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地方志丛书 富民县民族志 1993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书名】:《云南省地方志丛书 富民县民族志》
【作者】:富民县民族宗教事务局编:
【时间】:1993.03
【页数】:365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章 彝族
第一节 分布与族源
一、人口分布
二、自然环境
三、迁徙变化
四、行政归属
第二节 社会经济
一、自然资源
二、封建地主经济
三、社会经济变革
四、农牧业
五、水电交通
六、生活变化
第三节 生活习俗
一、居住
二、服饰
三、饮食
四、婚姻
五、丧葬
六、节庆
七、礼仪与禁忌
第四节 宗教信仰
一、自然崇拜
二、图腾崇拜
三、鬼魂崇拜
四、祖先崇拜
第五节 文教卫生
一、教育卫生
二、文化艺术
(一)民间传说
(二)刺绣艺术
(三)音乐舞蹈
第二章 苗族
第一节 分布与族源
一、人口分布
二、族源族称
三、迁徙变化
第二节 社会经济
一、社会经济形态
二、农业
三、林业
四、牧业
五、副业
六、生活变化
第三节 生活习俗
一、服饰
二、饮食
三、居住
四、姓氏与命名
五、家庭
六、婚姻
七、丧葬
八、节庆
九、礼仪与禁忌
第四节 宗教信仰
一、梦释与占卜
二、原始宗教
三、基督教
第五节 文教卫生
一、苗文的使用与推广
二、教育
三、传统医术
四、文学艺术
(一)文学
(二)音乐舞蹈
(三)工艺美术
五、体育
第三章 白族
第一节 分布与族源
一、人口分布
二、自然环境
三、族源族称
四、归属变化
第二节 社会经济
一、自然资源
二、封建地主经济
三、社会经济变革
四、农业
五、畜牧业
六、林业
七、水利
八、电力
九、商业
十、交通
十一、生活变化
第三节 生活习俗
一、居住
二、服饰
三、饮食
四、婚姻
五、丧葬
六、节庆
七、禁忌
第四节 宗教信仰
一、原始宗教
二、祭祀活动
三、佛教
第五节 文教卫生
一、教育
二、卫生
三、科学技术
四、民间艺术
五、民族体育
第四章 回族
第一节 分布与族源
一、人口分布
二、族源族称
三、迁徙变化
四、民族关系
第二节 社会经济
一、社会经济形态
二、经济状况
三、产业结构
四、对居住区的开发
五、生活变化
第三节 生活习俗
一、居住
二、饮食
三、婚姻
四、家庭姓氏
五、丧葬
六、节庆
七、禁忌
第四节 宗教信仰
伊斯兰教
第五节 文教卫生
一、教育
二、卫生
三、语言特点
第五章 汉族
第一节 分布与族源
一、人口分布
二、族源
第二节 社会经济
一、农业
二、建筑业
三、建材业
四、商业
五、运输业
六、手工业
七、养殖业
第三节 生活习俗
一、饮食
二、服饰
三、婚姻
四、丧葬
五、节庆
六、禁忌
第四节 宗教信仰
一、祭祀活动
二、寺、庙、庵、观
三、佛教
四、巫教
五、道教
六、儒教
七、基督教
第五节 文化、卫生
一、文学艺术
二、伦理道德
三、方言
四、卫生
第六章 少数民族人物
第一节 人物传
一、马履乾
二、马生凤
三、杨联阚
四、顾义
五、毕发春
六、马树德
七、王有道
八、韩杰
九、马凤翥
十、毕绍章
十一、王宏道
十二、李启
十三、杨士敏
十四、段怀古
十五、毕开国
十六、马开诚
十七、杨超
第二节 表、录
一、人大、政协及劳模、烈士名录
(一)县以上历届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名录
(二)获市(地区)以上奖励的劳模名录
(三)烈士名录
二、人才登记表
(一)副乡、科、局级,副营级以上干部统计表
(二)初级以上职称科技人员统计表
(三)中专以上学历人才统计表
第七章 民族工作
第一节 明、清和民国时期
第二节 一九四九年前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工作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民族政策
一、宣传贯彻民族政策
二、民主改革
三、民族区域自治
四、培养民族干部
五、发展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
六、贯彻宗教政策
七、民族事务机构的建立
附录:
一、1950年以前富民县志中有关民族资料摘抄
二、富民县文物志有关民族资料摘抄
三、中共富民县委富民县人民政府关于帮助贫困山区尽快改变面貌的决定
四、清嘉庆年间富民县正堂关于彝汉山场水利纠纷一案的断案
后记
· 云南省地方志丛书 富民县民族志 1993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云南省地方志丛书 富民县民族志 1993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shuij56
摘要:云南省地方志丛书《富民县民族志》(1993年版)是一部集中展示富民县民族风貌、历史传承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文献。这本志书不仅记录了富民县独特的民族构成,还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信仰等多个角度全面呈现了多民族交融共生的社会图景。作为云南省地方志丛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保存地方文化记忆、研究民族关系演变、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学术与现实价值。