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华容县志 八卷 明李云楷修 孙羽侯纂 徐元禹 康熙增补刻本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地区: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地方志
书名:万历华容县志
卷数:全八卷
作者:明李云楷修 孙羽侯纂/補訂者:徐元禹(清)
版本:明康熙四十七年(1708)增补刻本
格式:据日本馆藏原书原貌彩色影印 高清PDF电子版下载
类型:中文稀缺古代古籍善本地方志史志县志PDF下载
大小:61.39 MB
页码:219双页
地区: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地方志,万历华容县志八卷,明李云楷修,孙羽侯纂。(清)徐元禹增补续修PDF高清电子版影印本下载。云楷,字膺平,福建闽侯人,明万历中华客知县。羽侯,字鹏初,号湘山,邑人,明万历己丑(1589)科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历礼刑二科给事中后赠光禄寺少卿,著有《邃初堂集》、《同姓名绿》等。元禹,字荆庵,浙江山阴(令绍兴)人,知县。万历华容县志始修於明万历八年,万历三十七年成书,万历四十年付梓。记事自春秋迄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万历华容县志正文分十五门,约九万字。封舆门,记道里、山川,附民俗、物产;建置门,记城池,县署的沿革兴替;水防,为邑之命 脉,记之颇详。万历华容县志田赋、官师、人物、选举,都有记载,对了解和研究华容的历史、地理、文化、教育有重要参考价值。尚有未备者,为齐谐、稗史、谣俗。至於事体繁杂,非志所得列者,则为志余,以充卷末。万历华容县志为首创华容县志,门目所记较为简陋,仅水防、山水,记载较详,并将有关记述某一山水的诗文附於该山、水条目下。万历华容县志有万历四十年(1612)刻本,康熙四十七年(1708)增补刻本。
· 万历华容县志 八卷 明李云楷修 孙羽侯纂 徐元禹 康熙增补刻本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万历华容县志 八卷 明李云楷修 孙羽侯纂 徐元禹 康熙增补刻本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shuij56
摘要:
《万历华容县志》八卷,是明代地方志典籍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李云楷主持修纂,孙羽侯继续增修,后经徐元禹于康熙年间重新增补刻印而成。此书不仅是一部县域志书,更是华容地方历史、地理、文化、风俗的全景式文献,展现了明清时期地方社会的政治生态与人文风貌。它在修志理念上秉承“以史为鉴、以志为据”的传统,兼具史学与地理学、文化学的多重价值。本文将从“修纂背景与时代意义”“志书体例与文献结构”“内容特色与史料价值”“传承流变与学术影响”四个方面,对《万历华容县志》进行全面探讨,揭示其在中国地方志发展史上的独特地位与深远意义。
1、修纂背景与时代意义
《万历华容县志》的修纂,处于明万历中期,这是一个政治权力集中、地方治理逐渐强化的时期。李云楷在任华容知县期间,深感地方志书的重要性,遂发动士绅、学者共襄此举。此举不仅是对地方文化的整理,更体现出明代地方官员“修志以昭治”的政治理念。县志的修纂成为地方政绩与文化建设并举的象征,反映出地方治理与文教兴盛的互动关系。
当时的华容县地处洞庭湖西岸,水陆交通便利,经济较为活跃,但自然灾害频仍,民生问题复杂。李云楷修志的初衷,即在于通过志书的编纂,记录县政、厘清山川、考核户口,以便后人有据可循。这种务实的修志精神,使得《万历华容县志》兼具文献性与行政指导价值,成为地方治理的重要参考。
