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小时前
书籍专区 心灵成长
0
0
2
0条评论
心安在家:拜伦凯蒂与《金刚经》的相遇
“一念之转”、“探究功课”(The Work)原来与东方智慧相契!
一场东方底蕴和西方剔透的心灵共舞。
你唯一需要的,只是一颗开放的心,
一颗愿意去质疑内在升起任何有压力念头的心,
用一张纸、一支笔,一份探究功课,
透过四个提问及反转的过程,
让你的心,安住在家。
心灵大师拜伦凯蒂,从1986年觉醒于真相以来,已经帮助了世界各地数百万人从焦虑、挫折、愤怒和哀伤中解脱。她确信,人们需要的,不是她个人的在场,而是一种让他们可以自己发现她所领悟到的真相。这套可以落实在生活中的自我探究方法,她称之为“探究功课”(The Work)。
本书围绕着《金刚经》里“无我”,也就是“慷慨无私”的概念,进行宽广且深入的探讨。当我们透过“探究功课”理解到我们真正是谁、那个隐藏在所有困惑想法背后的真实身分,我们将能在生命里的每一天、每一刻,都像呼吸一样自然地慷慨无私。
透过“探究功课”,我们不仅仅能对造成压力的想法保持敏锐的注意力,还会进一步质疑它们。透过质疑的过程,这些想法将失去影响我们的力量。
从拜伦凯蒂这位已深深了解实相的人的眼睛来观看这世界、她所看到的每个充满光亮的时刻,以及没有分离、内心满溢着爱的恩典状态,你将能找到直接通往觉醒心灵的入口。
好评推荐
拜伦凯蒂的功课是我们星球一个伟大的祝福。——艾克哈特.托勒,《当下的力量》作者
拜伦凯蒂比我认识的任何一位灵性老师,不管是活着或已逝去,都还要彻底地震撼了我的世界,撼动、鬆绑了我的心智。——伊莉莎白.吉儿伯特,《享受吧!一个人的旅行》作者
一位古老灵性大师的话语,透过一位现今灵性导师阐述的光照下揭示给我们,超越痛苦的生命是可能的,而且能够带领每一位读者的心回家,回到它独一无二、无可比拟、无限珍贵的自我。——玛莎・贝克,《找到自己的北极星》作者
深邃的洞见在书本每一页里闪烁着光辉,但它们将永远像指路的明灯照耀着。——保罗・霍肯,《看不见的力量》作者
如果你愿意摆脱自己的模式,这本书就是进入你真正是谁或能成为是谁的大门,走进去、再走进去,然后安住下来。安住在家中是深具感染力的。——乔・卡巴金,《正念疗愈力》作者
目录
序言
关于探究
关于《金刚经》
关于本书的《金刚经》版本
译者的话
第一章宇宙的大玩笑
第二章向一粒沙致敬
第三章光芒四射的时刻
第四章给予就是接受
功课案例:大卫没和我打招呼
第五章日常生活中的佛
第六章心是一切,心是良善的
第七章安住在平凡里
第八章最终的慷慨无私
第九章爱回归自身
第十章活在探究中
第十一章批评的礼物
第十二章教猫儿学狗叫
功课案例:母亲攻击我
第十三章超越名相的世界
第十四章没有东西属于我们
第十五章回家
第十六章一切“为”你而发生,而非针对你
第十七章没有分离的生命
第十八章自由是不相信你的念头
功课案例:苏菲亚不听话
第十九章不可思议的财富
第二十章完美的身相
第二十一章没有什么可以失去
第二十二章捡起垃圾
第二十三章感恩不需要为什么
第二十四章痛苦的起因
功课案例:丹尼尔说话不算数
第二十五章同等的智慧
第二十六章家中的佛
第二十七章念头之间的空隙
第二十八章去刷牙
第二十九章清澈透明
第三十章完全友善的世界
功课实例:格伦又喝酒了
第三十一章一切事物的真实本质
第三十二章爱上这个梦
附录:如何做探究功课
有需要联系v;shuij56
摘要:本文围绕《心安在家》拜伦凯蒂与《金刚经》的相遇展开讨论,结合两者的哲学思想、实践方法与内在联系,探讨了它们在当代心灵成长和个人觉醒中的作用与价值。首先,文章将简要概述《心安在家》拜伦凯蒂的核心思想与《金刚经》的基本精神;接着,文章将从四个方面阐述两者之间的互动与融合,包括它们在解放心灵方面的共同点、对“自我”的认知与转化、实践方法的异同以及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启示与应用。最后,文章将总结两者相遇的意义,并提出思考与实践的建议。
1、心灵解放的共同路径
《心安在家》拜伦凯蒂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四个问题”帮助个体揭示和质疑自我信念,从而解放内心。她提倡的是一种以提问为基础的思考方式,让人们逐渐发现“我不再需要这个想法”的可能性。而《金刚经》则通过“空”的观念,强调万物无自性,告诉我们所有的执念与情感都源于“我执”。两者在核心理念上相似,都认为解脱的关键是放下自我和内心的执着。无论是拜伦凯蒂通过内心对话的方式,还是《金刚经》通过观照空性的修行,最终都指向了心灵的解放与觉醒。
在实际操作上,拜伦凯蒂通过询问个体内心的根深蒂固的信念来挖掘其潜在的限制,并逐步帮助他们超越这些思想框架。而《金刚经》则通过智慧的引导,帮助修行者认识到一切法无自性,万法皆空,从而不再被固守的思维模式所束缚。两者的共同点在于,都是通过对心念的觉察与反思,引导个体跳脱出困扰与限制,实现心灵的自由。
