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一真法界中道义 了义放下境界起 Normal 0 0 2 false false false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一真法界中道义 了义放下境界起》 成佛了生死竖出、横超三界。这三界是指欲界、色界和无色界。 欲界就是指有淫欲心的世界。 欲界包括:天人、修罗、人、畜牲、饿鬼、地狱这六道。欲界众生有寿命,有肉体,就是因为有淫欲心。以风大为主的中阴身(灵魂)看见男女同房,精气交接,淫欲心一起,于是他就投胎了。所以要了生死,必须要断除淫欲心。欲界越高,淫欲心越淡。欲界仅天界就有六层,亦称六欲天。淫欲心相应也有受欲、交、抱、握、笑、视六种。 第一层四天王天[东南西北]。佛经说是在须弥山腰[须弥山只是以大山的形象打个比方]。四天王天的天人淫欲心只是比人稍微淡一些。“受欲”即是接受淫欲心。 第二层玉皇大帝住的忉利天,也叫三十三天[忉利中文意思是三十三,四方有八天,加玉皇大帝统治四方和管理人间的中央一方]。这层天男女天人的淫欲心又减少了,但还是要相交的。在须弥山腰四天王天的太阳和月亮,下照人间,上照忉利天,太阳一升一落就是昼夜一天。 第三层夜摩天。夜摩天不论日夜都是亮的,它以莲花开了做为白天,莲合做为黑夜,所以这里的一天就很长。夜摩天天人的淫欲心的表示只是拥抱一下就行了。 第四层兜率天,淫欲心又淡了一些。男女两人只需拉拉手就行了,即“握”。 第五层化乐天,淫欲心就更淡了,只是相对一笑就行了,即“笑”。 第六层他化自在天。这层天是天顶,男女天人笑也不用笑了,只是相对一看就好了。所以受欲、交、抱、握、笑、视都是淫欲心。这些淫欲心都断了就生色界天了。 色界比欲界要好,有很妙的色相,只是形象稀薄肉眼看不见。色界有四禅天:在初禅天就能升腾放光;到二禅天就是喜悦无穷,即人们所说的法喜充满;三禅天则快乐无比,功夫做得好就可以尝到这个味道[西方极乐世界的“极乐”是指都化空了,乐也不可得。假如你还有乐在,还是有心,还是有妄想妄念,还是没有成道];四禅天叫舍念清净地,禅定功夫深了,乐也没有了,就连色也不住了。 有的人说我淫欲心没有了,但碰到好看的人还是想看一看。这就是色心还在。所以淫欲心是粗妄,色比较微细。我们除习气要先断淫欲,后断色相。假如没有什么美,没有什么丑,都平等了,那么我们就出色界到无色界了。 越高越微妙越微薄,无色界并不是什么形象。无色界就是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这四空天。如果有空可得,住在空上还是出不了空界。所以要无所住,空也不可得,那么就出了空界,即出无色界了。 假如欲断了,色断了,空也不住了,这样就一层层破竹样地竖出三界了。由于竖出三界很难,因此有一个方便法门净土宗,可以横超三界,横超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当然这都要做功夫才能出三界的牢狱。修净土的人必要做到“一心不乱”得“念佛三昧”才行。佛在《阿弥陀经》中讲:“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这样才能往生啊!!另外密宗的“颇哇法”也是教我们横超的,它是假佛力加持的一个方便法,比较简单,只要我们把脉管明点观想成功就行了。修“颇哇法”用心痛切的人七天就能修成,所以都要好好用功才行。 假如功夫做得好就应当有空、乐、明三种妙明境界现前。但是我们不能着相,如果着空相就不能出空界,着乐相(淫欲心的乐)就不能出欲界,着光明相就不能出色界。禅宗有个公案:“朗月当头如何?”“犹是阶下汉。”就是说他还在色界之下。“请慈悲接引上阶。”“月落时相见。”这个月落不是指明月没有了,而是说我们在光中要不觉得有光,象鱼在水,象人不觉得有空气一样,就是说我们既不住着身体化空,也不住着快乐无比,更不住着大放光明。如果事事无住,那就成就了。一有住着就落窠臼而不能圆证佛果。
佛在《金刚经》中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有人理解为凡所有相都是空。其实对于空的理解有很多种,空并不是没有相,这一点特别要注意。 凡夫认为空是针对有来讲的。杯装水是有,水倒掉就是空;人活是有,人死即空。这样机械地将空和有对立起来,这就是相对空也叫顽空。 外道认为任何相都不要就是空,这就死在那里了。要是这样的话,连饭也不用吃了,都空掉好了。所以这样理解是错误的,这就是断灭空。 二乘的人经过分析认为:所有事相都是假的,只有我们的法身是真的,要证成妙体,就要离开色相。这样就把色法和心法分成两个相对的部分。我们知道色法有形体、颜色、有相可见。心法没有形体无相可见(比如思想)。两者可以分别,但不可分开,色法就是心法所显现的。偏执心法,执取法我,这样就偏空了。所以二乘人逃避世法,躲到深山里修行,这样就不能圆满。 