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景山区水利志 1996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石景山区水利志》
内容简介: 一、本志起迄年代为1949年至1990年。少数重大事件上溯到有据可考的年代,下延至1991年。二、本志编写,遵照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忠于史实,客观记述,述而不论。三、志中党指中国共产党,区委指中共石景山区委员会;中央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区政府指区人民政府。四、建国指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此日前后即“建国前”,“建国后”五、纪年,清朝以前用帝王年号(括号记公元年代)民国以来则一律用公元纪年。六、计量单位除引用原文外,一般采用公制。
编纂人员:关续文
编纂单位:北京市石景山区水利志编辑委员会
目录
封面
石景山区水利志
《石景山区水利志》编辑委员会
题词
图片
序言
凡例
概述
目录
第一篇 行政区概况
第二篇 水资源
第三篇 历代永定河的防治与水利
第四篇 建国后治河防汛与水利
第五篇 农田水利灌溉事业
第六篇 生活用水与环保
第七篇 水利机构与管理
第八篇 水利大事记
附录
编者的话
· 石景山区水利志 1996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石景山区水利志 1996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shuij56
摘要: 《石景山区水利志(1996年版)》是一部全面反映石景山区水利发展历史与成就的重要文献,它不仅为研究首都西部山区的水资源治理提供了翔实资料,也为今天的水利建设与生态保护留下了宝贵的借鉴。全书立足于石景山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社会发展条件,系统回顾了水利工程的兴建与演进,记录了水资源管理的经验与教训,总结了防洪抗旱、节水灌溉、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实践。本文将围绕该志书的编纂背景与价值、石景山区水利建设历程、典型水利工程解析以及社会与生态效应四个方面展开详细论述,力求展现其在历史研究、现实应用与未来思考上的深远意义。通过梳理与分析,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石景山区在北京整体水利格局中的独特地位,以及这部志书在当代城乡水利治理中的参考价值。
1、编纂背景与价值
《石景山区水利志(1996年版)》的编纂,正处于中国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水利事业进入新阶段的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景山区水利建设与管理亟需系统总结,以便形成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这一背景决定了该志书不仅是一部地方志,更是一份区域水利发展的“历史档案”。
编纂工作集合了水利专家、地方志编撰人员及政府相关部门的力量,他们对石景山区的自然地理、气候水文、河流湖泊、地下水资源以及水利设施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整理。大量一手资料的引用,使得该志书具备了很强的史料价值和科学性。
该书的价值还体现在它承载了区域发展的记忆。从防洪抗旱到供水保障,从农业灌溉到工业生产,水利事业始终贯穿于石景山区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通过该志书的系统总结,人们不仅可以追溯历史,更能把握未来水利建设的方向。
2、水利建设发展历程
石景山区的水利发展有着鲜明的阶段特征。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当地就开始修建基础性水利工程,以解决居民生活和农业灌溉的基本需求。这一时期的建设特点是工程规模不大,但实用性强,体现出“急用先行”的方针。
随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石景山区的水利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城区用水需求与工业用水需求同步增加,促使水库、泵站、输水管网等大中型工程相继建成。这些工程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同时也逐步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条件。
到1990年代,水利发展更加注重综合效益,既强调防洪安全,也关注生态环境。引水工程、污水治理、节水技术等逐渐引入,为石景山区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奠定了基础。这一历程的记录,使我们能够清晰看到水利事业与区域发展的同步演进。
3、典型水利工程解析
在《石景山区水利志》中,一些典型工程被详细记录,成为理解区域水利成就的重要窗口。例如,模式口水库的建设不仅解决了部分防洪问题,还在供水调节和农业灌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体现了工程的多重功能。
此外,永定河治理工程是石景山区水利史中的重头戏。作为北京重要的防洪屏障,永定河治理直接关系到首都安全。志书中对该工程的设计理念、施工过程及运行管理都有详尽描述,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同时,城区内的小型泵站、引水渠系及排水设施的建设,也在志书中有体现。这些微观工程虽不如大型水库那般宏伟,但在改善居民生活、减少内涝、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方面同样意义重大,反映了“点面结合”的水利治理思路。
4、社会与生态效应
水利工程不仅仅是技术设施,更深刻影响了社会生活与生态环境。志书显示,石景山区的水利建设显著提升了居民生活质量,特别是在供水稳定性和防洪安全性方面,让人们的生活更有保障。
从社会经济角度来看,水利事业的发展为石景山区工业生产、旅游业开发和农业改造提供了条件。例如,首钢等大型工业的用水保障,直接依赖于区域内的水利调配,这为区域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坚实后盾。
在生态层面,水利建设也带来了复杂影响。一方面,通过治理河道和修建水库,改善了局部生态环境;另一方面,不合理的取水与建设,也带来了一定的生态压力。志书对这些问题的坦率记录,提醒后人要重视水利建设与自然生态的平衡关系。
总结:
《石景山区水利志(1996年版)》不仅是一部地方志书,更是一部区域水利事业的历史全景。它以详实的资料、系统的结构和深刻的分析,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信息,也为管理者提供了实践参考。其编纂背景、发展历程、典型工程与社会效应四个方面,构成了理解石景山区水利事业的基本框架。
今天,面对水资源紧张和生态保护的双重压力,这部志书仍具有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在发展水利工程时,必须坚持综合治理、生态优先与可持续发展原则。正是这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赋予了该书持久的价值和启示意义。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