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纹样史 2004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书名】:《中国纹样史》
【作者】:田自秉,吴淑生,田青著
【出版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时间】:2003
【页数】:435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纹样的本质
一、功能基础二、符号意义三、审美价值第二节 纹样的演变
一、题材二、类型第三节 纹样的审美
一、形式元素二、基本形三、形式法则第四节 纹样的技法
一、陶瓷二、染织三、金工四、漆器五、木工六、编织第二章 原始时代的纹样(前1700000—前4000)
第一节 概说
一、生存手段——工具与火二、物质生活——食、衣、住、行三、精神文化——装饰与宗教第二节 各文化类型的纹样
一、磁山文化的纹样二、仰韶文化的纹样半坡鱼纹、庙底沟鸟纹、秦王寨(大河村)鹳衔鱼纹、后冈龙虎蚌饰纹三、马家窑文化的纹样马家窑螺旋纹、半山联涡纹、马厂人形纹四、河姆渡文化的纹样稻穗纹、叶纹、鸟纹、猪纹、羊纹、狗纹、鱼纹、蚕纹、几何纹五、屈家岭文化的纹样
第三章 夏商的纹样(前2100—前1100)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夏代的纹样
“河图洛书”、九鼎第三节 商代的纹样
一、时代流行纹样饕餮纹、夔纹、云雷纹二、主要传承纹样龙纹、凤纹三、一般纹样动物纹、其他纹样第四节 “司母戊大方鼎”纹样
第五节 结语
第四章 西周的纹样(前1100—前771)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时代流行纹样
窃曲纹、环带纹、重环纹、垂鳞纹、凤纹第三节 主要传承纹样
饕餮纹、龙纹第四节 其他纹样
十二章第五节 典籍反映的纹样题材
一、《诗经》二、历史人物孟母断织、姜太公第六节 结语
第五章 春秋战国的纹样(前770—前221)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时代流行纹样
蟠螭纹、攻战纹、渔猎纹、宴乐纹第三节 主要传承纹样
龙纹、凤纹、虎纹第四节 一般纹样
一、动物纹鹿纹二、植物纹三、人物纹四、天象纹二十八宿五、几何纹六、历史人物鲁班、将相和、孟姜女、西施第五节 典籍反映的纹样题材
一、《考工记》二、《山海经》第六节 结语
第六章 秦汉的纹样(前221-220)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时代流行纹样
云气纹、四神纹、茱萸纹、车马纹、铺首纹、规矩纹第三节 主要传承纹样
龙纹、凤纹、鱼纹第四节 一般纹样
一、生产劳动牛耕、冶铁、煮盐、酿酒、纺织二、社会生活宴饮、谒见、讲学、狩猎三、舞乐百戏舞乐、百戏、杂技四、历史故事孔子见老子、周公辅成王、荆轲刺秦王、泗水捞鼎、二桃杀三士、鸿门宴、苏武牧羊、昭君出塞、文姬归汉五、神话传说伏羲女娲、西王母、嫦娥奔月、牛
第六节 结语
第七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纹样(220-589)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时代流行纹样
莲花纹、忍冬纹、神佛纹第三节 主要传承纹样
龙凤纹第四节 一般纹样
一、动物纹牛纹、熊纹、兔纹二、植物纹树纹三、人物故事竹林七贤、孝子图四、其他辟邪、十二生肖第五节 “谷仓罐”纹样
第六节 典籍反映的纹样题材
木兰从军、孔雀东南飞第七节 结语
第八章 隋唐的纹样(581-907)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时代流行纹样
联珠纹、牡丹纹、宝相花、卷草纹、海兽葡萄纹、鸟衔绶带、鸟踏花枝、陵阳公样第三节 主要传承纹样
云龙纹、龙鱼纹、舞凤纹、朵云纹第四节 一般纹样
一、植物纹小簇花、石榴纹、嘉禾二、动物纹鹦鹉纹、孔雀纹、鸳鸯纹、鸿雁纹、狮子纹、鹿纹、马纹、骆驼纹、羊纹、龟纹、蝴蝶纹三、情爱题材连理枝、并蒂莲、比翼鸟、同心结四、歌舞杂技胡腾舞、胡旋舞、柘枝舞、马舞、马球五、历史传说伯牙鼓琴、真子飞霜、钟馗六、其他
第六节 典籍反映的纹样题材
《酉阳杂俎》第七节 结语