此外,明代中后期的地方志修纂蔚然成风,《华容县志》的完成,正是全国修志运动中的一环。此志不仅为地方保存了大量民俗、文献与地理资料,也为后世研究明清地方社会提供了珍贵史料。其后在清康熙年间,徐元禹对其加以补订,既延续了李云楷的学术精神,又使志书内容更为完备,形成了明清交替时期志书传承的典型范例。
2、志书体例与文献结构
《万历华容县志》全书八卷,体例完备,内容分门别类,充分体现了明代地方志编纂的规范性。其篇目大致包括:沿革、疆域、山川、建置、风俗、人物、学校、祠庙、户口、赋税、古迹、灾异等门类。这种分类方式,既承袭了《永乐大典》《大明一统志》的体例,又结合了地方实际,呈现出“以地为纲,以事为目”的结构逻辑。
在编纂方法上,李云楷注重史实考证与文献引用的严谨性。他在序言中提到:“县志非文也,史也;非记也,法也。”这句话充分反映出其修志的态度——以真实、准确为首务。书中大量引述前代志书、碑铭、官文以及民间传闻,经过甄别、删补,使得资料来源多元而有据,增强了志书的学术可信度。
此外,《华容县志》的文字风格质朴典雅,兼具史笔与文笔之美。与同时期的《湘阴志》《岳州志》相比,其叙事更为平实,重在资料的整合与事实的陈述,而少用修辞堆砌。这种编纂风格,使其不仅具备官修志书的权威性,也保留了地方士人学术的理性与文人气息。
3、内容特色与史料价值
《万历华容县志》的内容极为丰富,尤以地理志、人物志和风俗志最具特色。地理部分对华容的山川湖泊、水道分布、堤防工程进行了详细记载,为研究洞庭湖流域的地理变迁提供了宝贵资料。尤其是对洞庭湖水势与堤防制度的记述,揭示了明代地方官员应对水患的经验与治理体系。
人物志则记录了自汉晋至明代华容地区的历代贤达、忠烈、孝义之士,不仅展现了地方人文传承,也体现出当时的伦理价值观与社会秩序。例如,书中收录的“义士张某”、“孝妇李氏”等事迹,虽为地方逸闻,却反映了明代社会道德教化的主流精神。这类史料为后世研究地方社会结构与伦理文化提供了生动样本。
风俗志部分则生动描绘了明代华容的民间信仰、岁时节令、乡俗婚丧等生活景象。这些记载不仅具有文化人类学价值,更反映出洞庭湖区独特的民俗生态。如“春祭湖神”“秋收祈雨”等祭祀活动,兼具农事功能与宗教象征,为研究湖区信仰体系提供了重要依据。可以说,《华容县志》既是地方行政志书,也是社会文化的镜像。
4、传承流变与学术影响
《万历华容县志》在康熙年间由徐元禹重新增补刻本,这一过程不仅延续了明代旧志的精神,更体现出清初学术复兴与史学整理的趋势。徐元禹在增补中,吸纳了康熙至顺治年间的地方变迁资料,尤其是对水利、田赋、学校的记载更加详实。这一修订,使得该志在内容上实现了时代的衔接,形成明清两代地方志连续性的典范。
在学术史上,《华容县志》对后世湖南地区的地方志编纂影响深远。清乾隆年间的《岳州府志》《湘阴县志》,皆多处引用《华容县志》的资料,可见其权威性与影响力。尤其在地理志与人物志部分,后人往往将其作为基础文献加以参照。由此可见,《华容县志》不仅是地方文献,更是一部被广泛引用的史学资源。
在现代学术研究中,《万历华容县志》依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它所保存的明清地方社会资料,为考证洞庭湖水系变迁、地方经济发展、家族谱系提供了大量一手数据。随着数字化文献工程的推进,此志的康熙增补刻本已被多家图书馆收藏与影印,为研究明清地方志学提供了可持续的学术资源。
总结:
总体而言,《万历华容县志》八卷,不仅是一部地方行政志,更是明清时期地方社会的全息记录。其修纂过程体现了明代地方官与士绅的合作精神,志书体例严谨、文笔朴实,堪称中国地方志编纂史上的典范之作。无论在史学、地理学还是民俗学领域,它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
康熙增补刻本的出现,使《华容县志》的生命力得以延续,并在清代学术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它不仅见证了华容地方社会的演变,也为后世学者提供了观察中国地方文化变迁的窗口。今日再读此志,仍能感受到明清文人治史的严谨精神与地域文化的深厚底蕴。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