参议员黄锡琛与宿儒李祥钟、叶保衡发生矛盾,不让李、叶两人参加修志工作。结果耽误了时间。不久池源瀚离任,修志作罢。第二次是民国十一年,县长何庆辅再倡修志,充实了前次修志班子,增补陈继尧、叶保衡、严肃恭、邵德谦、杨宝雀、郑宝辉、陈国安及施树模等八人,后因闽省时局动荡又告中止。第三次是民国三十四年五月,松溪县人士施树模呈请县长谢家驹主持修志,呈文阐述:“修志事关重大,关系地方文化,对于政体制度之改革,人文事迹之变迁,与夫潜德幽光之阐发,均有待翔实之搜讨,非假以岁月,裕筹经费,恐难告成”。因此建议:“原有职员除存者外,凡现在社会士绅,均应分别担任各乡镇调查工作,拟集碑碣,遗稿材料,尤以各姓族氏谱牒为根据,按部就班,分门别类,选派誊写、纂辑、坐局人员,各负责任。至于经费时间之决定,仍须征集人士意见,集中讨论,群策群力。以求把握时间,共赴事功,款而不虚糜,事必有济。这一呈文虽得到谢家驹的赞同,但不久谢又离职。到了第二年九月廿五日,才成立了“松溪县修志委员会”,以新任县长卿建楚为主任委员,施佩璋、范绍龄为副主任委员,推定黄占梅、李含阳、范廷干、陈国安以及各乡镇长,共六十九人为委员。会议连开三次,最终仍未实现。
仅存的明嘉靖丁酉版《松溪县志》,全国仅有浙江省天一阁藏书楼收藏,是国内孤本,还是残本。全书原有十四卷,现存只有九卷。上世纪八十年代,清康熙庚辰版(重刊本),由松溪县政协文史办翻印,并加标点和注释,得以保存下来。
县志的编纂需要团队合作。通常需要多位专业人士共同参与,分工合作,确保编纂工作的高质量和全面性。
有需要联系v;zhanxzhanx
摘要:本文围绕“福建省南平市《康熙松溪县志》十卷 潘拱辰纂修PDF电子版地方志下载”这一主题展开详细讨论。首先,我们会介绍《康熙松溪县志》作为地方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进一步探讨其重要性以及为何PDF电子版下载在当今时代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接着,文章将从四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第一,地方志的历史与文化价值;第二,潘拱辰的贡献及其纂修理念;第三,PDF电子版的优势与普及情况;第四,《康熙松溪县志》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与影响。通过这四个方面的深入剖析,我们将全面了解《康熙松溪县志》的独特之处,以及它在福建地方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1、地方志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地方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社会、地理以及风土人情,体现了该地区的发展脉络和人文精神。作为一种历史文献,地方志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研究地方历史、社会变迁以及民俗风情的宝贵资料。福建省南平市的《康熙松溪县志》便是一部典型的地方志,凝聚了松溪县几百年的历史记忆。
松溪县作为福建省的一个重要历史文化地区,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康熙松溪县志》详细记载了松溪县的山川地理、历史沿革、人物事迹、风俗习惯等多个方面,为研究松溪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支持。通过这部地方志,后人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松溪县的地理、民俗以及文化特色,这对于地方历史的保护与传承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康熙松溪县志》不仅具有历史学、地理学等学科的研究价值,还具有极高的文化传承价值。地方志作为一个地区文化的百科全书,对于挖掘本土文化、发扬地方特色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康熙松溪县志》不仅是地方历史的记录,更是当地文化身份和自豪感的象征。
2、潘拱辰的贡献及其纂修理念
潘拱辰是《康熙松溪县志》的纂修者之一,作为一位杰出的地方志学者,他对松溪县的历史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潘拱辰的纂修理念强调历史的真实与文化的完整性,他不仅秉承了传统地方志编纂的严谨与精细,还注重融入当时的社会现实与文化背景,使得《康熙松溪县志》具有更高的学术价值和历史研究的可用性。
潘拱辰在纂修《康熙松溪县志》时,深入调查了松溪县的地理、风土人情、历史人物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力求还原一个真实的松溪图景。他通过广泛的田野调查和文献整理工作,确保了地方志的内容准确性和权威性。在他的纂修下,《康熙松溪县志》不仅成为了松溪县地方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成为了福建省地方志编纂的重要范例。
潘拱辰的纂修理念,还体现了他对于文化传承的深刻理解。他强调地方志不仅仅是记载历史的工具,更应当成为文化传承与文化自觉的载体。因此,《康熙松溪县志》中的每一段文字、每一份记载都充满了对地方文化的尊重与热爱,展现了潘拱辰对松溪县文化的深厚情感。
3、PDF电子版的优势与普及情况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PDF电子版的地方志逐渐成为人们获取历史文化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相比传统的纸质版,PDF电子版具有诸多优势,尤其在保存和传播方面,展现了更强的便捷性与广泛性。对于《康熙松溪县志》这样的地方志,PDF电子版的普及使得更多人能够便捷地查阅和研究这一珍贵的历史文献。
首先,PDF电子版方便存储和分享。传统的纸质版地方志需要占用大量的空间进行存放,而且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潮湿、火灾等,而电子版则避免了这些问题。通过电子版,学者和读者可以随时随地获取相关资料,极大地提高了地方志的使用效率。
其次,PDF电子版还能够进行文字搜索和关键词检索,使得查找某一特定信息变得更加迅速和准确。学术研究者在进行地方史、文化史研究时,能够更加高效地获取需要的资料,大大节省了查阅纸质文献的时间。这对于研究者来说,是一种极大的便利。
4、《康熙松溪县志》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与影响
《康熙松溪县志》作为一部地方志,不仅是历史研究的宝贵资料,还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文化和教育意义。在现代社会中,地方志作为研究地方历史、文化、风俗的重要文献,对于弘扬地方文化、增强地方认同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对于当代社会,尤其是现代年轻一代而言,地方志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家乡,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康熙松溪县志》所记录的松溪县历史、人物、风土等内容,对于当地人来说,不仅是一部历史记载,也是一种文化认同的表现。通过阅读地方志,当地居民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进而增强对地方的归属感。
此外,《康熙松溪县志》也为当代的文化研究、历史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随着历史学、文化学等学科的深入发展,地方志作为历史研究的重要来源,仍然是学者们进行研究和探索的宝贵财富。对于松溪县的研究者来说,地方志无疑是最重要的文献之一,它对探索松溪县的历史发展、文化演变具有重要作用。
总结:
《康熙松溪县志》作为福建省南平市的重要地方志,既是一部历史文献,也是一座文化宝库。通过对潘拱辰纂修的细致工作和电子化的便捷性进行深入探讨,我们不仅了解了这部地方志的学术价值,还看到了它在现代社会中的文化意义。作为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承载体,地方志在当代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通过《康熙松溪县志》这一重要文献的数字化推广,更多人将能够了解和传承这一宝贵的地方文化遗产。无论是学术研究者,还是普通读者,都能从中汲取知识和智慧,促进地方文化的振兴与发展。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