初地菩萨认识到任何事相本来没有自体,当下即空,不用离开事相就是空。不需要把桌上的杯子拿掉才叫空,就连我们四大假合的身体本身也没有,因为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成的,是有条件的存在。事相本身就是空,所以不需要离开世间、离开事相就能修行圆满。这叫体法真空。初入门菩萨虽然知道色法与心法不二,但他们还不知道这个色相妙用无边。 佛证知色相妙用无边。利用色相就是真空妙有,比如色受想行识五蕴能遮蔽我们的本性光明,所以要“照见五蕴皆空”。但反过来五蕴又是妙用,成所作智就是利用五蕴来成就一切事业。释迦牟尼佛降生,投胎王子,现了一个妙相——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色身(色);他为救度众生,不离开众生,不放手众生,就要摄受广大众生(受);众生的根基不同,要说不同的法,所以他要思考怎样说法能才对机(想);不同时间、在什么地方、用什么具体方法去度脱众生,还有与佛无缘的众生,则需让另外有缘的众生与他说法,他才容易接受。所以佛为救度众生行持也有所不同(行);我们的知识,积累的经验,要转成智慧,识和智的关系就象浪和水。佛的智慧最圆满,知识最渊博,他识得各种众生的根基(识)。佛正是利用色、受、想、行、识来度脱众生,五蕴反过来成了妙用。所以对空的理悟要究竟,达到佛所证得的“妙有真空,真空妙有”。有就是空,空就是有,这才究竟。 真空妙有就是说既然有佛性,就应该起妙用(指所现的各种差别相);妙有真空就是说这些相都是由法身所显现的,本身是空并没有。所以体(佛性)、相(色相)、用(妙用)三者不可分割,有体必现相,有相必起用。所以理体(法性身)是成就万物的根本,也是成佛的根本。这就叫“事以理成(理体成功其事相),理以事显(理体由事相显现出来)”。《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讲真空;《弥陀经》讲西方极乐世界的庄严妙相,即是妙有。真空者正是妙有,妙有者正是真空。镜子无影就不称其为镜子。不能现相起用就不是佛性。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法:万事万物乃至抽象的思想)。双身、饮血、裸体、愤怒等形象都是我们的心所显现的。无始无终,本来如此的佛性本就具足一切妙用,既无从生出,也不会灭掉。既然我们本性有如此广大之妙用,为什么只捞取外面一点点假相而忘记我们博大的佛性呢?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就不要再去追求外面的境界,应随缘任运就好。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因果法则使我们每个人的缘份、业力、身体条件等等都不相同。我们随缘度日,做一个“绝学无为闲道人”。只要能一切放下,就一切无碍了,那就是佛了!前念着相、前念迷就是凡夫,后念觉悟了就是佛。就这么快,不需要怎么修,只要能觉悟、一切放下、不着相就行了。心外无法,就是说法就是心,心就是法。一切事事物物都是我的心所显现的,都是我自己,无一不是佛,因为都是我们自性所显现的。就不再追逐色相了,随缘度日,这样很轻松,很愉快,就得到快乐轻安,得到大自在。佛教对人类真是太好了!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因有淫欲心所以有欲界,淫欲心完全没有了就到了执着着微细色相的色界,平等看法,没有喜厌美丑就出色界到了空界。住在空界认为有空可得那么就出不了空界,所以“三界唯心”是说三界都是由我们的心所创造的,“万法唯识”是说一切事事物物、思想都是我们的识所变现的。什么是识(知识)?什么是智(智慧)?弥勒菩萨说:“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所以一切事事物物、思想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只要我们能“舍染归净,转识成智”就能成佛了。把着相都舍弃掉,都放下,归无所得。这个“净”不是指清净,是指无所得,若有个清净在还是有所得。所以这里的“净”就是大势至菩萨教导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转识成智”就是要把我们的八识转成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恢复我们的本来面目,重现我们的明妙真心,复真我们能起见闻觉知的性能,这就是佛!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所以我们只要修心,时时处处不着相,就必定能成就。净土宗的土就是心,念佛也是指念心。心外无土,土外无心。