这种解放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持续的觉察与反省。拜伦凯蒂提到,真正的自由来自于对内心信念的无条件质疑,而《金刚经》则通过智慧的升华让修行者体验到“空”所带来的彻底解脱。两者的结合,不仅能帮助个体认识到内心深处的恐惧与困惑,也提供了一条清晰的道路去克服这些障碍,走向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2、对“自我”的认知与转化
在《心安在家》拜伦凯蒂的哲学体系中,“自我”是一个由思想构建的虚拟实体,只有当个体通过质疑和释放内心的信念时,才能真正体验到自我的虚幻性。拜伦凯蒂提出“你能完全确定这个想法吗?”这一核心问题,目的是让个体重新审视他们对自我和他人所持的固定观念。在这一过程中,个体的“自我”被逐步拆解,进入了一个更加开放和流动的状态。
而《金刚经》在讲解“自我”时,更加强调“空”的概念,即一切法无自性,无论是人、物、景、情,皆非固有存在,都是依赖于条件而生起的。通过修行《金刚经》,修行者能够逐渐超越自我的执著,认识到一切存在的无常与空性,从而达到真正的超脱。拜伦凯蒂的“自我”解构和《金刚经》的“无我”思想,两者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互契合的。
当两者结合时,个体的自我意识会逐渐从固守的“我执”中解脱出来。拜伦凯蒂通过四个问题帮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如何被限制和困扰,而《金刚经》则通过对空性和无我的深入理解,进一步帮助人们超越自我的束缚。这种相遇,提供了一种更为深刻的自我转化途径,使人能够在生活中逐步体验到自我认知的解放。
3、实践方法的异同
在实际修行方法上,拜伦凯蒂与《金刚经》有着明显的不同。《心安在家》提出的四个问题——“这个想法是真的吗?我能完全确定这个想法吗?我能以不同的方式看待这个问题吗?如果我没有这个想法,我会是什么样的?”—是一种通过问答的方式来进行自我觉察和反思的方法。这种方法非常适合现代人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因为它简洁而直接,能够迅速帮助个体在复杂的情绪和想法中找到出路。
而《金刚经》的实践方法则更多依赖于深入的冥想与智慧的觉察。《金刚经》的修行者通常会通过反复诵经、观想空性以及禅定来净化内心,去除对“自我”的执著。修行《金刚经》不仅仅是理论上的理解,更是通过长时间的修习,逐步体验到一切法空的智慧。两者的实践方式不同,但它们的终极目标都是一样的——帮助人们从内心深处解脱出来。
尽管实践方法不同,但两者的内在精神是相通的。拜伦凯蒂的方法更注重思想和情感的解构,通过理性分析来触及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维模式;而《金刚经》则通过冥想与禅定,深入内心的静谧与空灵,帮助修行者体验到心灵的深层转化。结合两者的实践方法,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全面地理解自我,也能在日常生活中获得更多的平和与智慧。
4、现代社会中的启示与应用
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和高度的社会压力让许多人感到迷茫和焦虑。拜伦凯蒂的《心安在家》与《金刚经》都提供了非常有效的心灵解放方法。《心安在家》通过直面并质疑我们固有的信念,帮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减少焦虑与困扰。而《金刚经》则通过深入的智慧修行,帮助人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清明。
这两者结合起来,可以为现代人提供一种双重的心灵支持。拜伦凯蒂的思维方式帮助个体在应对生活挑战时保持清晰的头脑,减少对负面情绪的依赖;而《金刚经》的修行则引导人们在更深层次上达到内心的平和,超越生死、利弊的二元对立。这种结合不仅仅是一种理论的融合,更是一种能够在当代社会中落地生根的实践方式。
例如,在面对家庭、事业和人际关系的压力时,个体可以通过拜伦凯蒂的方法,反思自己在这些情境中的固有信念,进而让自己摆脱无谓的焦虑和不安;而在更深的内心修行中,借助《金刚经》的空性思想,个体能够超越所有的外部压力与内在烦恼,体验到更为持久的心灵自由。
总结:
《心安在家》拜伦凯蒂与《金刚经》的相遇,是两种思想的交汇与融合,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心灵解放的路径。两者在理论和实践上虽然有所不同,但其核心目标始终一致——帮助个体认识并超越内心的束缚,实现真正的自由与觉醒。
通过结合这两者的智慧与方法,个体不仅可以在生活中减少困惑与痛苦,还能够在更深的层次上实现自我超越与内心的宁静。无论是在面对日常压力,还是在追求灵性成长的道路上,拜伦凯蒂与《金刚经》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