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汽车制造厂厂志 第1卷 1950-1986 上下册_1991版_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书名】:《第一汽车制造厂厂志 第1卷 1950-1986 上下册》
【作者】:第一汽车制造厂史志编纂室编
【出版社】: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时间】:1991 1992
【页数】:423
【ISBN】:7538407413;7538409289
第一篇 概述
一、工厂建设
二、成长和发展时期
三、产品换型和工厂全面技术改造时期
四、新的发展时期
第二篇 大事志
一九五○年至一九八六年
第三篇 基本建设
第一章 建厂工程
第一节 选择厂址
第二节 准备设计资料
第三节 工厂设计
第四节 决定三年建厂进度
第五节 来自全国的支援
第六节 组织施工
第七节 国家验收
第二章 扩建工程
第一节 越野车生产阵地扩建工程
第二节 “六万辆”扩散工程
第三节 红旗轿车生产阵地扩建工程
第三章 换型改造工程和二厂区建设
第一节 “六五”产品换型技术改造工程
第二节 二厂区的建设
第四章 生活和文化设施的建设
第一节 第一生活区建设
第二节 第二生活区建设
第五章 基本建设管理体制和职能
第四篇 产品开发
第一章 一九八○年以前的产品开发
第一节 载货汽车的开发
第二节 越野汽车的开发
第三节 轿车的开发
第二章 “六五”期间的产品开发
第一节 老产品的改进
第二节 新产品的开发
第五篇 技术进步
第一章 制造技术
第一节 铸造工艺
第二节 锻造工艺
第三节 热处理工艺
第四节 感应淬火工艺
第五节 机械加工工艺
第六节 粉末冶金工艺
第七节 冲压工艺
第八节 冷挤压工艺
第九节 焊接工艺
第十节 涂装工艺
第十一节 电镀工艺
第十二节 激光加工工艺
第二章 新材料的使用
第一节 金属材料
第二节 高分子材料
第三章 检测技术
第一节 生产检测
第二节 计量室测量
第六篇 生产厂(处)概况
第一章 热加工系统
第一节 铸造厂
第二节 铸模厂
第三节 精密铸造厂
第四节 锻造厂
第五节 热处理厂
第二章 机械加工系统
第一节 发动机厂
第二节 变速箱厂
第三节 底盘厂
第四节 车身厂
第五节 车轮厂
第六节 车箱厂
第七节 总装配厂
第八节 散热器厂
第九节 空调压缩机厂
第十节 化油器厂
第十一节 转向机厂
第十二节 内饰件厂
第十三节 标准件厂
第十四节 制泵厂
第十五节 轿车厂
第三章 辅助生产系统
第一节 工具厂
第二节 专用机床厂
第三节 设备修造厂
第四节 热电厂
第五节 综合利用厂
第六节 建筑维修厂
第七节 运输处(运输公司)
第八节 集体企业管理处(劳动服务公司)
第七篇 企业管理
第一章 企业管理概述
第二章 企业管理分述
第一节 生产准备
第二节 生产管理
第三节 设备前期管理
第四节 设备管理
第五节 能源管理
第六节 产品质量管理
第七节 工具管理
第八节 安全管理
第九节 工艺装备设计管理
第十节 工艺技术管理
第十一节 一般技术管理
第十二节 计量管理
第十三节 材料供应管理
第十四节 协作产品管理
第十五节 产品销售
第十六节 计划管理
第十七节 财务管理
第十八节 电子计算机管理
第十九节 劳动工资管理
第二十节 规划工作
第二十一节 基建材料管理
第三章 其它
第一节 环境保护
第二节 厂区管理
第三节 公安保卫
第八篇 党群工作
第一章 党委主要工作
第二章 党的组织工作
第一节 机构沿革
第二节 历次党员代表大会
第三节 党的组织建设
第四节 干部培养与管理
第五节 离退休职工工作
第三章 党的宣传工作
第一节 机构沿革
第二节 宣传教育工作
第三节 理论教育工作
第四节 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第五节 文明汽车城建设
第六节 广播电视建设
第七节 《汽车工人报》
第四章 统战工作
第一节 非党知识分子工作
第二节 侨务工作
第三节 台胞、台属工作
第四节 少数民族工作
第五节 民主党派工作
第五章 党的纪律检查工作
第一节 机构沿革
第二节 纪检工作
第三节 监察工作
第六章 党校
第一节 概况
第二节 主要任务
第七章 工会工作
第一节 概况
第二节 历届职工代表大会
第三节 历次会员代表大会
第四节 宣传教育工作
第五节 劳动竞赛
第六节 劳保福利
第七节 女工工作
第八节 技协活动
第八章 共青团工作
第一节 机构沿革
第二节 历次团员代表大会
第三节 主要工作
第九章 人民武装
第一节 机构沿革
第二节 民兵组织建设
第三节 军事训练
第四节 劳武结合工作
第五节 武器装备管理
第六节 防空工作
第九篇 联营工作
第一章 联营工作概况
第二章 联营类型和厂家
第三章 联营的管理
第一节 计划管理