“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用这句佛号来唤醒自心。心空净、明白了心外无佛可寻,这样往生净土就是上品上生。如果你着相,心外求佛,心外求土,顶多下品下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都是一体,都是平等平等又平等,毫无分别。释迦牟尼佛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弥勒佛,也就是众生,因为具有同样的知觉性,只是大家迷了,就是众生。成佛并不是难事,因为我们本来是佛,并不是后天修成的。只要放下,就能返本还原恢复我们的本来面目,就能成就。所以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外道练身终必坏”,气功仅仅是初步,主要是以气来摄心,不是运周天气住在身体上,因为是心是佛,身体是房子,灵妙真心是房子里的主人,当然时节未到,房子漏了也要修一修。内采大药炼金丹出阳神,纵然可以不要这个身体了,但也不是成道,“纵然百万劫,依旧落空亡”,阳神不过是第七识所化的身体,还是假的,凡属有相终必败坏,只有认取真空妙有的佛性才是真实。” 《心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一切境相都是我们自性的展现(色指一切色相,空指我们的本性),一切色相就是我们的本性,即所谓“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皆是法性”。我们通达空性后就知道一切色法都是由我们的空性升起的,没有我们的空性也就没有色法。色法就是我们男女老少、山河大地,它就是由我们的空性产生的。无相可得称为空性,因空之故才能生万法。如果不空,有个实体就不能再生别的法了。所以本性空才能生万法,就是这个道理。通达空性后,明白我们本身就是佛,才能懂得“中阴救度法”而不至怀疑。
“中阴救度法”是教我们一下证成报身佛的,假如我们不明白,当佛光显现时就会有疑虑:“我是佛吗?我是凡夫,怎么能成佛呢?”把自己看成是凡夫不能成佛,甚至惧怕佛光的强烈还躲避,那就更糟了。要明白并记住这些道理,在中阴阶段佛光显现时与之合上去,就能证成报身佛了,升到西方极乐世界已是次一等了。明理而后行,证成理事无碍才行(理即理体无相可见,事即事相有相可见)。所有事相都是本性所显现的妙用,事就是理,理就是事,理事不二,所以佛教是不二法门。一切看成假这就是理事相碍,而执着事相,一切看成真的也不对,也是理事相碍。其实没有真也没有假,就象天台宗讲的空、假、中。空是指没有色相,但有假相在,假相就是妙用,空、假相都不住即是中,中也不立就是中道义。所以假就是真,真就是假,不要分!分也分不清。事相现前都是我们的心所显现的,比如看见茶杯,茶杯就是佛,看见桌子,桌子就是佛。没有我们的理体,哪里会有这些事相呢?!所以明白了这个道理做事的时候就不会有妨碍了。我们的心真空净不着相就时时见性了。有人说:“我时时见性,烦恼一来就能照破它”,这是时时见性吗?真时时见性就没有烦恼了。烦恼来的时候就没有见性。“药水汞,遇火即飞”只会说道理就象水银一样,一遇到火就挥发了,那就不行。所以要时时督促自己,捶练自己,才要住相就赶快放下,归于本来,归无所得,时时刻刻在事境中磨炼自己才行。※※※※※※若人欲了知 三世一切佛 应观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ptg
_《一真法界中道义 了义放下境界起》.DOC
.看重确定要买的前提,联系看图,非诚勿扰
有需要联系v;shuij56
摘要:本文通过对“一真法界中道义 了义放下境界起”这一哲理的深入探讨,旨在从四个方面全面阐释其深刻的内涵和智慧。首先,文章从“法界”的意义出发,探讨其对于万象的无分别视角和中道的观点。接着,从“中道义”入手,分析其在辩证思维中的作用,强调中道在实现智慧与实践中的平衡。第三,围绕“了义”的概念,讨论如何通过放下执念、走向解脱,才能超越世俗烦恼,达至无碍境界。最后,文章通过“放下境界起”的角度,结合现代人的生活,揭示了放下的力量与修行的真正意义。在总结部分,文章进一步强调了一真法界的无边无际、无住无依,呼吁人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1、一真法界的意义与智慧
一真法界,是指宇宙万象的真实法则,超越所有现象的表象,是一切存在的本源。这个理念源于佛教的空性思想,表明世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都是因缘和合的结果。我们通过一真法界的视角来看待世界,就能看到一切事物的无常与非我性,进而超越个人的执着和偏见。
一真法界的核心是“无分别”,即去除任何人为的划分与对立。这种观念的提出,强调了所有事物都处于平等、统一的状态。无论是生死、苦乐、善恶,还是时间、空间、物质、精神,都属于一体。从这个角度来看,个体的存在不再是孤立的,而是与整个宇宙相互关联、相互依存。