第九章 宋代的纹样(960-1279)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时代流行纹样
一年景、天下乐、航海纹、婴戏纹、花中有花、小品纹、生色花第三节 主要传承纹样
龙凤纹第四节 一般纹样
一、几何纹八达晕、曲水纹、卐字流水、毬路、锁子、七巧、回纹、方形纹、文字纹二、植物纹芝兰纹、桃花纹三、动物纹紫鸾鹊谱、鹊纹、鸭纹四、人物故事仕女纹、蹴鞠纹、许由巢父纹五、其他兔毫纹、百圾碎、木叶纹、剪纸漏花第五节 典籍反映的纹样题材
一、《营造法式》二、《蜀锦谱》三、《梦粱录》四、历史人物岳飞、文天祥第六节 结语
第十章 元代的纹样(1206-1368)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时代流行纹样
岁寒三友、八大码、满池娇、“八思巴”纹第三节 主要传承纹样
龙纹、凤纹第四节 一般纹样
一、历史故事三顾茅庐、萧何追韩信、蒙恬将军、周亚夫细柳营二、神话传说八仙、暗八仙、八吉祥三、其他如意云、“泰山石敢当”第五节 “永乐宫”壁画反映的纹样
第六节 典籍反映的纹样题材
《辍耕录》第七节 结语
第十一章 明代的纹样(1368-644)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时代流行纹样
云纹、缠枝花第三节 主要传承纹样
龙纹、凤纹、鱼纹第四节 一般纹样
一、植物纹皮球花、茉莉头二、动物纹三、人物传说穆桂英、武松打虎、东郭先生、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四、其他博古纹、海水江牙、数的纹样第五节 补服纹样
白泽、獬豸、犀牛、鹌鹑、黄鹂、鸂鶒、鸬鹚、锦鸡、白鹇、仙鹤第六节 典籍反映的纹样题材
一、《天工开物》二、《天水冰山录》第七节 结语
第十二章 清代的纹样(1616-1911)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时代流行纹样——吉祥图案
一、表现福的五福、福如东海、天官赐福二、表现寿的寿桃、蟠桃祝寿、寿比南山、猫蝶、麻姑献寿、华封三祝、嵩山百寿、海屋添筹、万寿藤、杞菊延年三、表现喜的双喜、四喜、喜相逢、嬉子、喜神四、表现丰收的灯笼纹、庆丰收、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五、表现财富的刘海戏金
龙凤纹、龙纹、九龙、凤纹第四节 典籍反映的纹样题材
一、《蚕桑萃编》二、《陶说》三、《红楼梦》黛玉葬花、晴雯补裘第五节 结语
后记
图目
· 中国纹样史 2004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中国纹样史 2004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shuij56
摘要:《中国纹样史 2004年版》是一部系统梳理中国纹样发展历程的学术著作,它以时间为轴线,结合考古资料、历史文献与艺术作品,呈现出中国数千年纹样艺术的生成、演变与传承。纹样不仅仅是装饰,它是社会文化、宗教信仰、民族心理与时代风尚的综合体现。本书在追溯古代陶纹、青铜器纹、丝织纹到历代建筑与民间纹饰的过程中,揭示了纹样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规律。文章将从四个方面展开阐述:首先是历史源流的宏观梳理,其次是艺术特征与表现手法,再次是文化价值与社会功能,最后是学术意义与当代启示。通过对这四方面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中国纹样史》的研究价值与文化意义。这不仅是对传统艺术的一次回顾,也是当代设计与文化创新的灵感源泉,为读者提供了通向中华文明深层肌理的重要通道。
1、纹样历史的源流脉络
中国纹样的历史可以追溯至远古社会,当原始人类在陶器、岩画上留下简单的几何纹饰时,纹样的雏形便已出现。《中国纹样史 2004年版》首先从考古发现入手,系统梳理了陶器纹样的线条变化和符号意义。这些纹样往往与自然界相关,表达了人类与天地沟通的愿望,具有原始崇拜的色彩。
进入青铜时代,纹样艺术进入了辉煌阶段。青铜器上的兽面纹、饕餮纹、云雷纹等,体现了礼制文化与宗教观念的深度结合。这些纹样不仅在造型上精美复杂,更体现出王权和神权的威严,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书中以大量青铜器实例为支撑,详细剖析了纹样与政治、宗教的互动关系。
