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延安市《民国安塞县志》十二卷 安庆丰修 郭永清纂PDF电子版地方志下载 
地区:陕西省延安市地方志
书名:民国安塞县志
卷数:全十二卷首一卷
作者:安庆丰修 郭永清纂
版本:民国3年[1914]铅印本
史部:方志类
格式:据原书原貌彩色影印 高清PDF电子版下载
类型:中国稀缺古代古籍善本地方志史志县志PDF下载
大小:24.46 MB
页码:225双页
陕西省延安市地方志, 据民国十四年(1926)郭永清撰《安塞县志》载:安塞县西部洛河川(今甘泉石门、下寺湾、岔、桥镇乡)分三乡,即洛上川(今王家坪、桥镇一带),洛中川(今下寺湾、石门一带),洛下川(今大庄河、封家湾一带),
甘泉县政区。
民国元年至九年(1912~1920),分为7乡49里196个村。
劳山乡:辖杨庄科、阿斤、小劳山、白土坡里。
白鹿乡:辖枣林、杏子坪、岳屯、油粉村、高哨、石桥峪里。
太白乡:辖关龟、臭河子、县屯、西马沟、太和、美泉里。
麻作乡:辖清泉、南义沟、甄家湾、板桥、温泉里。
河西乡:辖秋林、官庄、府村、滩沟、桥庵里。
道佐铺乡:辖境边、府庵、准提、驼峰、尤字里。
临镇乡:辖麻洞、宝珠、云崖、金岔、真川、姚坡、盘龙、党南、桃花峪、丸乐、尤宜、兴丰、曲里、景乐、里城、临真里。
民国九年至十八年(1920~1929),分9乡28里。
阿落乡:辖劳山、白鹿、高哨里
城市乡:辖美水、西马沟、麻作、清泉里。
道佐铺乡:辖文珠、驼峰、府安里。
康黎乡:辖秋里、府村、温泉里。
临镇乡:辖姚坡、云崖、宜龙里。
真川乡:辖党南、宝珠、兴丰里。
盘龙乡:辖麻洞、岔河、景乐里。
金丸乡:辖金盘湾、桃花峪、大安里。
基城乡:辖仁寿、抚安、集贤里。
民国十九年至二十三年(1930~1934),为9乡3镇46保144甲,即:劳山乡、高哨乡、美水乡、康黎乡、温泉乡、真川乡、麻洞乡、金丸乡、基城乡、城关镇、道佐铺镇、临真镇。
1935年11月~1937年,为4区19乡。
一区(驻蔡家沟),辖石畔、马老庄、孟家坬、桥富峪、王角乡。
二区(驻下寺湾),辖下寺湾、王家坪、石门、梁庄乡。
三区(驻雷家沟),辖油粉村、高哨、太和、白土坡、劳山乡。
四区(驻甄家湾),辖府村、老人仑,清泉、甄家湾、道镇乡。
1937年~1947年3月,为5区19乡,即一区(驻桥镇)、二区(驻下寺湾)、三区(驻高哨)、四区(驻劳山)、五区(驻府材)。
1947年4月后,国民党军侵占甘泉,设甘泉县政府,全县时为4区3镇20保。
城关区(驻县城),辖城关镇4保、劳山5保,联保公署驻劳山。
临镇区(驻临镇),辖临真镇、金丸、麻洞、基城、真川保、镇公署驻真川。
府村区(驻府村),辖东沟、官庄寺、滩子沟、府村保。
道佐铺区(驻甄家湾),辖道佐铺镇、米家沟、南义沟、甄家湾保,镇公署驻道佐铺。
1948年3月,收复甘泉,时设5区20乡:
香林区(驻蔡家沟),辖刘老庄、桥富峪、胡皮头、雨岔乡。
银矿区(驻洛家沟),辖下寺湾、王坪、张槐湾、许寨乡。
太和区(驻雷家沟),辖油粉村、三郎屯、太皇山、白家山、白土坡、城关乡。
道镇区(驻甄家湾),辖府村、官庄寺、南寨子、甄家湾、道镇、桥庄乡。
1958年12月,撤销甘泉县制。
1961年9月,恢复甘泉县制,全县划为7个人民公社103个大队(沿至1970年),即:桥镇、道镇、下寺湾、王坪、劳山、甘泉、府村公社。
1971年,撤甘泉公社,设城关、高哨公社。
1978年,高哨、城关公社合并复称甘泉公社。
1983年,改公社为乡(镇)。全县划为8乡1镇,沿用至今。
桥镇乡(驻桥镇),辖11个行政村29个自然村。
下寺湾乡(驻下寺湾),辖13个行政村24个自然村。
雨岔乡(驻雨岔),辖5个行政村14个自然村。
石门乡(驻石门),辖19个行政村60个自然村。
高哨乡(驻高哨),辖14个行政村37个自然村。
劳山乡(驻劳山),辖10个行政村24个自然村。
道镇乡(驻道镇),辖20个行政村54个自然村。
东沟乡(驻东沟),辖12个行政村24个自然村。
城关镇(驻县城南关),辖12个行政村29个自然村。
县志有助于推动地方文化传承和发展。通过对当地传统文化、民俗习俗等内容的记录,县志有助于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促进地方文化的发展。
有需要联系v;zhanxzhanx
摘要:本文将对《民国安塞县志》十二卷(安庆丰修,郭永清纂)PDF电子版进行详细分析和解读。首先,文章将概述这部地方志的背景、历史意义及其重要性。接着,从四个方面展开探讨,分别是该地方志的历史背景、编纂过程、学术价值和电子版下载的意义。每一部分都将从多个角度加以说明,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部地方志的独特之处和研究价值。最后,文章将结合全文进行总结,并突出《民国安塞县志》在当代的应用和传承意义。
1、地方志的历史背景与起源
《民国安塞县志》是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县地方志的一部重要文献。它不仅记录了安塞县的自然环境、社会结构、文化变迁等方面的详细情况,也是了解地方历史的重要资料之一。地方志作为中国传统文献的一个重要类别,有着悠久的历史,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春秋》时期。地方志不仅仅是地方历史的记载工具,它还承担着传承和保护地方文化、民俗的重要功能。
安塞县位于陕西省延安市,是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典型地区。该地区的历史可追溯到古代,文化底蕴深厚。安塞县志作为地方志中的一部,其编纂旨在记录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历史沿革、民俗风情等多方面的内容,以期为后人提供一部全面的地方史料。通过《民国安塞县志》的编纂,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安塞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
