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民国《新修合川县志》八十三卷 郑贤书修 张森楷纂PDF电子版地方志下载 
重庆市合川区地方志, 【民国】《新修合川县志》(八十三卷)郑贤书等修,张森楷纂。郑贤书,字东琴,四川永川人,民国六年(1917)任合川县知县。张森楷(1858一1928)原名家楷,字元翰,又字石亲,号式卿,四川合川人。光绪二年(1876)入州学,得学政张之洞奖《輶轩语》、《书目答问》二书。次年入成都尊经书院肄业。五年山长伍肇龄推荐人锦江书院深造并兼任襄校。历时八年,撰成《通史人表》、《二十四史校勘记》等初稿。光绪十二年(1886)任家乡振东乡校主讲凡七年,编成《文字类要》等教科书一百二十五卷。二十一年(1895)任尊经书院襄校,执教三年,补齐《二十四史校勘记》所缺。应宋育仁约,编纂《历史邦交录》一百卷。二十四年(1898)出任邻水玉屏精舍主讲,修订《通史人表》。民国初期官四川总司令部参议员,后从事蚕桑发展研究,编修《四川通志》。一生“以身殉学”。着作共计一千二百八十四卷。
此《新修合川县志》由郑贤书倡修,延聘森楷为主办兼总纂。张森楷受聘后,立即写成凡例,公开征求意见,随即又组织编写班子,雇用测绘、采访事务工作人员,设志局于东岳庙,每天早餐后前往志局处理各项工作,晚上才返城,无论风雨寒暑,两年多如一日。张森楷精力过人,六十多岁的老人还能坚持工作,天明即起,做至三更时刻才就寝。他从岳池县请来一批刻字工人,住在他家,按卷交他们粗板,刻好一板,印成样张,送与他审阅,及时改错,有时还加眉批,字多的达数百言。《新修合川县志》民国六年(1817)创稿,至八年(1919)冬,全部完成,总计七十六卷,装订为三十二册,为合川自有县志以来未有的巨着,它和在前的《遵义府志》与后来的《巴县志》相比,皆远为过之。开局之后,逾年郑氏奉调离任,接任知事吴国琦(四川江津县人)、陈世虞(四川巴县人)等继续筹款督修,至民国十年(1921)王鉴青(成都人)任内,方最后成书付梓,次年刻毕印行。此志分图经、谱、掌录、列传、余编、文在六大类,共五十六门附五门,约100多万字。为四川省纂修较住之的旧县志之一。不惟卷轶浩繁,内容丰富,且考证精确、记事详切。此志的目录,分为:(一)图经四卷,内分形势,T建置,山经,水经四子目;土(二)谱二卷,内分大事,官师,选举,民献,士族,邦媛六子目;(三)掌录二十五卷,子目较多,其中如典礼,蚕桑,艺文,金石等录都占有较多的篇幅;(四)传三十卷,由官师到流离均分为子目;(五)余编一卷;(六)文在一十四卷。上述六部分的文字不尽出于张森楷的手笔,在掌录中如农业,矿业等项则是李昌运写成,但在全书中,比重不大,而且张森楷加了不少的按语和眉批,所以梁启超记其事,称之为“张森楷独撰”。但张森楷不夺他人之美,本《新唐书》前例,分署他自己与昌运的姓名。所谓“图经”,“图”指官署,学校的立体图,“经”指文字的说明。仿《水经注》体例,用子注的形式附录乡先辈的住宅、坟墓之处及诗文可存者。旧时县志有八景、十景之说,模绘山川风月,等于捕风捉影,十分恶劣。张乃孚与程业修的前志都不免俗,唯有张森楷新县志不落此套,而且予以批判。谱与表名称不同,实际是一件事。正史自《史记》,《汉书》之外,以《新唐书》各表为最有影响,新县志的谱即以《新唐书》为蓝本,对发生在县境的事与人各为立表,其中如《士族》为其他县志所无。明清之际,县内人丁激减,土着无多,由湖广、江西、福建、广东等省移民而来落户安家至数千之众,由士族谱所记载的,可以作为绝好的证明。别县志书可能亦有这类文字的记载,但是要如新县志那样的记到姓、族以至于人,是绝对没有的。掌录无异于《文献通考》或《续文献通考》的缩影,不过前者是通史的,而县志的掌录只限于一个基层行政区域,但仍然是贯穿一县的古今人与事的史实。所谓“掌录”,“掌”取义于两汉各县职官的“掌故”,二百石,相当于后代县政府的科长,“故”就是档案;“录”是各科档案的综合叙述,整理成文,可以上供国史采择,下为地方志的文献资料,而这些资料完全是官方的,可以印证国史,甚至在国家丧乱,文献散失之余,地方档案反而可以成为国史的重要资料来源。所以,地方志中的“志”,“录”或者“记”等皆有一定的学术意义,此志的各种掌录中,以艺文,金石两部分最有价值,可供后代人取法。艺文掌录就是合川县和与它有关的人从古到今所有着述的提要,远溯于班固《汉书·艺文志》,近取法于清《四库全书书目提要》,自成一家之言,以往各地方志少有注意到这方面。近六七十年以来人事变化极大,各地方前人的着作被毁灭的不知几许。如果各县志书各有艺文录,就可据以核实各县典籍已亡失与尚存在的数目。