随着丝织业的兴盛,纹样逐渐进入生活与艺术的多重领域。从汉代画像石到唐代织锦,再到宋元明清各类民间纹饰,纹样始终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书中强调,这一演变过程不仅是装饰形式的变化,更是中华文明不断自我更新的重要见证。
2、纹样艺术的特征与表现
纹样艺术在视觉语言上有鲜明的特征,它强调对称、均衡与节奏感,形成了极富东方美学精神的表现方式。《中国纹样史 2004年版》在论述中指出,中国纹样的形式美主要依赖几何化的夸张、抽象的组合与线条的律动,这种特征贯穿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
纹样的表现不仅限于几何与自然形象,还融入了大量的象征符号。例如龙凤、莲花、祥云、寿字等,都是通过抽象的视觉符号传达吉祥、繁荣、长寿等观念。书中以丰富的图像资料对比,展现了这些符号如何在不同朝代的艺术作品中流变与发展。
与此同时,纹样的表现手法也呈现多样性。从刀刻、雕镂到织造、绘画,每一种技艺都赋予纹样不同的质感与审美价值。书中强调,这种手法的多样性既反映了工艺水平的提升,也体现了纹样在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应用。
3、纹样文化的价值功能
纹样不仅是艺术的装饰,更是文化的载体。《中国纹样史 2004年版》在文化层面深入分析了纹样所承担的多重功能。从宗教仪式到宫廷礼制,再到百姓生活,纹样无处不在,成为人们精神信仰和生活愿景的象征。
宗教性的功能在早期纹样中尤为突出。饕餮纹、神兽纹等,常与祭祀活动相关,承载了人类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与祈求。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纹样吸收了莲花、曼荼罗等元素,使其在艺术表现上更为多元,也丰富了其文化内涵。
民间纹样则更多与生活和情感相关。婚嫁用品上的喜字纹,服饰上的吉祥纹样,建筑中的门楣装饰,都寄托了普通百姓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书中强调,这种文化功能使纹样不仅属于宫廷和上层社会,更深深扎根于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
4、纹样研究的学术意义
《中国纹样史 2004年版》不仅是一部艺术史著作,更是一部跨学科研究的成果。它将考古学、历史学、美术学与民俗学结合在一起,从多角度揭示纹样的学术价值。这种方法论上的创新,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范式。
学术意义还体现在对中华美学精神的提炼。纹样作为艺术符号,承载了中国人独特的宇宙观与价值观。通过对不同历史阶段纹样的分析,书中揭示了“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思想如何潜移默化地渗透进艺术语言之中。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对当代设计实践有着启示意义。现代设计需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凸显本土文化特色,而纹样正是重要的灵感源泉。书中提出,通过重新理解和再创造传统纹样,可以为现代服饰、建筑、工艺乃至数字艺术注入新的活力。
总结:
《中国纹样史 2004年版》不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座沟通古今的文化桥梁。它从源流、特征、价值与学术意义四个方面,全面梳理了中国纹样的发展脉络,展现出这一独特艺术形式背后的文化张力与生命力。通过对大量历史文物与艺术作品的解读,书中勾勒出了一幅多维度的文明图景。
这部作品不仅帮助我们理解中国纹样艺术的过去,更启发我们在当下如何继承与创新。从民族文化自信到全球化语境中的交流,中国纹样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它提醒我们:传统并非尘封的历史,而是当代文化创造的源泉与动力。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