蕲春县工商行政管理志(1840-1989) 1990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蕲春县工商行政管理志(1840-1989)》
内容简介: 一、本志上限为公元1840年(清朝道光二十年),下断1989年。为反映地方特点,对“蕲春县工商行政管理概况”记述超出上限。二、全志志、记、图、表、照、录诸体并用,以志为经。大事记用编年体,部份条目用纪事本宋体。图、表、照、录分别附于有关篇、章、节之前和后。
编纂人员:许幼贞
内容时限:1840-1989
出版时间:1990年
目录
封面
蕲春县工商行政管理志
题词
图片
序
凡例
目录
大事记
蕲春县工商行政管理概况
第一篇 (公元1840年-1949年9月)
第二篇 (1949年10月-1989年)
附录(1950年-1989年)
跋
版权页
勘误表
· 蕲春县工商行政管理志(1840-1989) 1990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蕲春县工商行政管理志(1840-1989) 1990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shuij56
摘要:《蕲春县工商行政管理志(1840-1989) 1990年版》是一部承载地方工商历史记忆的重要文献,它以翔实的资料与系统的编纂方式,记录了蕲春县自清末以来百余年工商行政的发展脉络。从传统商贾的集市交易到现代工商体制的建立,本志展示了制度演进、市场变迁与社会经济互动的过程。文章将从历史沿革、制度建设、经济影响以及文化价值四个方面展开,分析其在地方治理和工商史料研究中的重要意义。通过对各时期政策措施、工商活动及其社会背景的梳理,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蕲春县工商管理在中国社会经济变革中的地位。同时,这部志书不仅是一份历史档案,更是一面折射社会发展的镜子,为后人提供经验借鉴与学术参考。本文将依循这一逻辑,逐层展开,全面解读《蕲春县工商行政管理志》的价值与影响。
1、历史沿革与发展轨迹
《蕲春县工商行政管理志》从1840年开始记述,涵盖了晚清、民国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工商发展全过程。晚清时期,蕲春县工商活动主要以传统集市和商帮贸易为主,市场监管尚不系统,但已有初步的官府干预形式。此时的工商管理,更多是依附在县衙行政管理下的一部分,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随意性。
进入民国以后,蕲春县工商环境逐渐发生变化。随着现代工商制度的引入,工商登记、商号管理以及对市场秩序的维护逐步成型。这一时期的工商管理,既反映了国家层面对工商活动的宏观调控,也表现出地方政府在实践中的灵活应对。商会组织和工商税收政策的建立,推动了县域经济的近代化进程。
1949年后,蕲春县工商行政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国家逐步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工商管理部门成为实施国家政策的重要机构。无论是私营经济改造,还是集体与国营企业的扩展,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均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一时期的轨迹,凸显了政治制度与经济体制转型对地方工商发展的深远影响。
2、制度建设与管理体系
在制度建设方面,本志全面记录了工商管理机构的设立、职能演变及其行政措施。清末时虽无明确工商行政专门机构,但通过县衙、税课局等部门对市场与税收进行管控,奠定了后续制度化管理的基础。这些零散的制度安排,折射出封建体制下的工商管理特色。
民国时期,工商行政机构趋于正规化,出现了专门的工商管理机关。县内建立了工商登记制度,对商号、企业进行备案和管理,同时配合税收制度的实施,使市场秩序更趋有序。这一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地方工商管理走向近代化,行政管理逐渐成为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动力。
新中国成立后,蕲春县工商管理体系更加完备。工商局及其下属机构不仅承担着经济监管的职能,还负有政策宣传、税收征管、市场调研等多重职责。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工商部门积极配合国家政策,对私营经济进行有序改造,使工商活动逐渐纳入统一的经济计划之中。这种制度化、体系化的管理,成为地方经济运行的重要保障。
3、经济影响与社会作用
工商管理的存在和发展,直接影响了蕲春县的经济活力与社会秩序。清末时期的市场管理虽不完善,但其对集市和商号的监管,维持了初步的商业秩序,保障了日常交易的稳定性。这为县域社会经济的基本运转提供了条件。
在民国时期,工商管理部门推动了地方经济多元化发展。随着登记制度和税收制度的落实,商贸活动逐渐繁荣,蕲春的手工业、交通运输业以及小规模工业得以成长。这不仅促进了县域经济结构的转型,也使工商部门成为经济发展背后的制度保障者。
新中国成立后的工商管理则与国家经济政策紧密相连。工商部门不仅参与市场监管,还承担了组织经济力量、促进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通过合作化、集体化和国有化措施,蕲春县逐步完成了经济制度的转型,工商管理在其中发挥了稳定秩序与引导方向的作用。这种深层次的影响,使得地方经济与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4、文化价值与史料意义
《蕲春县工商行政管理志》不仅是一份行政记录,更是一部浓缩的历史文化文献。它将地方经济、社会制度与政治变迁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对一百五十年工商发展的全景式展现。这种记载不仅对历史研究有价值,也为理解地方文化提供了新角度。
该志书以丰富的档案资料为基础,展现了工商管理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无论是商会的建立、市场制度的运行,还是工商政策的实施,都折射出地方社会的经济文化特征。通过这些记述,人们可以更加具体地感受到蕲春在历史长河中的经济脉动与文化积淀。
此外,作为1989年之前的总结性文献,这部志书在学术研究和政策参考中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研究近现代中国地方工商行政的学者来说,它是一手珍贵史料;对于地方治理者而言,它提供了历史借鉴与经验参考。文化价值与史料价值的结合,使其超越了一般志书的功能,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
总结:
综上所述,《蕲春县工商行政管理志(1840-1989) 1990年版》通过对百余年工商发展的全面记录,展示了制度建设、经济影响与文化价值的多重面向。从清末的零散监管,到民国的制度探索,再到新中国的体系化管理,它真实还原了地方工商行政的演进过程。这种记述不仅丰富了中国工商史的地方维度,也为理解社会经济变迁提供了独特视角。
这部志书既是对历史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启示。它提醒我们,任何经济制度和管理体系的建立,都离不开历史经验的积累和社会环境的推动。通过研读此志,人们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工商行政管理在地方治理与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为当下与未来的发展提供宝贵的历史智慧。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