此所着录的书目,每种有一提要,文字长的可达数百言,辨章源流,抉择得失,兼专家与通才二者而有之,非深于学术的人做不出来,是新县志最精粹部分之一。金石录可说是合川县的金石文录与考证,为欧阳修与赵明诚两经典着作在地方志中的具体运用,可以自成一书,单独发行。诸掌录中有典礼一项,记载的丧礼引用清秦蕙田的《五礼通考》有关凶荒的全部文字,详述仓储制度的原原本本,对当年不恤民隐、剥削加剧的世道,救灾赈饥,有现实与深远意义。列传占新县志相当大的篇幅,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自官师以至列女,僧道,流寓,可传于后世供县人取法的,无不为之立传。张森楷依照史例,对生存人的事迹不录,但有时不免破例,用低一格的方法以示区别。在传中最为突出的:一是为“奉使”过境的人立传。“奉使过境”意思是出差经过县境,曾有的短期停留,如季汉的诸葛亮,张飞是。二是在名人中破除男女界限,同列在一卷之内,如明末女都督又加宫保的秦良玉。三是取材极广,家传、行述、事略、旧州志的传记、墓志铭皆在采用之列,即采访员从别人口中得来的,祠宇碑文,乃至认文之类有可用的,无不用上。四是记事较详,见于官师传中的有好几处。以前作地方志的人对本地的名宦事迹详于任期以内,去任之后的就略而不言,或者几句话带过去;独独新县志于可传的事,不问是否任内的,可详则详,如于成龙迁武昌府以后的事实,与合州并无关系,却有较多的记载,即是一个例子。五是序传。这是以《史记》,《汉书》为本的,由此可知,新县志既是一家之言,又是一家之学。余编纪的是与合川县地的与人相关,而不能引用到上述各类的文字,可看成漫谈的总汇。文在是《合川文在》的简称,取义于孔子“文不在兹乎?”一语,足见张森楷对《文在》的高度评价。从汉到民国初年凡县人可以人选的作品,都收人于《文在》内,不但为合川志所仅有,于全国各县志亦为少见。《文在》与宋袁说友的《成都文类》、明杨慎的《全蜀艺文志》体例一致,有十四卷之多,保存县人文学作品,所以有“过而存之”的寓意,史家用心正应如此,与选文家一切从严,如姚鼐等人的主张大有不同。梁启超论此志,以为得未曾有,说它与《江阴县志》同是康熙以来县志中的佳者。所言并非溢美之词。(参阅乙三:《《民国新修合川县志)述评》,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1期,第90-87页。)此《新修合川县志》今存民国十年(1921)刻本。
县志的研究有助于推动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对县志的研究,可以挖掘出地方文化的商业潜力,促进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
有需要联系v;zhanxzhanx
摘要:本文将详细探讨“重庆市民国《新修合川县志》八十三卷 郑贤书修 张森楷纂PDF电子版地方志下载”这一主题,从多个方面分析其重要性、历史背景、内容特点以及下载途径。首先,本文将概述《新修合川县志》的历史背景,介绍它在地方志书中的重要地位,并通过阐述其修订和编纂的过程,探讨该志书的价值和特色。接着,我们将重点讨论其内容的具体构成,分析该志书涵盖的各类信息及其对地方文化和历史的传承作用。然后,文章将从电子版PDF下载的角度,探讨为何这一版本的电子化存档对于研究者和公众具有重要意义。最后,我们将总结《新修合川县志》在历史文献保存、地方研究以及数字化转型方面的贡献,并提供具体的下载途径,帮助有需求的人们获取这部宝贵的资料。
1、历史背景与地方志的文化价值
《新修合川县志》是重庆市合川县在民国时期修订的地方志,是合川地区重要的历史文献之一。地方志作为记录一个地区历史、文化、风俗、地理等方面的百科全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编纂传统。该志书的修订工作历时多年,由郑贤书主修,张森楷纂写,体现了民国时期学者对于地方历史和文化的重视。
民国时期的地方志修订通常涉及到大量的实地考察和文献整理,尤其是在合川这样历史悠久的地区,志书的修订工作不仅反映了当地的历史变迁,还记录了民间的风俗和文化。在《新修合川县志》中,不仅包含了合川县的自然景观、行政区划,还详细描述了当地的民生风貌,展现了合川地区在民国时期的社会状况。