文章将从四个角度进行展开:首先,介绍志书的编纂背景与出版价值,揭示其在地方志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其次,分析富民县民族分布特点及民族关系演变,展现其多元与和谐的基本格局;第三,探讨民族文化传统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体现,彰显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第四,结合1993年版本的特点,评述其在学术研究与社会教育中的意义。最后,通过总结归纳,将对《富民县民族志》在民族文化传承与地方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加以提炼,从而为理解云南民族历史与现实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1、编纂背景与出版价值
《云南省地方志丛书 富民县民族志 1993年版》的出版,是在全国范围内地方志编修全面复兴的背景下完成的。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家重视地方志资料的系统整理和全面编纂,云南省各地也纷纷启动地方志工程。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中,富民县民族志的诞生不仅是地方文化建设的重要成果,也是民族学与地方史研究结合的鲜活例证。
这部民族志从富民县的历史发展脉络出发,结合实际调查与文献资料,形成了一部既有学术性又兼具普及性的志书。它突破了单一记述的局限,将民族分布、风俗习惯、社会组织等多个维度纳入整体框架,极大地提升了地方志书的研究价值和应用意义。
作为1993年版的成果,其在保存时代特征方面也有独特意义。它完整记录了20世纪末富民县民族生活的真实状态,为后人提供了一份重要的参考文献,使人们能够对比与观察民族社会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
2、民族分布与关系演变
富民县位于昆明市西北部,地理位置特殊,成为多民族交流的重要区域。志书对该县境内汉族、彝族、苗族等多民族的分布情况作了详细描述。汉族作为主体民族,长期与少数民族共同生活,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格局。
民族关系的演变,是志书的重要篇章。它揭示了从历史上多民族的迁徙、聚居,到现代社会相互依存、和谐发展的过程。通过经济交往、文化交流、社会组织的共同参与,富民县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融合格局。
在民族关系的历史进程中,志书不仅记录了矛盾与摩擦的存在,更强调了民族团结与互助的主流。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民族关系进一步优化,为县域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民族文化传统展现
文化传统是民族志最生动的部分。《富民县民族志》对当地民族节日、服饰、饮食、婚俗等方面做了详尽的记录。彝族火把节、苗族花山节等传统节日,不仅是宗教与信仰的表达,也是社区凝聚力的重要体现。
在服饰方面,志书描绘了各民族在色彩、样式、纹饰上的差异与美学特征。这些服饰不仅具有实用功能,更承载着文化符号和族群认同,是民族历史的重要见证。
婚姻与家庭制度的记载,则展现了民族社会生活的基本单元。从传统的婚俗礼仪,到现代社会中逐渐变化的婚姻观念,都反映了文化传承与现代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显示出富民县民族文化的活力与适应力。
4、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1993年版《富民县民族志》不仅是一本地方志书,更是民族学研究的重要素材。它为学者提供了研究云南少数民族社会结构、文化形态、经济模式的宝贵资料。通过这些资料,可以追溯民族发展的历史轨迹,理解民族文化的深层逻辑。
从现实意义看,这部志书对民族团结教育、文化传承保护和社会政策制定都有直接帮助。它为地方政府制定发展规划、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提供了事实依据,也为广大群众认识和尊重民族差异提供了学习平台。
同时,该书还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作为20世纪末的产物,它所保存的资料为21世纪的民族文化研究提供了参照系。无论是学界研究还是文化推广,均可从中汲取灵感与智慧。
总结:
《云南省地方志丛书 富民县民族志 1993年版》是一部兼具历史厚度与文化广度的著作。它通过对富民县民族分布、关系演变、文化传统的系统呈现,为人们认识地方民族社会提供了鲜活的范例。它不仅是对富民县民族风貌的忠实记录,也是云南省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缩影。
文章的讨论表明,这部志书既有学术研究价值,又有现实应用意义。它提醒我们在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要更加重视地方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通过阅读和研究这样的地方志著作,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民族关系的历史逻辑,把握社会发展的文化根基,从而在未来发展中保持多元共生的和谐格局。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