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研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1954年-2008年) 2008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井研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1954年-2008年)》
内容简介: 一、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事求是地记述井研县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二、本志时限:上限1954年,下限2008年12月,对个别需要溯源的史实,记述时适当延伸。三、本志编纂:(一)文体:语文体用规范简化字。第三人称,用字,称谓,地名,数字等均按国家关于地方志编写的有关规定使用。(二)文件通知,除个别外一般只记述时间和标题内容,不引用其发文字号。
编纂人员:袁海峰
编纂单位:四川省井研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委员会
内容时限:1954-2008
目录
封面
井研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
《井井研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编纂委员会
《井研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编辑室
《井研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审稿小组
井研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袁海峰题词
图片
序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篇 机构设置
第二篇 资金来源
第三篇 贷款(资金投放)
第四篇 财会管理
第五篇 内部管理与监督
第六篇 组织管理与廉政建设
第七篇 职工队伍
第八篇荣誉
第九篇 人物志
附录
编后记
版权页
· 井研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1954年-2008年) 2008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井研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1954年-2008年) 2008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shuij56
摘要:《井研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1954年—2008年)2008年版》是一部全面记录井研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历程的重要文献。本书以翔实的资料和系统的编年方式,展示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改革与创新。文章将从历史沿革、组织架构、金融服务和社会影响四个方面进行深入阐释,旨在揭示信用合作社在井研县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从初建时期的探索与摸索,到改革开放后的腾飞与突破,再到新世纪金融体系逐渐完善的格局,井研县信用合作社的发展路径清晰而深刻。同时,书中不仅勾勒了经济运行的逻辑,也反映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与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通过对本志的解读,我们能够看到井研县农村信用体系与国家政策互动的过程,体会地方金融改革的实践经验与宝贵启示。本篇文章将以详实论述还原其价值,展现其对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深远意义。
1、历史沿革与发展脉络
《井研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开篇以时间为轴,详细记述了1954年至2008年间农村信用社的设立与发展过程。从建国初期的农业互助合作需求出发,信用社逐渐成为农民集资与互助的重要金融平台。1950年代中期,井研县信用社在政策指导下诞生,标志着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开端。
进入1970年代后,信用合作社逐步走出试点阶段,服务领域扩展到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副产品收购等环节。这一时期,信用社不仅承担资金调剂功能,更在国家计划经济框架下充当着农村金融服务的窗口角色,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资金短缺问题。
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代,井研县农村信用社迎来了重要转折。在政策推动下,信用社逐渐实现自主经营,强调经营责任制,推动资本积累与风险管理。到21世纪初,井研县信用社已成为地方金融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县域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2、组织架构与运行机制
井研县农村信用社的组织结构经历了不断完善的过程。早期组织形式相对松散,以乡镇为单位设立小型网点,主要依靠乡村干部推动。随着业务扩展与管理要求提升,信用社逐步建立了县级统一领导、乡镇分支管理的格局。
在运行机制上,信用社实行社员制与资本积累并行,社员既是股东也是受益者。这种制度安排既保障了社员的参与权与监督权,也增强了信用社的资金凝聚力。到1990年代,信用社逐渐推行内部审计与风险防控体系,提升了整体管理水平。
2000年代以后,井研县农村信用社进一步向现代金融机构靠拢,推动信息化建设与业务创新。建立贷款审批流程、风险评估制度以及金融服务网络,使信用社在制度和技术层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种完善的组织架构确保了其在竞争激烈的金融环境中保持稳定运行。
3、金融服务与经济支持
井研县农村信用社在半个多世纪的实践中,始终以“服务三农”为核心。其最突出的贡献在于解决了农民生产资金短缺问题,尤其在农业播种、收获和农副产品流通环节提供了资金保障。信用社成为农民获取贷款的主要渠道,有效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升。
除传统的贷款业务外,信用社还承担了储蓄存款、资金结算等金融功能,逐渐培养了农民的金融意识。尤其是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不断转型的背景下,信用社的资金流动功能,为地方小企业与个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随着农村市场化程度的加深,井研县信用社还积极拓展保险、理财等业务,满足农民多样化的金融需求。这不仅体现了信用社功能的多元化发展,也展示了其在推动农村金融普惠化中的关键作用。
4、社会影响与历史价值
《井研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不仅是一部金融发展史,更是一部农村社会变迁史。从中可以清晰看到信用社如何推动农村经济的繁荣,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城乡差距缩小。这种社会意义超越了金融本身,反映了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节点。
在农村社区中,信用社往往成为连接农民与市场的桥梁。其存在使农民能够参与更广阔的经济活动,也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内循环与外交流。许多农户依靠信用社贷款发展农业副业,逐渐实现了脱贫与致富。
就历史价值而言,这部志书不仅为研究井研县金融发展提供了权威资料,也为全国范围内的农村金融改革提供了借鉴。它所积累的经验与教训,对探索新时代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总结:
《井研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1954年—2008年)》以详实的数据与系统的记述,全面展现了信用合作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这一发展脉络不仅映射了地方金融制度建设的轨迹,也折射出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的宏大背景。
通过对历史沿革、组织架构、金融服务与社会影响四方面的解析,可以看出井研县信用合作社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独特地位和深远影响。这部志书既是地方经济记忆的载体,也是研究农村金融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参考文献。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