《新修合川县志》的修订工作始于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完成,经过了数次修订和完善。作为合川历史文化的见证,这部志书为后世研究地方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无论是学术界的历史学者,还是普通读者,都能从中了解当时合川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真实情况。
2、内容构成与重要性分析
《新修合川县志》共八十三卷,内容涉及广泛,覆盖了从合川地区的自然地理到人文历史的各个方面。志书的内容主要分为地理志、政区志、人物志、风俗志等几个大类,每一类都系统地记录了合川地区的各类信息。例如,地理志部分详细描述了合川的山川、河流、土地资源等自然条件,提供了对当地环境的科学认识。
此外,《新修合川县志》还对合川的行政区划和政治体制做了全面的梳理。从清朝时期到民国时期,合川的行政区划经历了多次变动,志书对这些变化进行了详细记录,帮助研究者了解历史时期政府的组织形式及其运作机制。
人物志部分是《新修合川县志》中的一个亮点,它详细介绍了合川历史上具有影响力的各类人物,包括官员、学者、商人等。这些人物的事迹和贡献,为了解合川的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以及文化积淀提供了重要参考。通过这些人物的记录,读者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合川社会的多元面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3、电子版PDF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地方志书的电子化成为了历史文献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手段。将《新修合川县志》转化为电子版PDF,不仅使其更加易于存储和传输,还大大提升了它的可访问性。对于学术研究者和地方历史爱好者而言,电子版使得这部重要文献的获取变得更加便捷。
PDF格式的电子版可以实现全文搜索,极大地方便了用户查阅相关内容。与传统的纸质版相比,电子版具有更高的存储密度,可以容纳更多的信息,同时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于一些珍贵的历史文献,电子版的存储不仅能够延长其使用寿命,还能防止因纸质老化而导致的损毁。
此外,电子化的《新修合川县志》也有助于地方志书的普及和传承。以前,地方志书往往仅限于特定地区的图书馆或者档案馆,获取不便。如今,随着网络的发展,电子版的《新修合川县志》可以通过在线平台进行下载和分享,让更多人能够了解合川的历史和文化。
4、如何下载《新修合川县志》电子版
想要下载《新修合川县志》电子版PDF的用户,可以通过多个途径获得。首先,相关的历史文献数字化平台通常会提供这类地方志书的电子版下载链接,这些平台通常会在相关的学术资源网站或者地方文化研究机构的官方网站上进行存档。
此外,许多在线书店和资源共享平台也提供《新修合川县志》的电子版购买和下载服务。这些平台上的电子版往往有较为完整的版本,且经过了专业的格式整理,适合学术研究和个人收藏。
需要注意的是,下载电子版《新修合川县志》时,一定要确保下载来源的正规性,避免下载到未经授权的盗版资料。正规的下载平台不仅提供合法授权的资料,还会保障下载文件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总结:
《新修合川县志》作为重庆地区地方志的重要文献,不仅记录了合川的历史和文化,还反映了民国时期社会的变迁。通过郑贤书的修订和张森楷的纂写,这部志书凝聚了时代的智慧,展现了地方志书的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电子版的《新修合川县志》不仅提高了文献的传播效率,也为广大读者和学者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查阅方式。
地方志书的电子化不仅是对历史的保护,更是文化传承的创新举措。作为研究重庆合川地区历史文化的不可或缺的工具,电子版《新修合川县志》必将成为更多人了解地方历史、传承文化的宝贵资料。希望有兴趣的读者能通过合法途径获取这部志书,共同传承和发扬合川的历史文化。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