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一、前 言
太虚大师在近代佛教史上以唯识大家着称于世,出家不久就从道价老法师学《相宗八要》。随后专研《楞枷》、《深密》、《瑜伽》、《摄论》、《成唯识论》等,其中尤以《成唯识论述记》、《法苑义林唯识章》用力最多,历时两年之久。曾经读《述记》至释“假智不得自相”一段,“朗然玄悟,冥会诸法离言自相,真觉无量情器,一一尘相识法,皆别别彻见始终条理,精微严密。森然秩然,有万非昔悟的空灵幻化堪及者”(见《太虚大师年谱》86页)。大师一生开悟三次,依《大般若经》悟入空智;阅《述记》又悟入假智。从此真俗交彻,妙义涌泉,讲经释论,如数家珍。
大师在《相宗新旧两译不同书后》说:“整僧之在律,而摄化学者世间需以法相,奉以为能令正法久住,绕益有情之圭臬。”因此,大师一生的弘法生涯中,经常演说法相唯识教理。《太虚大师全书》中关于唯识方面的典籍有《深密纲要》、《瑜伽真实义品讲要》、《辨法法性论讲记》、《辨中边论颂释》、《摄大乘论初分讲义》、《新的唯识论》、《唯识三十论讲要》、《唯识二十颂讲要》、《八识规矩颂讲录》、《大乘法苑义林唯识章》、《因明概论》、《法相唯识学概论》等近五十种,为我们今天学习唯识提供了宝贵资料。现根据这些内容,试述大师的唯识思想如下:
二、成立诸法唯识
诸法唯识是唯识宗的核心理论。要想让唯识宗立足于社会,得到学术界的承认,首先必须成立诸法唯识。本着这一观点,大师像唯识宗古德先贤一样,应时代的学术思潮,着述了《法相唯识学概论》、《新的唯识论》,将古老的唯识学说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的面前。在《法相唯识学概论》中,大师首先对容易与唯识学说相混淆的西方唯心论进行了考察。主观唯心论:如贝克莱的存在就被感知;客观唯心论: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共同意识;意志唯心论:如叔本华所说的生存意志;经验唯心论:如詹姆士的心理经验;直觉唯心论:如柏格森的生之冲动等。大师对此一一予以分析批判,并结合这些思想,将唯识理论体系进行重新组织,共分十四个问题进行说明:
1、独头意识与同时意识--虚实问题:唯识家分意识为二:一、独头意识;二、同时意识。独头意识乃离开前五识后单独活动的意识。此有三种:一、梦位意识,二、散位意识,三、定位意识。散位意识是我们通常的心理活动。主观唯心论只能讲到独头意识的一部分,而定位独头则非彼所能望见,以此一部分为立足点,解释宇宙万有,自难成立,较唯识学所言八识,领域大小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同时意识现量取境,相当柏格森的直觉,所取性境与新实在论的客观实在略同。但同时六识所缘境界,非单依主观可以转变,要靠六识外存在的境界刺激,正如实验主义的纯粹经验,须由境相刺激才能产生。从唯识学上说,这就需要进一步推究同时六识与第八识变。
…ptg
太虚大师的唯识思想.doc
评分 参与人数 1银元 +10收起理由 何有 + 10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看重确定要买的前提,联系看图,非诚勿扰
有需要联系v;shuij56这个要求挺具体的!那就从头开始,先整理出一个300字的摘要,然后细分正文,详细阐述太虚大师的唯识思想吧。
摘要:太虚大师的唯识思想是佛教思想中的重要一环,深受后世影响。其思想以唯识为核心,探讨诸法空性、缘起和观念,体现了佛教对于真实性与幻象的深刻探索。本文从唯识的基本概念入手,深入探讨其在佛教哲学和实践中的应用,分析其对于个体觉悟和社会伦理的意义,最终揭示其在当代思想中的重要性。
1、唯识基本概念
太虚大师对唯识的定义与佛教经典的关系。
唯识思想中的诸法空性和缘起理论。
唯识对修行者认知观念的影响。
2、唯识在佛教哲学中的地位
唯识与其他佛教学派的关系及其在佛经解释中的作用。
唯识思想对佛教禅修和般若智慧的贡献。
太虚大师对佛教教义的理解与传承。
3、唯识思想对个体觉悟的意义
唯识如何帮助个体超越对现象的执著,实现真实自性的觉悟。
唯识思想对于个人修行路径的指导和启示。
太虚大师的实践经验在唯识思想中的体现。
4、唯识在社会伦理中的应用
唯识对社会中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影响。
唯识如何在社会中促进和谐与包容。
太虚大师的唯识思想对当代社会价值观的反思和重构。
总结:
太虚大师的唯识思想深刻影响了佛教哲学和实践,不仅为个体的觉悟提供了道路,也在社会伦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对诸法空性和缘起的探索,以及对真实与幻象的哲学思考,至今仍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