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威县农村金融志 1951-1988_1992版_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宣威县农村金融志 1951-1988
内容简介: 宣威县农业银行曾“三起、两落”,编志时与编写县人行、工行志的同志商定:自人行建立以来,属农村基层机构的建立和存、贷业务,不论人,农两行分设或合并其写志时由本志记载。
编纂人员:母庆礼 , 张福谦 , 朱树瑄
编纂单位:中国农业银行宣威县支行;宣威县信用合作社联合社
内容时限:1951-1988
出版时间:1992年
· 宣威县农村金融志 1951-1988_1992版_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宣威县农村金融志 1951-1988_1992版_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shuij56
摘要:《宣威县农村金融志 1951-1988_1992版_》是一部全面系统地反映云南省宣威县农村金融事业发展历程的志书。全书以新中国成立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末为时间轴,详细记录了宣威县在农村金融组织建设、信贷体系形成、农业资金流动、农民生活改善以及金融管理体制变革等方面的历史进程。通过对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合作金融、供销体系的深入描写,该书不仅揭示了农村经济与金融之间的互动关系,也展现了地方政策、国家宏观调控与农民自身经济意识演变的交织轨迹。本文将从历史背景与编纂价值、金融组织的形成与演变、信贷与资金流通的社会影响、以及金融体制改革与地方经济的互动四个方面,对该志书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进行详细阐述,以期还原宣威县农村金融发展的一段真实图景,呈现其在中国农村金融体系中的独特位置。
1、历史背景与编纂价值分析
《宣威县农村金融志 1951-1988_1992版_》的编纂背景深深植根于中国农村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历史节点。20世纪50年代初,国家金融体系刚刚恢复,宣威县作为滇东北重要的农业县份,其农村金融发展在全国金融体系中具有代表性意义。志书的编纂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完成于1992年,正值农村改革深入推进、金融体制调整的关键时期。
该志书的编纂体现出当时地方志体例的严谨性与史实性,注重以档案、文件、统计资料为依据,避免主观评述,力求真实再现历史。这种严谨的编撰态度使其不仅是一部地方金融史料,也成为研究中国农村金融发展规律的重要文献之一。
从文献学角度看,本志的价值在于为研究区域经济史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它为后人分析地方金融制度变迁、信贷政策演进、以及基层金融机构如何应对国家政策调整,提供了极具学术参考价值的依据。
2、农村金融组织的形成与演变
宣威县农村金融组织的形成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合作化运动。随着农业合作社的建立,最早的信用互助组相继诞生。这些初级形式的农村金融机构,以村为单位,以农民互助为原则,为农业生产提供小额贷款与资金周转支持。
进入60至70年代,宣威县农村信用社体系逐步完善,形成了“县有联社、乡有分社、村有组”的层级结构。这一时期,农村信用社在国家农业生产计划中承担了重要角色,为粮食征购、农资采购提供金融保障。
改革开放后,宣威县农村金融组织经历了显著的市场化转型。农村信用社从国家财政附属角色中逐步独立,开始承担存贷业务、自主经营责任,金融服务逐渐多元化。这一转型既促进了农村经济活力,也为县域经济注入了新的金融动力。
3、信贷体系建设与社会经济影响
在《宣威县农村金融志》中,信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被认为是推动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1950年代初期的信贷以政策性贷款为主,主要用于农业生产资料采购与农田水利建设,体现了国家主导的金融方向。
1978年以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信贷业务注入了新的活力。宣威县农村信用社逐步扩大贷款对象与范围,不仅服务农业生产,也支持乡镇企业与个体经济发展。信贷的灵活性增强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能力,为农民收入增长提供了金融支持。
社会层面上,信贷体系的完善带动了农村资金的有效流通,促进了社会资本积累与再投资。农民的经济自主性增强,金融意识提高,逐步形成了“借贷—投资—再生产”的良性循环格局,为宣威县的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金融基础。
4、金融体制改革与地方经济互动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金融体制改革,是《宣威县农村金融志》的重点篇章之一。宣威县积极响应国家“放权让利”的政策,探索县域金融自主化、市场化管理新模式。金融机构由行政附属转向经济实体,经营机制逐步灵活。
在此过程中,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等机构的竞争与合作推动了地方金融生态的多样化。金融服务从单一的农业贷款扩展到农村储蓄、企业信贷、农副产品交易融资等多个领域,使金融体系成为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
同时,金融体制改革也促进了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与产业结构优化。金融的深入发展带动了宣威烟草业、畜牧业及乡镇工业的崛起,实现了从“农业立县”向“多元发展”的历史性跨越。金融改革不仅改变了经济结构,也深刻影响了社会意识形态与农民理财观念的转变。
总结:
《宣威县农村金融志 1951-1988_1992版_》以详实的史料、系统的结构、客观的叙述方式,为研究地方金融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记录。它不仅呈现了宣威县在四十年间金融体系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全过程,也折射出国家政策变迁对农村经济的深刻影响。这部志书的出版,标志着地方金融史研究从经验总结走向理论思考的重要阶段。
总体而言,《宣威县农村金融志》不仅是宣威金融史的再现,更是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历程的缩影。它为理解地方金融体制改革的路径与经验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当代农村金融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启示。通过回望这段历史,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金融在社会经济变革中的力量与价值。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