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县血防史志》(1950-1982 1984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高邮县血防史志》(1950-1982)
内容简介: 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血防成果,完全消灭血吸虫病,总结三十多年来血防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我们特编写了《高邮县血防史志》。分六个部分:一、高邮县基本概况,二、血吸虫病流行情况,三、防治工作开展过程,四、疫区面貌的变化,五、机构队伍,六、血防工作的代价。
编纂人员:徐健生 , 李才枢 , 翟慕桥
编纂单位:中共江苏省高邮县委血防领导小组办公室
内容时限:1950-1982
目录
封面
高邮县血防史志
图片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高邮县基本概况
第二章 血吸虫病流行情况
第三章 防治工作开展过程
第四章 疫区面貌的变化
第五章 机构队伍
第六章 血防工作的代价
版权页
· 高邮县血防史志》(1950-1982 1984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高邮县血防史志》(1950-1982 1984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shuij56
摘要:《高邮县血防史志》(1950-1982 1984年版)是一部集中记录高邮县在32年间血吸虫病防治历史的重要史志资料。这部史志不仅系统总结了地方血防工作的艰辛历程与经验成果,也真实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国家政策、地方政府与广大群众共同努力下,如何从血吸虫病的严重流行走向逐步控制的艰难过程。文章将从四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一是史志编纂的历史背景与时代意义,二是血吸虫病流行情况与防治措施,三是组织动员与群众参与的经验,四是这部史志对后世公共卫生与地方治理的启示。通过这些分析,不仅可以更好理解这部地方志书的文献价值,也能从中看到一段中国地方公共卫生事业奋斗的缩影。本文旨在全面呈现该书的深刻内涵,让读者从中体悟制度建设、科学防治和群众力量的有机结合对抗疾病的历史价值。
1、编纂背景与历史意义
《高邮县血防史志》(1950-1982 1984年版)的编纂背景,直接关联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地方疾病防控的高度重视。20世纪50年代初,全国多地血吸虫病流行严重,长江中下游地区尤甚,高邮县作为受害严重的地区之一,防治工作紧迫且复杂。地方政府在全国大规模防治运动的背景下,逐步积累了丰富经验,1984年将这些宝贵资料结集成志,既是工作总结,也是历史留存。
这一史志的出版,标志着地方政府将血防工作纳入系统化、文字化的历史记载中。它不仅是地方公共卫生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体现了国家卫生战略在基层的落实情况。通过史志的整理,既能为后来的血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也能向社会展示抗击疾病过程中干部与群众所付出的艰辛努力。
从史学角度看,这部史志兼具史料性与指导性。它既忠实记录了1950年至1982年间血吸虫病的流行数据、政策措施与社会反响,又通过总结经验,为后来的地方治理与疾病控制提供借鉴。这种史志形式,正是20世纪80年代地方志编纂工作兴起与深化的典型成果。
2、流行现状与防治措施
在1950年代之前,高邮县的血吸虫病流行十分严重,江河湖泊密布的地理环境为钉螺孳生提供了条件,群众感染率高,病患群体集中在农业生产一线。史志中记载了当时病区分布、流行趋势与感染规模,展现出一种全县范围内“病区蔓延、农事受阻、民生困苦”的严峻局面。
面对这种状况,地方政府在国家统一部署下采取了一系列科学与社会结合的措施。包括灭螺工程、改造水利、推广健康生活方式,以及对患者的药物治疗。这些措施既有科学技术层面的探索,也有群众广泛参与的群防群治。史志中还记载了早期因缺乏药物、防治技术落后而导致的困难与失败,反映出疾病治理的艰难性。
到1970年代后期,随着科研进展与政策支持的加强,血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史志中强调了防治工作的系统性,即通过“查螺—灭螺—治病—防病”一体化模式,逐步控制了流行规模。由此,高邮县的农业生产与群众生活得到恢复,社会秩序也趋于稳定。
3、组织动员与群众参与
血防工作不仅是科学问题,更是社会动员的成果。《高邮县血防史志》详细记录了地方政府在组织、宣传、动员方面的探索。通过建立血防机构,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将防治工作纳入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实现了制度上的保障。
群众参与是血防工作成功的关键。史志记载了大量“全民动员、人人参与”的场景:农闲时组织灭螺,学校普及血防知识,妇女群体积极参与卫生宣传。这样的广泛动员,不仅增强了社会凝聚力,也使得血防工作深入人心,形成了全社会共同防治的局面。
组织动员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干部带头与典型示范。史志多次强调地方干部深入一线,与群众同劳动、同防治,不仅提升了政策执行力,也强化了群众对防治工作的信心。这种“干部带头、群众响应”的模式,成为中国公共卫生运动的典型经验。
4、史志价值与现实启示
《高邮县血防史志》作为地方性文献,不仅是历史的回顾,更是现实的启示。它为后人提供了一个完整的血防工作样本,使人们认识到疾病防治离不开政策推动、科技支撑与群众参与的有机结合。这一经验对于今天的公共卫生治理仍有借鉴意义。
从史志的文献价值来看,它不仅保存了大量原始数据与案例,还通过叙事方式展现了防治工作的社会氛围与群众情感。这使得它既是卫生史资料,也是社会史研究的重要文本,为学界研究公共卫生与社会治理的互动提供了独特视角。
现实启示方面,史志提醒我们,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需要长期治理与系统规划。正如当年的血防工作一样,今天面对新的传染病或公共卫生挑战,也必须重视科学研究、完善组织制度,并依靠群众力量。这样的跨时代经验,是《高邮县血防史志》的核心价值所在。
总结:
《高邮县血防史志》(1950-1982 1984年版)不仅是高邮地方血防工作的总结性成果,更是一部兼具科学价值与社会意义的史志文献。它详实记录了血吸虫病的流行与防治历程,展现了政策推动、技术革新与群众动员的共同作用,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公共卫生治理经验。
通过对这部史志的分析,可以看出,高邮县血防工作的成功离不开制度设计、科学方法与社会动员的有机结合。这种经验,不仅塑造了地方卫生事业的发展,也为当代公共卫生治理提供了借鉴与启发。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