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虚大师全书 共35卷
├太虚大师全书(简体).chm
├太虚大师全书.第01卷.法藏·佛法总学(一).pdf
├太虚大师全书.第02卷.法藏·佛法总学(二).pdf
├太虚大师全书.第03卷.法藏·三乘共学(全)五乘共学(全).pdf
├太虚大师全书.第04卷.法藏·大乘通学(一).pdf
├太虚大师全书.第05卷.法藏·大乘通学(二).pdf
├太虚大师全书.第06卷.法藏·法性空慧学(一)(新).pdf
├太虚大师全书.第07卷.法藏·法性空慧学(二).pdf
├太虚大师全书.第08卷.法藏·法相唯识学(一).pdf
├太虚大师全书.第09卷.法藏·法相唯识学(二).pdf
├太虚大师全书.第10卷.法藏·法相唯识学(三).pdf
├太虚大师全书.第11卷.法藏·法界圆觉学(一).pdf
├太虚大师全书.第12卷.法藏·法界圆觉学(二).pdf
├太虚大师全书.第13卷.法藏·法界圆觉学(三).pdf
├太虚大师全书.第14卷.法藏·法界圆觉学(四).pdf
├太虚大师全书.第15卷.法藏·法界圆觉学(五).pdf
├太虚大师全书.第16卷.法藏·法界圆觉学(六).pdf
├太虚大师全书.第17卷.制藏·律释(全).pdf
├太虚大师全书.第18卷.制藏·制议(一).pdf
├太虚大师全书.第19卷.制藏·制议(二)+.pdf
├太虚大师全书.第20卷.论藏·宗依论(一.pdf
├太虚大师全书.第21卷.论藏·宗依论(二.pdf
├太虚大师全书.第22卷.论藏·宗用论(一.pdf
├太虚大师全书.第23卷.论藏·宗用论(二.pdf
├太虚大师全书.第24卷.论藏·宗用论(三.pdf
├太虚大师全书.第25卷.论藏·支论(全).pdf
├太虚大师全书.第26卷.杂藏·演讲(一).pdf
├太虚大师全书.第27卷.杂藏·演讲(二)+.pdf
├太虚大师全书.第28卷.杂藏·书评(全).pdf
├太虚大师全书.第29卷.杂藏·酬对(一).pdf
├太虚大师全书.第30卷.杂藏·酬对(二).pdf
├太虚大师全书.第31卷.杂藏·文丛(一).pdf
├太虚大师全书.第32卷.杂藏·文丛(二).pdf
├太虚大师全书.第33卷.杂藏·文丛(三).pdf
├太虚大师全书.第34卷.杂藏·诗存(全)+.pdf
├太虚大师全书.第35卷.纪念太虚大师诞辰115周年特辑.pdf
获取本资料 及资料代找 请添加微信号: shuij56
有需要联系v;shuij56
摘要:《太虚大师全书 共35卷》是一部全面记录近现代佛教高僧太虚大师思想与实践的经典巨著,涵盖佛学理论、人生哲学、社会关怀与宗教改革等多个层面。这套书不仅是佛教研究的珍贵资料,也是理解二十世纪中国宗教发展与社会变迁的重要窗口。文章将从四个方面展开:首先阐述全书的思想体系,揭示太虚大师对佛学现代化的独到见解;其次探讨其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展现佛教如何融入社会建设;再次分析其对宗教改革的推动,呈现太虚大师革新佛教的历史意义;最后评价这部全书的文化价值与现实启示,说明它如何跨越时代,继续对当代社会与个人心灵产生影响。通过对《太虚大师全书 共35卷》的细致解读,可以更好地认识佛教与社会互动的多重维度,也能从中获得精神启迪与思想滋养。这不仅是佛教界的宝藏,也是学术界与大众读者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
1、佛学思想体系的宏观构建
《太虚大师全书 共35卷》的核心价值在于系统展示了太虚大师对于佛学思想的整理与重构。他以深厚的经典功底为基础,将佛教从传统义理中引入现代语境,提出“人生佛教”的概念,强调佛学不仅是出世的智慧,也应是入世的力量。这种思想不仅继承了佛教的核心精神,还为佛学在新时代的发展提供了方向。
在这部全书中,太虚大师通过对大乘佛学的重释,突出了慈悲与智慧的结合。他主张佛学不是停留在抽象的理论探讨,而是要与现实人生紧密联系,解决人生苦难。全书中反复强调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正体现了大师试图将佛法与人类生活和社会问题结合的努力。