第二节 财务管理
第三节 干部管理
第十篇 外事往来及援外
第一章 苏联的援助
第二章 其他外国专家工作
第三章 外宾参观来访及洽谈
第四章 培养外国实习生
第五章 出国实习考察
第六章 技术援外工作
第七章 对外经济贸易
第十一篇 文化教育
第一章 职工教育及专业学校教育
第一节 工作概况
第二节 职工培训
第三节 职工大学
第四节 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第五节 汽车工业学校
第六节 技工学校
第二章 子弟教育
第一节 工作概况
第二节 小学教育
第三节 中学教育
第四节 师范教育及职业技术教育
第三章 职工文化活动
第一节 职工业余文化活动概况
第二节 业余文艺创作及文艺演出
第三节 文化活动阵地
第四章 职工体育活动
第一节 概况
第二节 各项体育竞赛
第十二篇 福利卫生
第一章 生活服务
第一节 机构沿革
第二节 幼儿保教
第三节 职工食堂
第四节 理发室和浴池
第五节 采购供应
第二章 房产管理
第一节 机构沿革
第二节 职工宿舍建设及居住条件
第三节 房产管理
第四节 房屋维修及下水的治理
第三章 医疗卫生
第一节 医疗卫生概况
第二节 常见病、多发病防治
第三节 职业病防治
第四节 医疗救护
第五节 药物制剂生产
第六节 妇幼保健
第七节 职工保健
第四章 计划生育
第一节 机构沿革
第二节 主要措施与效果
附录
一、重要文件摘录
中共中央关于力争三年建设长春汽车厂的指示
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关于建立汽车厂的通知
中财委1951年1月26日财经密计(建)字第37号指示
中财委经密计(建)字第120号指示
中苏关于设计一汽的合同书(摘要)
第一汽车制造厂基本建设工程验收鉴定书
一机部第六局关于从速组织军用汽车设计工作的指示
一机部第六局关于迅速组织国产高级轿车的设计定型工作的指示
关于第一汽车制造厂“班产250辆”运动的资料(摘编)
一机部转发国家计委通知批准的关于长春汽车厂扩大生产能力的报告的通知
一机部关于下达长春汽车厂扩散工程1965年基本建设投资的通知
第一汽车制造厂年产六万辆汽车规划方案
第一汽车制造厂“红旗”轿车年产300辆扩建设计任务书
第一汽车制造厂产品换型技术改造建设工程竣工验收鉴定书
二、历届厂级领导干部及其任职情况
三、一汽当选历届(次)省以上重要会议代表、委员名单
四、一汽历年被评为国家、部委、省、市级先进集体和个人
五、历年工伤死亡事故
六、机构沿革表
· 第一汽车制造厂厂志 第1卷 1950-1986 上下册_1991版_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第一汽车制造厂厂志 第1卷 1950-1986 上下册_1991版_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shuij56
摘要:《第一汽车制造厂厂志 第1卷 1950-1986 上下册_1991版_》是一部全面系统记录新中国汽车工业奠基与发展的权威志书,它以翔实的史料、生动的叙述和庄重的笔调,展现了第一汽车制造厂从无到有、从艰难起步到成为国家汽车工业支柱的历史进程。全书不仅是对中国汽车工业起点的宏大叙述,更是对社会变革、技术创新与工人精神的生动写照。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展开探讨:一是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创建背景与历史使命,二是建设历程与生产发展轨迹,三是技术创新与管理制度的演进,四是社会影响与文化精神的传承。通过对这部厂志的深度解读,本文旨在揭示其作为时代文献的重要价值与精神意义,让读者在历史的纵深中感受到中国制造的力量与民族工业的自信。
1、创建背景与历史使命
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建设起点,源自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工业化的总体布局。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百废待兴,汽车工业更是几乎从零开始。中央政府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指导下,决定在长春建设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汽车制造厂。这不仅是一项经济建设任务,更是一项政治使命,象征着国家自主制造能力的崛起。
厂志详细记载了从选址、规划到建设的全过程。苏联专家的援助、国内各地调配的技术人员与工人共同参与,使这一项目成为中苏合作的标志性工程。厂志中反复强调“自力更生”的精神——在条件极度艰苦、设备短缺的情况下,工人们夜以继日地奋战,奠定了第一汽车制造厂的根基。