该地方志的编纂背景可追溯到民国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正处于社会动荡与变革之中。尽管时局复杂,但《民国安塞县志》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安塞地区的文化传统与历史遗产。它的存在不仅为地方史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也为理解民国时期的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视角。
2、编纂过程与编纂者的贡献
《民国安塞县志》由安庆丰修订,郭永清主编。两位编纂者的学术造诣和地方情感使得这部地方志具有独特的价值。安庆丰和郭永清都在当时的学术界和地方文化界有着较高的声望,他们的个人经历和地方情怀为该地方志的完成提供了保障。安庆丰不仅是当地的文化名人,也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历史学者。郭永清则更注重地方实际情况的调查和细致的编纂工作,他们两人的合作保证了《民国安塞县志》内容的广泛性与准确性。
编纂《民国安塞县志》的过程并不简单,需要大量的实地考察和资料收集。编纂者通过走访各个乡村,访问地方的长者和知识分子,采集大量的口述历史、民俗故事以及地方典籍。通过这些工作,安塞县志成为一部涵盖了该地区各方面信息的宝贵文献。地方志不仅仅是对历史的记载,还是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再现。
编纂者对于安塞县志的每一卷、每一章都进行了严谨的论证与编辑工作。尤其是在民国动荡的背景下,许多地方资料难以保存,而编纂者通过极大的努力保留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使得这部地方志成为研究安塞地区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工具。编纂过程中的精益求精和对地方文化的深情投入,使得这部地方志成为不可多得的文献资料。
3、学术价值与研究意义
《民国安塞县志》不仅是一部地方历史的记载,也具有深厚的学术价值。首先,它是研究陕西省、尤其是延安市地区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地方志一般都会详细记录地域的地理环境、民俗风情、经济活动、社会制度等方面的信息。对于现代学者而言,这些地方性信息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可以为了解当地的历史脉络提供线索。
其次,《民国安塞县志》对于中国地方历史学的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地方志作为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一部分,经过数百年的积累,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体系。这部地方志的编纂不仅是安塞地方文化的保存工作,也为学术界提供了关于中国地方历史的一手资料。对于从事地方历史学、民俗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者来说,这部地方志无疑是一个宝贵的资源。
另外,地方志的内容具有极强的地方性和现实性。《民国安塞县志》记录了安塞地区在民国时期的社会面貌、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等多个方面的细节,对于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地方政治史等领域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这部地方志,可以更好地了解安塞县的社会结构、地方行政、民众生活以及文化传承等,尤其对于对民国时期地方志研究有兴趣的学者来说,意义重大。
4、PDF电子版下载的意义与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传统的纸质文献正在逐步转向电子化。尤其是对于一些珍贵的历史文献,通过PDF电子版的方式进行传播和保存,既能确保文献的长久保存,也能让更多的人方便地访问和使用。这种数字化的方式不仅解决了纸质文献保存的局限性,还极大地拓宽了地方志的传播渠道。
《民国安塞县志》的PDF电子版为学者和广大读者提供了便捷的阅读方式。通过电子版,读者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快速下载和查阅这部地方志,跨越时空的障碍,方便进行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此外,电子版还可以通过关键字检索、快速翻页等功能,提升阅读效率和研究效率,对于现代学术研究来说尤为重要。
PDF电子版的普及也为地方志的传播与保护提供了新的途径。在传统的纸质版书籍中,由于使用频率高和保存条件差,文献可能会出现损坏或遗失。而通过电子化存储,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将得以永久保存,避免了历史文献的消失。对于地方志的研究者和文化爱好者来说,电子版的下载和分享无疑是一次有意义的文化传播。
总结:
通过对《民国安塞县志》十二卷的详细阐述,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这部地方志不仅仅是一部历史文献,更是安塞地区文化的重要见证。它所记录的丰富内容为研究安塞地方历史、文化、社会结构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电子版的普及使得这一传统文化得以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民国安塞县志》在地方历史和文化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电子版的发布,更是为它的传承和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希望更多的学者和读者能够借助这一珍贵的资源,深入探索安塞地区的历史与文化。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