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第三中学 校史 1953-1993_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书名】:《山东省聊城第三中学 校史 1953-1993》
【作者】:刘九龙编著
【出版社】:聊城地区新闻出版局
【时间】:1993
【页数】:280
【ISBN】:
序
题词
照片
凡例
第一章 概述
目录
第二章 党政领导机构
第一节 党的领导机构
第二节 行政领导机构
第一节 教导处(教务处)
第三章 党政职能部门
第二节 总务处(后勤组)
第三节 政教处(附政工组)
第四节 保卫科
第五节 勤工俭学办公室
第六节 校长办公室
第七节 岗位责任制办公室
第八节 纪律检查组
第十节 党委领导下的五个基层党支部
第九节 党委办公室
第一节 民主党派
一、民盟聊城三中支部
二、民进聊城三中小组
第四章 民主党派、共青团、教育工会及其他群众组织
第二节 共青团
第三节 教育工会
一、妇女委员会
二、老教育工作者协会
第四节 其他群众组织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管理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和基本内容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第四节 本章附录
一、规章制度
中学生守则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班级比分赛规定
二、1992年3月在地区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典型发言稿——我们是怎样抓德育工作的
第六章 教学工作
第一节 教学工作的领导与管理
第二节 教学组织
第三节 教学工作常规与教学工作改革
附录:赵本金校长1992年9月在全区教学工作会议上的典型发言稿——全力抓好教学工作,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第四节 学制课程教材教法
第五节 招生与考试
一、教师的来源及其基本素质
第一节 教师
第七章 教师与学生
二、教师的地位
三、教师的工作与业务进修
四、教育、教学科研成果
第二节 学生
一、学生的管理工作
二、学生组织
1.学生会
3.少先队
2.红卫兵委员会
三、对学生的奖惩
1.奖励
2.处分
四、学生的待遇
五、毕业与升学
附:1980—1992高中毕业生升学情况一览表和历年毕业生数目表以及1992—1993年度在校学生统计表
第八章 实验室、电教室、图书馆、阅览室
第一节 实验室
第二节 电教室
第三节 图书馆、阅览室
第九章 文体卫生和军训
第一节 体育工作
第二节 文艺活动
第三节 卫生保健
第四节 军训和国防教育
第十章 总务工作
第一节 组织机构
第二节 学校经费
第三节 财务工作
第四节 基建与维修
第五节 师生伙食工作
第十一章 勤工俭学
第一节 发展过程
第二节 勤工俭学的管理
一、人事管理
二、经营管理
三、师生参加生产劳动的管理
四、财务管理
第三节 现有勤工俭学的项目与设备
第四节 租赁承包形式及其收支情况
第十二章 校历、校庆、校旗、校徽、校歌、校训、教风、学风
第一节 校历
第二节 校庆、校旗、校徽、校歌
第三节 校训、教风、学风
第十三章 友好往来
第一节 一般友好往来概述
第二节 晋冀鲁豫四校联谊会
第三节 友好人士来访记实
赵夫
一、部分校级领导人小传
第十四章 校史人物
第一节 人物小传
王守愚
张训斋
王宗约
孙百川
马清晨
贾涛
李振山
陈东原
史大有
杨卓光
贾崇岩
李超云
朱福林
白咸耀
刘艺华
王莲芳
许进之
赵道林
任金川
桑友邻
张希元
牛大铮
任保兴
赵本金
郑自云
教师小传
二、部分先进人物及著名
任长业
牛其光
牛文华
宋克勤
张维良
朱赤
牛东岭
高文秀
常持恩
孙春华
李振华
张玉华
陈献民
于文实
董自立
修敬元
孙宽禄
张金狮
李允珠
白忠元
刘湖清
渠正文
第二节 1992年在职教职工简表
第三节 曾在三中工作过的部分教职工名录
一、已调出教职工名录
二、退离休及退职教职工名录
三、亡于任职期间的教职工名录
第十五章 大事记(1953—1993.8)
后记
· 山东省聊城第三中学 校史 1953-1993_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山东省聊城第三中学 校史 1953-1993_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shuij56
摘要:山东省聊城第三中学自1953年建校以来,经历了四十年的风雨历程,在不断探索与发展中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特色和辉煌成就。本文以“山东省聊城第三中学 校史 1953-1993_”为中心,全面回顾了该校在建校初期的艰辛起步、在教学改革中的积极探索、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的不懈努力,以及在校园文化与社会贡献方面的卓越表现。文章通过对历史背景、教育成果、师生风采以及社会影响的深入阐述,力求再现聊城三中四十年来的发展轨迹与精神风貌。这不仅是一部校史的回顾,更是一段教育发展史的缩影,展示了新中国教育事业在地方上的真实面貌和成长轨迹。通过系统梳理,本文既为校友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记忆,也为教育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1、建校初期的发展与探索
1953年,山东省聊城第三中学在新中国百废待兴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学校最初的办学条件极为简陋,校舍不足、设备有限,但师生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与学习之中。那一时期,学校肩负着为新社会培养基层干部与合格青年的使命。
在艰苦的物质环境下,学校通过借用旧厂房、旧祠堂改造教室,逐步建立起基本的教学场所。尽管环境艰苦,但师生们团结一心,依靠勤俭办学的精神推动教育事业前行。这种艰苦创业的传统,为学校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基础。
与此同时,学校在课程设置上紧贴国家的教育方针,既注重文化基础知识的传授,又强调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这种教育模式,使得早期毕业生在社会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口碑。
2、教学改革与办学特色
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聊城第三中学逐步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随着国家教育政策的调整,学校在教学内容与方法上进行了积极探索。课堂教学开始注重启发式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在这一时期,学校尝试建立多样化的教学体系,除语文、数学、理化等基础课程外,还开设了音乐、美术、体育等特色课程,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们通过集体备课、互相听课、教学竞赛等方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在理科教学方面逐渐形成了优势,不仅在县市级竞赛中屡获佳绩,更为高等院校输送了大批优秀学生。教学改革的成果,使得聊城三中逐渐形成了“基础扎实、特色鲜明”的办学传统。
3、师资队伍与人才培养
师资力量的建设一直是学校发展的核心。1953年至1993年间,聊城第三中学不断引进和培养优秀教师。许多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逐渐成长为市、县知名的学科带头人。
学校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帮助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并组织教师参加省市级培训,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这种传帮带机制,使得学校逐渐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
在教师的辛勤努力下,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四十年间,聊城三中培养出了大量优秀毕业生,他们有的考入重点大学继续深造,有的走向社会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为地方经济和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4、校园文化与社会影响
除课堂教学之外,聊城第三中学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学校积极组织文艺汇演、体育竞赛、演讲比赛等活动,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和健康的校园风气。这些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也增强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学校还与地方社会保持密切联系,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与支农活动,展现了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师生们深入农村,开展扫盲和文化宣传,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在社会舆论中,聊城三中逐渐树立了“学风严谨、人才辈出”的良好形象。学校的教育成果和社会影响,使其成为聊城市乃至山东省教育事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总结:
回顾1953年至1993年,山东省聊城第三中学走过了一条艰辛而辉煌的发展之路。从建校初期的简陋条件,到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再到师资队伍的成长壮大,学校在探索中前进,在奋斗中积累,逐渐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与优良传统。
这四十年的校史不仅展现了一所中学的发展轨迹,更反映了新中国教育事业在地方的崛起与繁荣。聊城三中以其坚实的教育成就和深远的社会影响,为地方社会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也为今天的教育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与启示。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