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马山矿务局志 (1971-1991) 1992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放马山矿务局志》(1971-1991)
内容简介: 一、本志坚持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实事求是,秉笔直书,运用新观点、新方法、新材料,力求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相统一。二、本志为语体文,著述体,平列述、记、志、传、录,集中设图,随文附表,以志为主,设若干篇,一般分篇、章、节、目等层次,有的目下设子目。
编纂人员:何勋元
编纂单位:湖北省荆州地区放马山磷矿矿务局志编纂委员会
内容时限:1971-1991
目录
封面
放马山矿务局志
主编
副主编
题词
图说
序
凡例
目录
首篇
机构沿革篇
党组织篇
群团组织篇
职工代表大会篇
矿山地质篇
矿山生产篇
企业管理篇
基本建设篇
文化教育篇
生活福利篇
计划生育篇
人物篇
附录篇
编后
《放马山矿务局志》编纂委员会成员
《放马山矿务局志》编辑人员
《放马山矿务局志》办公室工作人员
· 放马山矿务局志 (1971-1991) 1992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放马山矿务局志 (1971-1991) 1992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shuij56
摘要:《放马山矿务局志(1971-1991)》是一本详细记录了放马山矿务局在1971年至1991年间发展历程的志书,1992年版的出版标志着这一历史阶段的系统总结与传承。这本志书涵盖了矿务局的历史背景、发展脉络、技术创新、以及社会责任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反映了煤炭行业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变迁。文章将从四个方面对《放马山矿务局志》进行详细阐述,分别为:矿务局的历史沿革与发展,矿区管理体制与组织结构,矿务局的技术创新与生产模式,以及矿区的社会贡献与文化影响。每个方面将从多个维度剖析《放马山矿务局志》的内容,并最终总结其对当时社会、经济及文化的深远影响。
1、矿务局的历史沿革与发展
放马山矿务局自成立以来,一直是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971年,矿务局的建立是政府加强煤炭资源开发的战略举措,标志着放马山地区煤炭资源开采的系统化与规模化。从最初的手工开采到机械化开采的逐步过渡,矿务局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这一过程中,矿务局始终处于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地方需求的推动下,不断拓展其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
在1970年代,放马山矿务局的基础设施建设起步,矿区规模逐步扩大。这个时期,矿务局以满足国家煤炭需求为主,生产力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而在1980年代,随着技术改革的逐步推进,放马山矿务局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还改善了劳动条件。这一历史阶段,也奠定了矿务局在区域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成为推动地方工业化的重要动力。
90年代初,放马山矿务局经过几次重大调整和改革后,逐渐形成了现代化的管理机制和产业链条。这一时期的矿务局不仅关注煤炭产量的增加,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矿务局的历史沿革不仅是放马山经济腾飞的缩影,也是中国煤炭行业不断发展的一个缩影。
2、矿区管理体制与组织结构
《放马山矿务局志》中对于矿区管理体制的详细描述展示了矿务局从成立之初到1991年间的组织结构变迁。矿务局的管理体制从最初的粗放式管理逐步向现代化管理模式转变。70年代初,矿务局的组织结构相对简单,主要依靠工人集体劳动和少数技术人员的辅佐,管理机制较为松散。然而,随着煤炭行业的发展和矿区规模的扩大,矿务局逐渐引入了更多的管理层级和专职人员。
到了1980年代,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放马山矿务局开始进行一系列内部管理体制的调整。矿区逐步推行了更为科学的生产调度、财务管理及劳动分工体系。特别是在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方面,矿务局加强了监管和责任分工,确保了矿工的生命安全与矿区可持续发展。
矿务局的组织结构逐渐趋向现代化,专业化的管理团队和技术人员成为矿务局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管理体制的变革不仅促进了矿区生产力的提升,也提高了工作效率与员工的安全感。矿务局的领导层逐步意识到,科学的管理体制是矿区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
3、矿务局的技术创新与生产模式
《放马山矿务局志》中详细记录了矿区技术创新的历程。1971年至1991年间,放马山矿务局经历了多次技术革新,特别是在开采技术和设备更新换代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初期,矿务局依赖手工劳动和简单机械化作业,但随着国家对煤炭生产的要求日益增加,矿务局不得不在技术上寻求突破。
1980年代,放马山矿务局开始引入先进的采矿设备,并采用现代化的煤矿开采技术。通过与国内外技术公司合作,矿务局的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例如,自动化采煤机的引进,不仅大大减少了人工劳动强度,还提高了煤矿开采的精度和安全性。此外,矿务局还加强了矿井的通风系统和水害治理技术,确保了矿井的安全性。
进入90年代,矿务局的技术创新进一步深化,采用了更加先进的计算机控制系统与生产调度系统,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这一系列技术进步为矿务局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煤炭行业的其他企业树立了技术创新的标杆。
4、矿区的社会贡献与文化影响
放马山矿务局不仅在经济发展上做出了突出贡献,也在社会和文化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矿务局为周边地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为当地的社会稳定和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矿务局的职工人数在70年代和80年代逐年增加,极大地促进了当地人口的就业率和收入水平。
矿务局还积极推动社会责任项目,包括教育资助、医疗保障等方面的投入。为了改善矿区员工的生活条件,矿务局在职工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投入,确保了矿区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在这种环境下,矿区的居民和员工形成了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对矿务局的归属感。
文化方面,放马山矿务局还致力于矿区文化的建设。通过举办文体活动、组织技术交流会等形式,矿务局不仅丰富了员工的业余生活,也提升了整体团队的凝聚力。矿区内的文化活动促进了员工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增强了他们对工作的热情和归属感。
总结:
《放马山矿务局志(1971-1991)》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通过回顾矿务局的历程,我们不仅能够看到煤炭行业的发展变迁,也能深刻认识到矿区在地方经济、社会与文化上的巨大影响。矿务局的历史是一个由劳动到创新、由艰苦到发展的过程。通过这本志书,我们更能理解矿务局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及其持续创新的精神。
《放马山矿务局志》不仅是矿区历史的见证,也是中国煤炭行业历史的缩影。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深刻的思考,值得后人不断学习和传承。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