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泸溪县民政志(1912-1983) 1983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湖南省泸溪县民政志(1912-1983)》
内容简介: 遵照上级有关修志文件精神,在局党支部领导下,我们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实事求是原则,选派专人从事调查访问,查阅历史档案,取得了第一手资料,进而反复考证和整理,编纂了《泸溪县民政志》。本《民政志》是一部业务工具书,资料较齐全,内容较为丰富,全书分建国前和建国后两大部分。具体包括民政机构设置、人员更迭以及优抚、社救、社会福利和收容遣送等方面的内容,共约五万八千字。在编排顺序上,卷首部分有<前言》与《概述》;中间部分为民政业务活动;卷末部分有民间小故事和大事记要。
编纂人员:向仕恒
编纂单位:泸溪县民政局
内容时限:1912-1983
目录
封面
湖南省泸溪县民政志
前言
泸溪县城一角
目录
一、概述
二、建国前部分
三、建国后部分
四、民间故事选
五、大事纪要
后记
《泸溪县民政志》编纂人员名单
· 湖南省泸溪县民政志(1912-1983) 1983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湖南省泸溪县民政志(1912-1983) 1983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shuij56
摘要:《湖南省泸溪县民政志(1912-1983) 1983年版》是对湖南省泸溪县在民政领域发展历史的全面记载,涵盖了泸溪县的社会变迁、民政管理的演进以及地方政府的治理方式。该志书从民政工作、民生福利、社会救济以及地方组织等多个方面展示了泸溪县在20世纪初至20世纪80年代期间的民政实践,反映了该地区社会变革的轨迹和国家政策的实施效果。本文将从四个角度对《湖南省泸溪县民政志(1912-1983) 1983年版》进行详细分析:一是民政工作的发展历程,二是泸溪县民生福利的改善,三是社会救济体系的建立与运作,四是地方政府的组织和管理模式。通过这些方面的阐述,我们能够全面了解泸溪县在不同历史时期民政管理的成果与挑战,以及它对地方社会的深远影响。
1、民政工作的历史演变
《湖南省泸溪县民政志(1912-1983) 1983年版》首先展示了泸溪县民政工作从1912年到1983年的发展历程。民政工作是地方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它涵盖了民众的日常生活、社会秩序以及公共福利等各个方面。在民国时期,泸溪县的民政工作经历了初步探索阶段,尤其在行政体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民政管理面临诸多困难。
进入新中国成立后,泸溪县的民政工作逐步纳入到国家统一规划和管理的框架中。1950年代的改革开放政策为泸溪县民政管理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契机,许多新的制度开始实施,民政工作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既具有社会功能又有制度保障的系统。民政部门通过组织各类社会活动,推动社会建设和地方治理,使得民政工作在泸溪县的治理结构中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到了1980年代,泸溪县的民政工作已经实现了从传统手段到现代化治理的转变。1983年版的民政志充分反映了这一历史过程,记录了从国民政府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政策调整和改革措施的变化。民政管理不仅加强了基层组织的作用,也让人民群众能够感受到政府关怀与扶助,民政工作的作用愈加突出。
2、民生福利的改善
泸溪县的民生福利在《湖南省泸溪县民政志(1912-1983) 1983年版》中占据了重要篇幅。民生福利的改善不仅是泸溪县民政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社会稳定与发展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民国时期,泸溪县的民生福利体系尚不完善,贫困和灾难成为常见的社会问题。民政部门通过简单的赈灾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但总体上并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福利保障体系。
随着新中国成立,民生福利逐步得到加强。尤其在1950年代的社会改革过程中,泸溪县开展了一系列的贫困救助、医疗卫生、教育等民生工程。民政部门通过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改善公共卫生条件,缓解了大部分民众的生存压力。同时,泸溪县还开展了针对弱势群体的专项扶助,如孤寡老人、失业人员和病弱儿童等,使得社会福利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和普惠化。
进入1980年代后,泸溪县民生福利的体系逐渐与国家的社会政策接轨,民政部门不仅为困难群众提供了更为细致的帮助,还通过实施医疗保险、社会救助等政策,增强了社会的整体福利水平。此外,泸溪县的老年人福利和残疾人保障工作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为民众提供了更全面的社会保障。
3、社会救济体系的建设
社会救济是泸溪县民政工作中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湖南省泸溪县民政志(1912-1983) 1983年版》详细记录了泸溪县社会救济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民国时期,泸溪县的社会救济体系较为松散,民政部门的职能局限,救助体系主要依靠地方慈善团体和乡村的自发组织。尤其在自然灾害和战争频繁的年代,地方的民政部门的救助能力有限。
新中国成立后,泸溪县的社会救济体系得到了全面的重建。尤其是在1950年代,政府对社会救济的重视使得相关政策得到实施。政府通过组织社会捐赠、开设救济站、设立灾后恢复基金等措施,加强了对贫困家庭、自然灾害受灾地区的帮助。此外,泸溪县的社会救济政策也逐步开始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确保了社会底层人民的基本生存需求。
到了1980年代,泸溪县的社会救济体系逐渐完备。通过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泸溪县实现了对灾民、孤儿、老年人等群体的更加全面和有效的救济。此外,民政部门还通过组织志愿者和社会团体共同参与社会救济工作,提升了社会救济的效率和覆盖面。泸溪县的社会救济体系建设逐步成熟,为社会的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4、地方政府的组织与管理模式
《湖南省泸溪县民政志(1912-1983) 1983年版》还详细讨论了泸溪县地方政府的组织与管理模式。在民国时期,泸溪县的地方政府组织相对松散,管理职能的分配不明确,民政部门的职能常常被其他部门所代替。尤其在战乱时期,泸溪县的地方政府几乎陷入瘫痪状态,社会治理困难重重。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泸溪县的地方政府逐步恢复并重建了管理体系。政府通过建立更加系统化的行政区划,明确了各级政府的职责和权力。同时,民政部门作为地方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起了更为复杂的职能,包括社会管理、社会福利、灾后重建等多个方面。在1983年版的民政志中,可以看到泸溪县在社会管理方面的逐步成熟,政府与群众之间的互动愈加紧密。
在1980年代,泸溪县的地方政府管理模式逐渐实现了现代化。政府通过信息化建设、法制化治理等手段,提升了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此外,政府还通过成立各种专项委员会、社会团体等方式,加强了对社会问题的协调与管理。泸溪县地方政府的组织与管理模式为地方社会的长期稳定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总结:
《湖南省泸溪县民政志(1912-1983) 1983年版》不仅是对泸溪县民政历史的总结,更是对地方治理经验的浓缩。通过民政工作的历史演变、民生福利的改善、社会救济体系的建设以及地方政府的管理模式等方面的详细阐述,我们得以全面了解泸溪县在不同时期的民政成就与不足。这本志书为研究地方历史和民政工作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为未来的社会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湖南省泸溪县民政志(1912-1983) 1983年版》不仅是对过去的记忆,也为未来的社会建设指引方向。通过这本志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方政府的职能以及社会治理的重要性,从而为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力量。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