“一汽”的创建不仅仅是企业的诞生,更是国家工业体系的起点。厂志把这一阶段的历史定性为“从无到有、从梦想到现实”的历史跨越。它承载着新中国工业化的信心,也预示着民族汽车工业的未来方向。
2、建设历程与生产发展
厂志中最具感染力的篇章,是关于建设历程和生产发展的细致记录。从1953年奠基到1956年第一辆“解放牌”卡车下线,短短三年间,工人们用汗水和信念创造了奇迹。这一历史节点不仅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诞生,也成为共和国工业史上的光辉时刻。
进入1960年代后,第一汽车制造厂在国家经济形势的起伏中不断调整方向。厂志记载了在“三线建设”、文化大革命等时期,企业如何在困难中维持生产、保护技术力量。尽管环境艰难,但工人群体的团结与忠诚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1978年改革开放后,第一汽车制造厂迎来了第二次飞跃。厂志详述了企业在市场机制逐步引入后的转型探索,从生产单一车型向多品种发展,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这一阶段,不仅是技术上的变革,更是思想与制度的革新,为后续的现代化转型奠定了基础。
3、技术创新与管理制度
作为国家重点企业,第一汽车制造厂自始至终重视技术进步。厂志系统记录了引进与消化苏联技术、自主研发新车型、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等一系列举措。从最初的“解放牌”卡车到后来的“红旗”轿车,技术创新贯穿企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
在制度建设方面,厂志展现了企业管理由“计划命令式”向“科学管理”的转变。1970年代后期,企业开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雏形,引入绩效考核、成本管理与质量控制机制。厂志中提到,正是这种逐步形成的制度创新,使得一汽在后来的市场竞争中具备持续发展的能力。
此外,厂志还特别强调技术教育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第一汽车制造厂成立了自己的技工学校、研究所和培训体系,形成了“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研究一代”的良性循环。这种重视人力资源的策略,使得企业在几十年的发展中保持了技术领先与创新活力。
4、社会影响与文化精神
厂志不仅是一部工业史书,更是一部社会变迁史。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兴起带动了长春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的经济与城市化进程。厂区建设促成了大量基础设施的完善,形成了以工厂为核心的“汽车城”格局,改变了地方的社会结构和人口分布。
在文化层面,厂志所展现的“解放精神”与“红旗情怀”,成为一代工人的精神象征。那种“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信念,已经超越企业本身,成为新中国工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为深远的影响在于,第一汽车制造厂塑造了中国制造的信心。厂志通过大量实例,展示了工人们在关键时刻攻坚克难、技术人员创新突破的事迹。这些故事汇聚成一种民族自强的精神力量,激励后人继续推动中国汽车工业向世界舞台迈进。
总结:
综观《第一汽车制造厂厂志 第1卷 1950-1986 上下册_1991版_》,它不仅是一部企业志,更是一部国家工业化历程的缩影。通过对建设过程、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文化精神的系统记录,厂志再现了中国汽车工业从起步到成长的全过程。这种真实与厚重,使其成为研究中国工业史、经济史的重要史料。
厂志所传递的核心精神,是一种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民族力量。它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现代化之路,离不开一代代工人的奉献与创造。如今,当我们回望那段岁月,依然能够从中汲取前行的动力,感受到中国制造的自豪与坚韧。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