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隋书》是唐代魏征主编的纪传体史书。全书共八十五卷,其中帝纪五卷,志三十卷,列传五十卷。纪传部分主要记载隋文帝开皇元年至恭帝义宁二年共三十八年的历史,志则包括梁、陈、北齐、北周、隋等五朝相关制度的记载。此为清乾隆时期武英殿刊(附考证)本。
《隋书》是唐初设立史馆制度后的官修史书。纪、传和志由不同作者先后撰成。贞观三年(629),颜师古、孔颖达、许敬宗等人奉敕编撰《隋书》纪、传,魏征监修,贞观十年完成。“隋史序论,皆征所作。” 志十篇由于志宁、李淳风、李延寿、颜师古等人分修,令狐德棻监修。永徽三年(652),改由长孙无忌监修,显庆元年(656)修成,历时 15 年。长孙无忌以宰相身份领衔表进,按惯例则署名为长孙无忌等奉敕修,然而其并没有实际参与编撰。今本《隋书》署名为魏征监修。
清朝乾隆时开四库馆,下诏编纂《四库全书》,正史类原已有二十一部,遂将最新刊行的《明史》、几被废弃的《旧唐书》和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旧五代史》,一并列入正史,经乾隆皇帝钦定,合称 “钦定二十四史”。清乾隆四年至四十九年(1739-1784),武英殿将 “钦定二十四史” 汇刻成书,这便是对近代影响极大的武英殿本二十四史。
目录
卷一:帝纪第一
卷二:帝纪第二
卷三:帝纪第三
卷四:帝纪第四
卷五:帝纪第五
卷六:志第一
卷七:志第二
卷八:志第三
卷九:志第四
卷十:志第五
卷十一:志第六
卷十二:志第七
卷十三:志第八
卷十四:志第九
卷十五:志第十
卷十六:志第十一
卷十七:志第十二
卷十八:志第十三
卷十九:志第十四
卷二十:志第十五
卷二十一:志第十六
卷二十二:志第十七
卷二十三:志第十八
卷二十四:志第十九
卷二十五:志第二十
卷二十六:志第二十一
卷二十七:志第二十二
卷二十八:志第二十三
卷二十九:志二十四
卷三十:志第二十五
卷三十一:志第二十六
卷三十二:志第二十七
卷三十三:志第二十八
卷三十四:志第二十九
卷三十五:志第三十
卷三十六:列传第一
卷三十七:列传第二
卷三十八:列传第三
卷三十九:列传第四
卷四十:列传第五
卷四十一:列传第六
卷四十二:列传第七
卷四十三:列传第八
卷四十四:列传第九
卷四十五:列传第十
卷四十六:列传第十一
卷四十七:列传第十二
卷四十八:列传第十三
卷四十九:列传第十四
卷五十:列传第十五
卷五十一:列传第十六
卷五十二:列传第十七
卷五十三:列传第十八
卷五十四:列传第十九
卷五十五:列传第二十
卷五十六:列传第二十一
卷五十七:列传第二十二
卷五十八:列传第二十三
卷五十九:列传第二十四
卷六十:列传第二十五
卷六十一:列传第二十六
卷六十二:列传第二十七
卷六十三:列传第二十八
卷六十四:列传第二十九
卷六十五:列传第三十
卷六十六:列传第三十一
卷六十七:列传第三十二
卷六十八:列传第三十三
卷六十九:列传第三十四
卷七十:列传第三十五
卷七十一:列传第三十六
卷七十二:列传第三十七
卷七十三:列传第三十八
卷七十四:列传第三十九
卷七十五:列传第四十
卷七十六:列传第四十一
卷七十七:列传第四十二
卷七十八:列传第四十三
卷七十九:列传第四十四
卷八十:列传第四十五
卷八十一:列传第四十六
卷八十二:列传第四十七
卷八十三:列传第四十八
卷八十四:列传第四十九
卷八十五:列传第五十
附录:宋本原跋、考证跋语
前题:唐特进臣魏征上
魏征,字玄成,相州内黄县人,祖籍钜鹿郡下曲阳县,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文贞,以直谏敢言着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着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
殿本是清代武英殿官刻本的简称。因于武英殿刻印书籍,故名。也称殿版。所刻书籍以刻工精整,印刷优良着称。清代宫中刻书初承明内府经厂之余绪。康熙十九年(1680 年)始,在西华门内武英殿设立刻书机构,直至清末。在长达 200 余年的历史中,武英殿先后刊行书籍数百种,此即 “武英殿刻本”(简称 “殿本”)之由来。
有需要联系v;smx-389
摘要:乾隆帝(1711-1799),清朝第六任皇帝,统治时间长达六十年,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之一。在他的领导下,清朝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乾隆的执政特点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首先,他致力于增强国家的政治稳定和加强中央集权;其次,在经济上进行大规模的改革和创新,推动了清朝的繁荣;第三,他推动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事业,尤其是在文学艺术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最后,乾隆在军事上展示了强大的力量,巩固了清朝在边疆的统治。尽管乾隆的统治有很多的功绩,但也不乏争议,特别是在他晚年时出现的腐化与奢华。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与军事四个方面,对乾隆的治国理念及其历史贡献进行详细阐述。
1、政治稳定与中央集权的加强