此外,太虚大师对于佛教的哲学体系也做出了深入剖析。他不仅继承唯识、中观等传统学派的思想精髓,还试图用现代哲学、科学的语言加以阐述,使佛学与当时世界文化对话。这种跨越传统与现代的思想表达,成为《太虚大师全书》最具特色的部分。
2、社会现实关怀的思想表达
太虚大师并未将佛教局限在寺院或经卷之中,而是积极关注社会问题,将佛法运用于社会建设。他认为佛教必须走向社会,参与教育、慈善、文化等各个领域,才能真正发挥佛法的救济作用。这种思想在《太虚大师全书》中得到了大量的具体论述。
例如,他特别重视教育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倡导建立佛教学院,培养兼具宗教素养与现代知识的人才。他提出佛教教育不仅仅是僧侣的学习,还应扩展到社会大众,让更多人通过佛学获得心灵滋养与人生指引。这种教育思想,直接推动了近代佛教教育体系的形成。
在社会公益层面,太虚大师也身体力行,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他在书中多次谈到佛教徒应当参与救济灾民、扶助贫困、兴办医疗等事业,以“慈悲济世”为己任。这种将佛教慈悲精神落实到社会行动中的理念,使佛法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成为社会进步的力量。
3、宗教改革与佛教革新
《太虚大师全书》不仅是佛学思想的总结,也是一部宗教改革的宣言。太虚大师深刻认识到近代佛教的困境,如寺院僵化、僧团不振、信众流失等问题,因此提出一系列改革主张,以推动佛教走向现代化。这种革新精神贯穿全书始终,成为其最重要的价值之一。
他特别提出“佛教革命”的理念,意在革除佛教中的积弊。他认为僧团必须重视纪律与修行,同时需要在管理制度上进行革新,以适应时代发展。通过建立佛教组织、完善管理体系,太虚大师试图让佛教焕发新的生机。
在宗教思想上,他倡导“佛法科学化”,希望佛学能够与现代科学、哲学对话,使佛教不仅仅是宗教信仰,也能成为一种系统的思想与学术。这种改革精神,不仅在当时为佛教带来了新气象,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启发与资源。
4、文化价值与现实启示
作为一部规模宏大的著作,《太虚大师全书 共35卷》不仅是佛教界的瑰宝,也具有深远的文化价值。它记录了近现代佛教思想发展的轨迹,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社会在转型期的思想潮流,成为研究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在当代社会,《太虚大师全书》依旧具有重要启示。它提醒人们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应忽视心灵层面的追求。太虚大师强调的“人生佛教”,在今天依旧能够为人们提供内在的力量,帮助个体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清醒与平和。
此外,这套书对于跨文化交流也有重要意义。太虚大师的思想不仅在中国传播,也影响到了东亚乃至西方的佛教学界。通过这部全书,人们可以看到佛教如何走向世界,如何在不同文化中找到新的生命力。这种跨越时空的价值,使其不仅是宗教典籍,更是人类思想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
《太虚大师全书 共35卷》以其宏阔的思想体系、深切的社会关怀、勇敢的宗教改革精神和深远的文化价值,构成了一部无与伦比的佛教巨著。它不仅是佛教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更是理解现代中国社会思想的重要参照。在其中,佛法不再只是超越尘世的智慧,而是与现实人生、社会问题紧密相连的思想体系。
纵观全书,可以看到太虚大师所展现出的胸怀与远见:既不囿于传统,也不盲从西化,而是在继承与创新中找到佛教发展的新道路。这部全书既是学者研究的宝库,也是大众修身养性的指南,其思想启迪将继续跨越时空,滋养世人心灵。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