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棱县粮食志 1912-1985 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丹棱县粮食志
内容简介: 本志包括粮油征收、市镇粮油供应、粮油调运、粮油收储与保管、粮油加工业等篇。
编纂人员:黄中和 , 徐掌文
内容时限:1912-1985
· 丹棱县粮食志 1912-1985 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丹棱县粮食志 1912-1985 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shuij56
摘要:本文以《丹棱县粮食志 1912-1985》为核心研究对象,全面梳理了丹棱县在近现代粮食生产、制度变迁、流通与政策以及社会生活影响等方面的历史轨迹。文章开篇简要勾勒丹棱县从清末民初至改革开放初期的农业与粮食发展背景,随后从四个层面展开论述:一是粮食生产与自然条件的互动,揭示地理、气候与农耕方式之间的关系;二是粮食制度与社会组织的变革,反映出政权更替与社会动荡下的制度调整;三是粮食流通与市场秩序的演变,分析粮食从地方消费到外部交换的历程;四是粮食政策与民生生活的联系,展现粮食在国家战略与百姓生计中的双重意义。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系统阐述,可以清晰地看到粮食不仅是经济物质,更是政治与社会生活的核心。最后,文章结合史料进行总结,强调《丹棱县粮食志 1912-1985》作为地方粮食史的典型文献价值,既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也为今天粮食安全与农业发展提供了借鉴意义。
1、粮食生产与自然条件
丹棱县地处四川盆地西南缘,地形以丘陵为主,气候温润,四季分明,历来是川西传统的农业产区。1912年前后,当地农民以水稻、玉米、红薯为主食作物,同时辅以小麦、豆类等,形成了以稻作为主导的复合型耕作格局。自然条件虽然优越,但也常受旱涝灾害影响,导致粮食产量波动较大。
进入民国时期,随着农具的改进和品种的优化,丹棱县粮食单产水平有所提高。部分农户开始尝试使用改良水利设施,如小型堰塘与沟渠灌溉,使得水稻产量在丰年显著增加。然而,农业依旧以家庭自给为主,商品化程度有限,粮食盈余不足以支撑更大规模的外销。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加大了对丹棱县农业的扶持力度,大规模推广水利建设和农田基本建设。至20世纪70年代,随着“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深入,粮食产量一度达到高峰。但自然灾害依然是制约因素,如1980年代初的连续洪涝,仍造成产量的显著下滑,体现了粮食生产对自然条件的高度依赖。
2、粮食制度与社会组织
在1912年至1949年间,丹棱县粮食制度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地主经济仍占据重要地位,佃农、雇农普遍存在,粮食分配不均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佃农在丰收年尚能温饱,一旦歉收则面临生存危机。这一制度深刻影响了粮食的分配结构,使得社会阶层差异明显。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实行土地改革,彻底改变了地主占有土地和粮食分配不均的局面。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粮食产量与分配权发生根本性变化。此后,合作化运动和人民公社体制进一步强化了粮食制度的集体化特征,粮食的产出、分配和消费均纳入统一管理。
1978年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丹棱县的粮食制度再次发生巨大变化。农户重新获得自主权,可以根据家庭劳力和耕地情况安排生产。粮食产量和品种结构出现灵活性,农民积极性大幅提高,这一制度创新为丹棱粮食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3、粮食流通与市场秩序
在民国时期,丹棱县的粮食流通以地方集市为主。农民将余粮带至集市,换取布匹、盐巴等生活必需品。由于交通条件落后,粮食外销受限,大多数粮食消费局限于县域内部,偶尔才有粮商将粮食运往成都等地。
新中国成立后,粮食流通逐渐纳入国家计划经济体系。丹棱县设立粮食收购站,农民需按照国家计划交售公粮,余粮方能在市场上有限流通。这一时期的粮食市场秩序相对稳定,但由于配给制度的存在,粮食的自由买卖受到严格限制。
进入1980年代,随着国家放宽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丹棱县的粮食市场开始恢复活力。个体粮贩逐渐活跃,农民可以自主出售部分余粮,粮食的价格机制也逐步回归市场调节。流通的灵活化,不仅改善了农民收入,也促进了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
4、粮食政策与民生影响
粮食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物资,其政策调整直接影响丹棱县百姓的生活。民国时期,由于战乱频仍,地方政府对粮食的调控力有限,粮价屡屡波动,给百姓生活带来巨大压力。许多家庭在灾荒年间甚至被迫以物易粮,以维持生存。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逐步建立粮食统购统销制度,确保城乡居民基本口粮供应。丹棱县居民通过粮票定量领取粮食,这一制度虽然限制了自由消费,但在特殊年代保证了社会基本稳定,避免了大范围的饥荒发生。
改革开放后,粮食政策逐渐放宽,市场在粮食供给中发挥更大作用。丹棱县农民因粮价上涨和流通渠道拓展,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城乡居民的膳食结构也逐步优化。粮食不仅满足了温饱需求,还逐渐体现出营养与多样化的价值,成为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
总结:
《丹棱县粮食志 1912-1985》真实记录了该地七十余年粮食发展的历史轨迹,从生产到分配,从流通到政策,每一个环节都与社会变迁紧密相连。通过这一文献,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粮食不仅仅是经济作物,更是社会稳定和国家治理的核心内容。
对今天的研究者而言,这部粮食志既是一部地方经济史,也是社会发展史的重要缩影。它为我们认识中国近现代农业与粮食制度提供了案例支撑,同时也提醒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继续重视粮食安全与农民生活的协调发展。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