乾隆帝即位后,迅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确保国家的政治稳定。他继承了雍正帝的政策,实施了许多有力的制度改革,强化了皇权的集中。这一时期,乾隆通过清理冗官、削弱权臣的权力,进一步集中政治决策权。乾隆还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严格控制地方官员的任命和考核,以防止地方割据和腐败。
此外,乾隆帝还通过改革军事体制来巩固中央政府的权威。比如,他成立了“禁军”,这一军队主要负责保护皇帝及中央政府的安全。这一措施有效地消除了地方军阀的威胁,增强了中央政府的控制力。此外,乾隆还极为注重对内外政治稳定的维护,通过精细的治理和调解地方民族冲突,使得清朝在他的统治下相对平稳。
乾隆帝的政治理念还包括了重视法制和道德建设。他秉持“治国必先治人”的理念,倡导道德治国,推崇儒家思想,主张建立清明的政治环境。他不仅自己要求廉洁自律,还通过法律和道德来约束官员,从而减少腐败,增加政府公信力。
2、经济改革与国家繁荣
乾隆帝在经济领域的改革也是其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深知经济是国家强盛的基础,因此采取了大量措施推动国家经济的繁荣。首先,乾隆大力支持农业生产,进行水利工程的建设,改善了农田灌溉,减少了水灾和旱灾的影响。这些措施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效率,也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税收。
乾隆还采取了灵活的商业政策,推动了清朝的对外贸易。尤其是与欧洲国家的贸易,乾隆帝通过开放部分港口,促进了东西方文化和商品的交流,使得清朝在全球的经济影响力逐渐增强。此外,他还关注国内的手工业和工商业的发展,提倡技术创新,支持对外输出中国的优质丝绸、瓷器等产品,进一步提高了国家的经济水平。
另外,乾隆时期的财政管理相对较为完善,他通过清查税收、强化地方税务管理,避免了过度的税负压迫,保障了民众的生产生活。乾隆时代的中国,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3、文化繁荣与文人思想的推崇
乾隆帝是一位深受文人推崇的皇帝,他个人的文化素养极高,对于艺术和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本人不仅是一个诗人,而且对文学艺术的支持也使得清朝的文化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乾隆时期,文人政治和文学创作都得到了极大的鼓励,许多著名的文化工程也都在这个时期完成。
乾隆帝特别注重古籍的整理与保存。他命人搜集全国各地的古籍,并亲自审定、校对,推动了《四库全书》的编纂。此项工程规模宏大,历时十多年,最终形成了中华文化史上最为庞大的书籍典藏之一。此外,他还亲自参与了许多书画、诗词等文化活动,进一步推动了清代的文化大发展。
乾隆帝也积极鼓励和支持艺术家创作,尤其是书画艺术。他不仅自己是一个杰出的书法家,还对许多书画艺术家进行了资助和扶持,推动了中国书画艺术的黄金时期。乾隆年间,文人的创作热情高涨,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产生了大量的经典作品。
4、军事征伐与边疆稳固
乾隆帝在军事上也表现出了极高的战略眼光和领导才能。他统治下的清朝,不仅完成了多个重要的军事征伐,还巩固了清朝对边疆的控制。首先,乾隆进行了对西藏、尼泊尔等地区的军事征服,加强了对这些地区的统治和控制,确保了清朝在西部边疆的安全。
此外,乾隆时期,清朝的军队继续强化,并在多个战场上取得了胜利。尤其是在平定新疆、击败准噶尔部的战争中,乾隆帝指挥得当,极大地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实力。新疆的归属,使得清朝的疆域达到了空前的广阔,国家的边疆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
虽然乾隆帝在军事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他的军事扩张也为后来的统治埋下了一些隐患。在晚年,乾隆过度依赖文官管理,导致军事力量逐渐弱化,加之财政负担加重,这为清朝后期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总结:
总体来说,乾隆帝的统治时期是清朝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之一。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军事,乾隆都表现出色,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在政治方面,他加强中央集权,确保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在经济上,他实施了改革,推动了农业、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在文化上,他不仅是一个文学爱好者,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守护者;在军事上,他巩固了边疆,确保了国家的领土完整。
然而,乾隆的晚年也存在一些弊端,过度的奢华与腐化,逐渐影响了国家的政治清明。他未能有效应对内外的多重压力,导致了清朝逐渐走向衰退。总的来说,乾隆帝的治国理念和实践值得后人借鉴,但也应警惕权力过度集中和腐化所带来的危害。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