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岭市渔业志 2007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有需要联系网页弹窗
县志简介
《温岭市渔业志》
内容简介: 一、本志坚持求真务实观点,重点记述本市渔业、渔区和海洋环境的历史和现状,以渔业为主,力求资料性和思想性、科学性统一,以达经世致用的目的。二、本志采用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结合,以志为主,首设概述、大事记,继列专志,采用章节体,横排纵述,辅以图、表、录、照片,末殿丛录,计14章85节。三、本志上限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截至2004年底。
编纂人员:王玉松
编纂单位:《温岭市渔业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时间:2007年
出版单位:中华书局
目录
封面
温岭市渔业志
《温岭市渔业志》编纂委员会
图片
序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章 自然环境
第二章 海洋捕捞
第三章 海水养殖
第四章 淡水渔业
第五章 水产加工
第六章 水产品流通与物资供应
第七章 水产企业
第八章 渔业经济
第九章 科技教育
第十章 行政管理机构和渔业团体
第十一章 渔政渔船管理
第十二章 渔文化
第十三章 人物与荣誉录
第十四章 丛录
后记
《温岭市渔业志》提供资料人员名单
版权页
· 温岭市渔业志 2007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温岭市渔业志 2007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有需要联系网页弹窗
摘要:
《温岭市渔业志(2007年版)》是一部系统记述温岭市渔业发展历程、产业结构、经济成就及社会影响的重要志书。该志以翔实的资料、严谨的体例和丰富的图文,全面展示了温岭作为浙江省沿海渔业重镇的独特地位。从传统捕捞到现代化渔业经济,从渔港建设到海洋生态保护,它见证了温岭渔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科技型转变的艰辛历程。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深入阐述本志的核心内容:其一,温岭渔业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脉络;其二,渔业经济结构与产业体系的演进;其三,渔民生活与渔村文化的变迁;其四,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通过全面分析,我们不仅能够体悟温岭渔业的时代精神,也能窥见地方经济发展的缩影与未来方向。
1、渔业发展历程与历史渊源
温岭市位于浙江省东南沿海,自古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温岭市渔业志(2007年版)》开篇对温岭渔业的历史进行了详实梳理,指出早在唐宋时期,温岭沿海的民众便以捕鱼为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海洋生产体系。明清时期,随着舟山群岛的开放和海运贸易的发展,温岭渔业逐渐兴盛,渔船数量、渔民人口均显著增长,奠定了现代渔业的基础。
进入20世纪后,温岭渔业经历了由家庭作坊式捕捞向集体化、规模化生产的转型。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政策的扶持使温岭渔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渔业志》中记载了大量渔港扩建、船舶更新、渔业合作社成立的历史资料,充分体现了地方政府与渔民合力推动产业现代化的努力。
该志还强调了温岭渔业在浙江乃至全国渔业版图中的重要地位。其渔获总量长期位居全省前列,海洋捕捞、养殖、加工业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在21世纪初已初具规模,成为温岭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2、渔业经济结构与产业体系
《温岭市渔业志(2007年版)》详细描绘了渔业经济从单一捕捞向综合产业链延伸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后,温岭在传统渔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远洋捕捞、海水养殖及水产加工业,形成了捕捞、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尤其在东部沿海的石塘、箬山等镇,水产加工企业密集,冷冻、罐装、干制等工艺日益完善。
志书中提供了大量经济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前后温岭渔业总产值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渔业从业人员数量虽略有下降,但单位产出与人均收入显著提高。这一转变反映了温岭渔业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的经济结构调整。
此外,该志还重点介绍了渔业产业化经营的典型模式。例如,温岭的“海上联营体”和“渔业股份合作社”制度的建立,促进了资金、技术、劳动力的合理配置,增强了渔业经济的抗风险能力。这些实践不仅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也为全国渔业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3、渔民生活与渔村文化变迁
温岭的渔民文化是海洋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温岭市渔业志(2007年版)》专设章节描绘了渔民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与精神风貌。早期渔民以家族为单位出海作业,生活艰辛而富有团结互助精神。志书中记载了渔歌、海祭、妈祖信仰等民俗活动,展现了渔村文化的独特韵味。
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渔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志书指出,20世纪末以来,温岭渔民逐渐从“海上漂泊”走向“岸上定居”,渔村新居建设、基础设施完善,教育与医疗条件显著改善。渔民的生活方式由传统自给转向现代消费型,文化娱乐活动也日益丰富。
更值得关注的是,渔民精神的传承与转型。《渔业志》中以人物故事的形式记录了多位优秀渔民代表,他们敢闯敢干、勇于创新的品质,正是温岭渔业持续发展的精神力量所在。这种文化积淀,使温岭渔业不仅是一种经济形态,更是一种凝聚人心的社会文化象征。
4、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实践
《温岭市渔业志(2007年版)》的后半部分对生态保护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温岭作为典型的海洋资源型城市,过度捕捞、海洋污染等问题一度突出。志书详细记载了地方政府自上世纪90年代起推行的“伏季休渔制度”“海洋牧场建设”“人工鱼礁投放”等生态修复措施,为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
在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探索中,温岭率先开展了“渔业科技兴海”工程,推广无公害养殖技术、种质改良工程及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志书中多次强调科技创新在优化渔业结构、提升资源利用率方面的关键作用,为传统渔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该志还记录了温岭在渔业环境治理中的社会动员经验。通过建立渔民环保协会、实施海岸线生态修复项目,温岭逐渐形成了政府引导、渔民参与、社会协作的环保格局。这种以生态文明为核心的发展理念,成为温岭渔业长远发展的战略方向。
总结:
《温岭市渔业志(2007年版)》是一部集史料性、指导性与文化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志书。它不仅全面展现了温岭渔业的发展历程与成就,更以独特的地方视角反映了中国沿海渔业经济现代化的缩影。无论是产业结构的优化,还是渔村文化的传承,都体现出温岭人民在时代浪潮中不断探索与创新的精神。
通过深入阅读本志,我们可以清晰看到温岭渔业从传统走向现代、从资源依赖走向科技驱动、从个体经营走向集体协作的历史轨迹。这部志书不仅是温岭渔业发展的记录者,更是未来渔业政策与生态建设的重要参考文献。它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保护海洋、发展渔业、传承文化三者相辅相成,方能实现人与海洋的和谐共生。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