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阳县妇女志(1919年-1986年) 1988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黔阳县妇女志(1919年-1986年)
内容简介: 黔阳县妇女志编纂准备。黔阳县妇联常培根,刘求兰采访两百多人次,收集原始材料二十一万余字。黔阳县妇女志整个编纂过程由刘求兰主笔,常培根完成了表格编制。
编纂人员:刘求兰
编纂单位:黔阳县妇女联合会
内容时限:1919-1986
目录
封面
黔阳县妇女志
前言
编纂说明
目录
上篇(1919年——1949年)
下编(1949年——1986年底)
· 黔阳县妇女志(1919年-1986年) 1988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黔阳县妇女志(1919年-1986年) 1988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shuij56
摘要:《黔阳县妇女志(1919年—1986年) 1988年版》是一本极具地方特色的妇女史志著作,它以翔实的史料和严谨的结构,全面记载了黔阳县近七十年间妇女群体在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领域中的发展历程。全书不仅展示了女性从传统束缚中逐步走向解放的艰辛历程,也反映了时代变迁对妇女命运的深刻影响。从辛亥革命后的社会转型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妇女运动,从民间女工的奋斗到乡村妇女教育的普及,《黔阳县妇女志》以县域为镜,折射出中国妇女史的一角光辉。本文将从编纂背景与历史价值、社会变迁与妇女角色、教育启蒙与文化觉醒、妇女运动与时代使命四个方面,对该志书进行系统阐述,力求揭示其作为地方志文献在女性史研究中的独特意义与现实启示。
1、编纂背景与历史价值
《黔阳县妇女志(1919年—1986年)》的编纂,诞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地方志编纂复兴的背景下。彼时,全国各地纷纷启动地方志修志工作,而以妇女为主题的专项志书则较为罕见。黔阳县在湖南省的志书体系中率先开展此类编撰,体现了地方政府和社会文化界对妇女群体历史地位的高度重视。此志书不仅是对地方妇女历史的总结,更是对社会发展中性别议题的回应。
从编纂过程来看,参与人员多由地方史志办干部、妇联成员以及本地教育工作者组成,他们通过实地采访、档案查阅和口述资料采集,力图再现各时期妇女生活的真实面貌。这种“民间资料+官方审定”的双重路径,使得史料更具生活性与可信度,也为后续学术研究提供了珍贵的一手文献。
从学术价值上说,该志书是中国妇女史区域研究的重要范本。它以县域为中心,构建起女性活动的历史坐标,不仅补充了国家级妇女史的宏观叙述,也为研究基层社会性别结构提供了微观视角。其历史价值在于记录了妇女在经济生产、社会生活、家庭结构中的地位变化,折射出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女性意识觉醒的轨迹。
2、社会变迁与妇女角色
1919年至1986年,是中国社会激荡变革的时期。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中国成立,再到改革开放初期,黔阳县妇女的社会角色经历了从被动到主动、从家庭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特别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黔阳妇女不仅承担了家庭重任,还积极参与支前、缝军衣、筹粮草等活动,展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与社会担当。
新中国成立后,妇女解放运动深入人心。《黔阳县妇女志》详尽记载了建国初期的婚姻法宣传、妇女参政、劳动参与等重大事件。大量妇女走出家庭,投身农业、工业生产和教育、医疗事业,成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志书中反映的“女劳模”“巾帼英雄”等人物,真实呈现了那个时代女性的精神风貌与奋斗轨迹。
到了改革开放初期,妇女角色进一步多元化。志书中指出,黔阳农村妇女开始参与个体经营、手工业生产,城市妇女也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崭露头角。这种转变不仅改变了家庭经济结构,也促进了社会观念的更新。妇女从传统的依附者变为独立的社会主体,其社会角色的重塑,标志着地方社会性别文化的深层变革。
3、教育启蒙与文化觉醒
教育是妇女解放的重要起点。《黔阳县妇女志》中关于教育的章节极具代表性。早在民国时期,黔阳部分地区即设有女子小学与私塾,尽管受传统观念限制,但这已是地方女性教育的萌芽。志书记载了一些开办女子学堂的地方贤达与女教师,她们在偏僻山乡播撒知识火种,为后来的妇女文化启蒙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普及政策的推行使黔阳妇女的文化水平显著提高。志书显示,1950年代起全县扫盲运动如火如荼,妇女识字率迅速上升,大批女青年走进学校、师范、医卫系统,成为新社会的重要教育力量。这一时期,妇女教育不再仅限于读书识字,更包含政治教育与科学知识的普及,显示了社会主义建设对妇女培养的系统性。
改革开放后的文化多元化进一步激发了妇女的自我意识。黔阳妇女开始参与文艺创作、群众文化活动,许多女作家、女教师、女干部在文学、教育、宣传领域崭露头角。志书中收录的诗文、书画、报告文学,展现了妇女文化自觉的成长过程。教育启蒙与文化觉醒的结合,使黔阳妇女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也推动了地方文化的整体进步。
4、妇女运动与时代使命
《黔阳县妇女志》中的妇女运动部分,是该书最具政治与社会意义的篇章。自1950年代起,黔阳县妇联组织的建立标志着妇女工作的制度化。志书详细记录了各级妇联开展的维权、扶贫、教育等活动,展现了妇女群体的组织力量。妇联不仅是政策执行者,更成为妇女与政府、社会之间的重要桥梁。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黔阳妇女运动紧密围绕国家发展目标展开。她们参与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推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在乡镇企业兴起的浪潮中,许多妇女成为“第一批厂长”“女能人”。志书通过具体人物事迹,展示了妇女如何将个人奋斗与时代使命相结合,体现了“半边天”的社会担当。
进入1980年代,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黔阳妇女运动面临新的任务:如何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维护妇女权益、促进性别平等。志书结尾部分强调了妇女自我组织、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新理念,提出“妇女事业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这种理念的提出,预示着地方妇女运动由政治动员型向社会服务型的转变,也为后续发展提供了方向。
总结:
总体而言,《黔阳县妇女志(1919年—1986年) 1988年版》是一部集地方史志精神与女性史研究价值于一体的文献。它以丰富的史料、详尽的结构、清晰的主题,记录了黔阳妇女从传统束缚中走向解放的历程,展示了女性在社会变迁中的坚韧与力量。该志书不仅是地方文化记忆的载体,更是研究中国现代妇女运动的重要参照。
在当代社会性别研究不断深入的背景下,重新审视《黔阳县妇女志》具有重要意义。它提醒我们,性别平等的实现离不开历史的积累与文化的传承;妇女的发展史,正是社会进步的缩影。通过对这部志书的研读,人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地方社会的历史纹理,也能更深刻地感受到女性在时代浪潮中的奋进与担当。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