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营口市《民国盖平县志》十六卷 石秀峰 辛广瑞修 王郁云纂PDF电子版地方志下载
辽宁省营口市地方志,盖平县志PDF高清版影印本下载,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铅印本 石秀峰,辛广瑞修;王郁云纂 民国十九年[1930
现存盖州最早的《县志》是两卷抄本,传为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盖平知县骆云编纂。到了清朝末年,这个手抄本已经残破不全。
三十四年(1908年)盖州名士沈庆飏(字羹唐)时主学政,有意在残本基础上加以补充,编辑新的县志,但未见成书。
民国八年(1919年),章运熺就任盖平县知事。他认为旧有残本“错落不足以供参考”,于是聘用前清贡生崔正峰和秀才郭春藻编写县志。经过数月编写,两册《盖平县乡土志》于次年五月石印出版。终因仓猝草创,内容难免简陋。
民国十七年(1928年),省里又有征调县志的命令,既有的两册已不足以塞责。
当时的县长石秀峰聘请盖平县前清举人王郁云为主任,委任第二科科长于晓邨任编辑,管内八个区的区长任调查,重新着手编写。但因辖区机构变更,时经半载,调查资料一无所得,执笔落空。而于晓邨也随石秀峰调任辽阳。县志编写工作完全搁浅。这时已是1929年春天了。
接任盖平县长的是辛广瑞,他对县志的编写工作十分重视。重新聘请王郁云为“总纂”,加聘原第一区区长、前清秀才胡兆庚(字跃西)为“襄纂”。
王郁云,字诏林。他是清光绪辛卯科(1891)举人。到1929年,盖平的清代举人只有两位,另一位是己丑(1889年)恩科举人丁孝虎。而丁孝虎一直不在盖平,王郁云则在当乡可谓硕果仅存了。王郁云无法推诿,乃聘用李桂仿先生为编辑,重整旗鼓。
李桂仿(1888-1939),字芝馥,号佛生。中国早期新闻工作者,曾在德文报纸《青岛新报》任编辑,又在日本人办的《大青岛报》当记者。1928年5月3日,日本制造“济南惨案”,残忍杀害山东交涉署交涉员蔡公时及交涉署全体职员,又在济南城内屠杀害中国同胞一万七千余人。李桂仿先生以新闻记者的良知,愤然去职还乡。
桂仿先生的父亲李伯珍(字子星)是盖州最早创办新式学堂的教育家,与王郁云是好朋友。王郁云当是李桂仿的长辈。受王举人诚请,于公于私,桂仿先生都义不容辞。正如他在《盖平县志》序言中说的:“公为先君旧雨,视余有如子弟行,加以推诚之雅,又非尽出私交之笃。”
这是一项薪资微薄又十分辛苦的工作。桂仿先生深知修志工作的重要,每条每目都反复核对,认真考证。经过一年多起早贪黑的奋战,终于完成了包括舆地、建置、职官、政治、教育、选举、财政、交通、人物、礼俗、宗教、实业、物产、兵事、慈善、艺文等志,加以卷首和志余共18卷、106目的《盖平县志》。为盖州留下了一部较为完整的乡土志文献
李桂仿是一位爱国知识分子。书中屡屡提出:“列强环列,虎视眈眈,日事殖民拓土之侵略”;“父老兄弟,亦当各本爱国精神,振作兴起,勿使桑梓敬恭之地,祖宗丘墓之乡,或沦为异人豢马场也”;“知中国大有人在,不仅消其觊觎反侧之私”等等,皆具有浓厚的反帝爱国思想。
最后这版《盖平县志》是民国时期一批爱国爱家的知识分子为家乡编纂的一部重要文献。
《县志》中,关于人物,桂仿先生有这样一段话:“本善从长之义,益勖其希进贤良之志。”可偏偏盖州还是出了一些汉奸,桂仿先生当年同窗好友竟有出任伪大臣者。先生绝不与这些人为伍,索性以行医为业,清贫度日。
地方志的编纂需要注重与当地教育机构和文化机构的合作。学校、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机构是地方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与这些机构的合作可以为地方志的编纂提供更多的资源支持和专业指导,促进地方志的质量和影响力提升。
有需要联系v;zhanxzhanx
摘要:《民国盖平县志》是由石秀峰、辛广瑞修、王郁云纂的地方志,记录了辽宁省营口市盖平县(现今盖州市)的地理、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的重要信息。这本十六卷的地方志,是研究盖平县乃至辽宁地区历史与文化的珍贵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将详细阐述该地方志的历史背景、修志过程、学术价值以及PDF电子版的下载方式。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帮助读者深入了解《民国盖平县志》的重要性和地方志研究的深远影响。
1、地方志的历史背景
《民国盖平县志》作为地方志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盖平县,现为辽宁省盖州市,历史上曾为辽东重要的行政区划。其地方志的编纂始于清朝,经过民国时期的修订,最终形成了《民国盖平县志》十六卷。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地方志不仅记录了行政区划的演变,还反映了地方经济、文化、风俗的变迁。