理解一真法界的核心,不仅仅是理论上的认知,更是一种实践上的生活态度。当我们能够从“一真”的视角去观察世界时,我们能够放下分别与偏见,减少内心的纷扰与苦恼,从而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更多的平静与安宁。
2、中道义:智慧的辩证思维
“中道义”是佛教中常提到的一个重要概念,意指在所有事物的对立面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从而避免极端的思想与行为。它不仅仅是一种思想方法,更是实践中的一种智慧。中道的核心理念就是“不偏不倚”,既不过于执着也不走极端,而是在各种选择和决策中寻求平衡。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面临选择与决策,往往难以找到平衡的点。中道的思想提醒我们,面对复杂的问题时,我们要保持理性与客观,避免被情绪、欲望或过度的理性主导。比如,追求成功与享受生活之间的平衡,过度的工作可能导致身心疲惫,而放纵的生活又会影响长远的目标。中道思想帮助我们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与方式。
此外,中道还强调“空”与“有”的辩证关系。中道不仅仅是“没有偏向”,更是指在所有的事物和现象之间,我们应当保持空性,即无常和无我的视角。通过这种辩证的思维,我们能够超越固守的立场,达到真正的自在与智慧。
3、了义:放下执念的智慧
“了义”即“彻底了解”的意思,是指人们通过觉悟而对一切事物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把握。了义的核心在于“放下”,即放下对世间一切事物的执着,放下对物质、名利、权力的追求,放下内心的贪婪与欲望。放下并非意味着消极避世,而是通过内心的超越,达到真正的自由。
了义的智慧是一种超越世俗的境界,它让我们从无明和烦恼中解脱出来,能够清晰地看到生活的真相。当我们真正了解了世界的无常与空性,我们便不再因无谓的欲望而困扰,也不会因为得失而心情波动。通过放下执念,生活中一切都变得轻松与自在。
这种了义的境界,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修行的过程。它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反观自己,逐步放下那些束缚我们的思想与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内心变得更加纯净,智慧和慈悲自然流露出来。
4、放下境界起:现代生活中的放下智慧
“放下境界起”是指当我们放下了内心的束缚与执念,便能够进入更高的境界。在当代社会,人们普遍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焦虑,许多人感到被生活的种种束缚所困。放下境界起,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供了一种超越困境的智慧。放下并不意味着逃避现实,而是指在心态上保持一种宽容与自在的状态。
放下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人们常常习惯于执着于某些观点或欲望。尤其在现代社会,物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压力常常让人无法自拔。然而,当我们学会放下时,我们的内心会变得更为宽广,我们能更容易接受变化与无常,不再为得失而焦虑。
放下境界起还可以理解为一种修行的过程。通过放下内心的妄念,我们能够进入更深的内心世界,体验到超越表象的真实。当我们能够保持一种平和、淡然的态度时,我们便能洞察事物的本质,体会到生活的真谛。
总结:
通过对“一真法界中道义 了义放下境界起”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看到这句话所蕴含的智慧和深远意义。在“一真法界”的指导下,我们可以超越对立,看到世界的本源与真实。在实践中,“中道义”提醒我们保持平衡,不偏不倚,避免极端思想的困扰。同时,了义的放下执念帮助我们摆脱世俗的牵绊,走向真正的解脱与自在。而“放下境界起”则是现代人面对复杂生活时的一剂良药,帮助我们放下负担,获得内心的宁静。
整体来看,这一哲理不仅仅适用于佛教修行,它同样能为现代人提供深刻的思考与生活智慧。通过理解和实践这些道理,我们能够更好地面对人生的挑战,找到属于自己的平静与安宁。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