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文化志(1949-2009) 2011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滨州文化志(1949-2009)
内容简介: 凡例 一、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 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地记述滨州文化的历 史与现状。 二、本志记事上限至1949年,下限为2009年。个别章节及照片无法割断者,有所突破。有 些珍贵历史资料亦收录其中。大事记上溯至1937年。 三、志稿综合文化新闻出版事业各个门类,共分12编,每编设章、节编排(第七编未设 章),共54章,192节。有些章节设目或子目。志首置题词、序、综述和大事记,末设附录和后 记。 四、文稿采用记述体,个别节、目录用编年体。有记、志、述、录、传、图、表等形式, 以志体为主。采用“横排门类、纵写史实”的体例撰写,力求做到“横不缺项、纵不断线”, 各编、章、节视情况设概述或无题小序。 五、编纂力求实事求是,寓褒贬于记述之中。相对突出了《艺术》《社会文化》《文博事 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诸编。 六、本志采用公元纪年。行文中的解放前(后)是指1945年10月前(后),新中国成立初 期是指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65年这一历史阶段。 七、组织机构及其他一些过长的专用名称,第一次出现时用全称,其后用简称。
编纂人员:边茂田
编纂单位:滨州文化志编纂委员会 编
内容时限:1949-2009
出版时间:2011年
出版单位:方志出版社
目录
封面
版权
编委会
序
凡例
图片
目录
综述
大事记
第一编 文学
第二编 艺术
第三编 社会文化
第四编文博事业
第五编文化市场管理
第六编 文化交流
第七编 文化产业
第八编文化事业管理
第九编 新闻出版
第十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第十一编县区文化概况
第十二编人 物
附录
后记
· 滨州文化志(1949-2009) 2011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滨州文化志(1949-2009) 2011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shuij56
摘要:《滨州文化志(1949-2009)2011年版》是一部系统梳理滨州新中国成立六十年间文化发展的综合性文献,它不仅是一部文化编年史,更是一部折射地方精神风貌与社会变迁的重要著作。全书通过对文艺、教育、民俗、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细致记载,展现了滨州从传统到现代的嬗变过程,凝结了几代人的智慧与辛勤探索。本文将从“历史背景与编纂缘起”“文化教育与人才培养”“艺术创作与文艺繁荣”“民俗传承与文化认同”四个方面进行深入阐述,力求还原《滨州文化志》背后的学术价值与文化意义。通过层层剖析,我们能够理解这部文化志对地方历史的保存价值,也能看到其在推动滨州文化走向全国乃至更广阔舞台中的积极作用。
1、历史背景与编纂缘起
《滨州文化志》的编纂缘起与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发展密切相关。1949年以后,滨州在国家整体文化战略的推动下,逐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文化事业体系。随着社会变革与地方建设的不断深入,对文化资料进行系统化整理成为一项迫切需求。在这一背景下,文化志的编纂被提上议事日程,既是历史总结,也是文化积淀。
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滨州经济快速发展,文化事业随之迎来新的繁荣。各类文化机构兴起,民间艺术重焕生机,教育与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在这一过程中,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料亟需保存与整理,否则将难以完整反映时代特征。于是,《滨州文化志》便成为了地方政府和文化学者的重点工程。
2009年作为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的重要节点,更为《滨州文化志》的定稿与出版提供了契机。这部2011年版的文化志不仅是一种纪念,也是一份学术性的成果总结,它为后人留下了研究滨州文化变迁的宝贵依据,同时提升了地方的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
2、文化教育与人才培养
文化教育是《滨州文化志》中浓墨重彩的篇章。1949年至2009年,滨州教育事业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师资力量培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志书详细记录了各类学校的建立与发展过程,展现出地方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与区域特色。
在六十年的历程中,滨州不仅注重普及基础教育,还着力推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文化志对教育事业的记述,不仅停留在机构层面,更深入到人才培养的具体事迹,反映出教育对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力。许多知名学者与人才的成长轨迹,在书中都有清晰记载。
此外,滨州在教育发展过程中,还强调文化素养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通过课外活动、文学社团、艺术教育的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这一教育理念与实践,成为滨州文化繁荣的重要源泉,也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3、艺术创作与文艺繁荣
艺术创作是衡量一个地区文化活力的重要指标。《滨州文化志》对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领域的发展做了详尽记载。从建国初期的文艺宣传队,到改革开放后的多元艺术形式,滨州的文艺事业始终与时代步伐紧密相连。
文学创作方面,滨州涌现出一批扎根本土、关注现实的作家与作品。他们用文字描绘滨州的风土人情,反映社会变迁,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学传统。戏曲与曲艺方面,地方剧种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既保留了传统韵味,又融入了现代元素。
美术和音乐的发展同样值得关注。随着文化机构的完善和艺术人才的培养,滨州的美术展览、音乐演出日益丰富,文化氛围愈发浓厚。这种多元的艺术繁荣,不仅提升了市民的审美素养,也使滨州在全国文化版图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4、民俗传承与文化认同
民俗文化是地方文化的根脉。《滨州文化志》对传统节庆、习俗、方言、工艺等内容进行了系统整理,展现了滨州深厚的文化积淀。这些民俗记录不仅具有历史价值,更是增强地方认同与社会凝聚力的重要因素。
在六十年的发展中,尽管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但滨州对传统民俗的保护力度却持续增强。志书中详细记录了春节、清明、端午等节日的传统习俗,以及与农业生产紧密相关的民间活动。这些民俗文化通过口耳相传、文献记载与节庆活动,得以代代延续。
滨州还积极推动民俗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结合。例如,传统工艺品在现代市场中焕发新生,地方戏曲通过舞台化创新受到年轻一代的喜爱。这种既守正又创新的文化传承模式,体现了滨州对自身文化认同的坚定态度,同时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总结:
《滨州文化志(1949-2009)2011年版》不仅是一部地方文化的编年史,更是一份浓缩了六十年风雨历程的精神档案。从历史背景到教育发展,从艺术繁荣到民俗传承,它完整呈现了滨州文化的多维面貌,为研究者与普通读者提供了重要参考。通过这部志书,我们可以清晰看到滨州如何在时代洪流中守护文化根脉,并不断追求现代化的文化新篇章。
这部文化志的出版不仅具有学术与史料价值,更在文化认同、社会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既是滨州的文化自传,也是全体市民的精神财富。通过阅读和研究,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并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好地延续与创新。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