从地理位置来看,盖平县位于辽宁省的南部,毗邻营口市。营口市作为沿海城市,一直以来与东北其他地区在贸易、文化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盖平县地理环境优越,农田肥沃,交通便利,长期以来是东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和文化重镇。
该地方志不仅是盖平县历史文化的缩影,更是地方自治和社会发展的见证。从古代到民国时期,盖平县经历了社会动荡与时代变迁,而这些历史事件都被详细记录在地方志中,为后世学者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
2、修志过程的学术贡献
《民国盖平县志》的修订是由石秀峰、辛广瑞和王郁云等人共同完成的。这三位学者在地方志的修订过程中,采用了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方法,充分挖掘了盖平县历史、文化、经济等多方面的资料,并通过对地方志的编纂,使其内容更加完整与系统。
修志的过程往往是漫长且充满挑战的。修志人员需要访问大量的历史文献、实地调查和采访当地百姓,以确保地方志的内容准确无误。特别是在民国时期,信息流通不畅,许多资料未能得到有效保存,修志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困难。然而,石秀峰、辛广瑞等学者依然凭借着深厚的学术功底与不懈的努力,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
该地方志的修订工作,不仅体现了修志人员的学术贡献,也为地方史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这一过程展示了地方志编纂的复杂性和学术性,也为其他地方的志书编写提供了模板与借鉴。
3、《民国盖平县志》的学术价值
《民国盖平县志》作为一部地方志,其学术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它为研究盖平县乃至营口地区的历史与文化提供了权威的参考资料。地方志不仅涉及历史事件的记录,还涉及到民俗、人物、宗教、经济、建筑等各个方面,是研究地方社会全貌的重要依据。
其次,这部地方志在地方文献的整理上也具有重要意义。它将过去散落的地方文献汇集在一起,不仅保留了历史的印记,还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完整的原始资料。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地方文化传承方面,这部地方志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另外,《民国盖平县志》还对地方行政区划、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其准确的地理坐标和环境数据,为历史地理学、人口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它的学术价值远超单纯的历史记载,是地方史学的经典之作。
4、PDF电子版的下载及使用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纸质地方志逐渐转化为数字化电子版,以便于更广泛的传播和使用。《民国盖平县志》的PDF电子版也为学者和历史爱好者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阅读方式。通过电子版,读者可以方便地获取这本地方志中的所有信息,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查阅效率,还能通过搜索功能快速定位感兴趣的内容。
电子版的《民国盖平县志》具有很多优势。首先,它的存储空间小,便于携带。其次,PDF格式保留了原书的排版和内容,不会因电子化而丧失内容的完整性。此外,电子版还支持多设备同步,用户可以在电脑、手机等不同设备上进行阅读,极大地提升了用户体验。
通过网络平台,读者可以方便地下载《民国盖平县志》的PDF电子版,进行线上的查阅与学习。这不仅促进了地方志的数字化存储,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对于学术研究者来说,这样的数字化资源无疑是珍贵的工具。
总结:
《民国盖平县志》是辽宁省盖平县历史文化的珍贵文献。它不仅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还对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学术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修订和出版的过程,地方志不仅记录了盖平县的历史面貌,还展示了修志人员的学术贡献。PDF电子版的发布,使得这部珍贵的地方志得以更广泛的传播和应用,进一步促进了历史文化的保存与传播。
地方志作为文化的载体,其价值不容忽视。而《民国盖平县志》的出版,无疑为后人提供了一座知识的宝库。希望更多的地方志能够在数字化进程中得到保存和发扬光大。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