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县水利志 1992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书名】:《蓝田县水利志》
【作者】:蓝田县水利志编写组编
【出版社】:蓝田县水利志编写组
【时间】:1992
【页数】:274
概述
第一章 自然概况
第一节 地形地质
一、地形地貌
二、地质构造
第二节 气象水文
一、气候
二、降雨
三、径流
第三节 土壤植被
一、土壤
二、植被
第四节 河流
一、灞河
二、灞河支流
(一)清峪
(二)倒沟峪
(三)流峪
(四)蓝桥河
(五)辋川河
(六)浐河
1、汤峪河
2、岱峪河
3、荆峪沟
4、库峪河
第五节 水资源
一、地表水
二、地下水
(一)水文地质条件
(二)开采
三、水质
四、水泉
五、水资源利用
第二章 水旱灾害
第一节 旱灾
第二节 水灾
第三节 防汛抗旱
一、机构
二、通讯
三、物资
第四节 抗洪救灾
一、1987年抗洪救灾纪实
二、1988年“8·14”特大暴雨洪水抗洪救灾纪实
第三章 水利工程
第一节 引水工程
一、历史与现状
二、重点渠道
(一)辋灞渠
(二)跃进渠
(三)蓝桥渠
(四)普惠渠
第二节 提水工程
一、提水工具
二、水井
三、抽水站
四、喷灌
第三节 蓄水工程
一、水库
(一)汤峪水库
(二)鹿原水库
(三)白马河水库
(四)于家沟水库
(五)东风水库
(六)侯家河水库
(七)三岔河水库
(八)任家沟水库
(九)岱峪水库
二、塘池
第四节 防洪排涝
一、堤防工程
(一)灞河
(二)辋川河
(三)岱峪河
(四)汤峪河
(五)清峪河
二、排涝治渍
第五节 农村小水电
第六节 人畜用水
一、饮水
二、工程
三、改水防病
第四章 水土保持
第一节 水土流失
一、水土流失分区概况
二、水土流失的原因
三、水土流失的危害
第二节 水土治理
一、规划
二、流域治理
三、机构
第五章 水产
第一节 资源
一、水面资源
二、鱼类资源
第二节 渔业
一、捕捞
二、养殖
三、管理
第六章 水利管理
第一节 灌溉管理
一、组织
二、用水
三、经营
第二节 工程管理
一、水库
二、渠道
三、机电井、抽水站
第三节 施工管理
一、县办工程
二、乡镇办工程
三、村组办小型工程
第四节 物资管理
第七章 水政
第一节 建制沿革
一、机构设置
二、局属事业单位
(一)蓝田县水利水保工作站
(二)蓝田县水土保持工作站
(三)蓝田县水产工作站
(四)蓝田县河道管理处
(五)蓝田县水电物资站
(六)蓝田县汤峪水库灌溉管理处
(七)蓝田县辋灞渠灌溉管理站
(八)蓝田县鹿原水库电灌管理处
(九)蓝田县岱峪水库灌溉管理处
三、乡(镇)水利队伍
四、水利技术队伍
第二节 水利纠纷
一、民国以前水利纠纷
(一)张家斜惠家斜
(二)新街镇黑李村
(三)兀家崖宋家庙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水利纠纷
(一)华胥毛西灞河河堤
(二)长安蓝田库峪河
(三)洪家寨赵家碥河堤
第三节 法规政策
第四节 治水人物
蓝田县水利大事记
附录
一、法规制度
二、碑记
三、传说
四、回忆
五、评议本志人员
《蓝田县水利志》评议座谈会人员名单
西安市初评《蓝田县水利志》会议出席人员名单
主要参考文献
· 蓝田县水利志 1992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蓝田县水利志 1992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shuij56
摘要:《蓝田县水利志(1992年版)》是一部系统记录蓝田县水利建设发展历程的重要文献,它不仅展现了蓝田县丰富的自然水系与人文治水历史,也全面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地方政府在水利事业上的规划、成就与挑战。该志书以翔实的资料、严谨的编纂方法和宏观的视野,描绘出蓝田县从传统农田灌溉向现代水利体系转型的全过程。本文将从“自然水系与地理特征”、“历史治水与工程建设”、“管理体制与技术革新”、“社会影响与未来展望”四个方面,对该志书的内容与价值进行详细阐述。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深入剖析,我们不仅能了解蓝田县水利事业的发展脉络,更能从中感受到地方志作为社会记忆与治水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1、自然水系与地理特征
蓝田县位于陕西省中部偏东,地处秦岭北麓与渭河平原交汇地带,地形南高北低,山川交错,水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蓝田县水利志(1992年版)》开篇即以详实的数据描述了县域内主要河流、湖泊、泉源及地下水系的分布情况,其中灞河、浐河、蓝河等构成了全县主要水系框架,对农业灌溉和城乡供水起着决定性作用。
志书对地理地貌的描写不仅体现出自然条件对水利工程布局的影响,也揭示出山区与平原之间水资源利用的不均衡问题。特别是南部山区,水源丰富但分布分散,而北部平原虽土地肥沃却易受旱情威胁。这种天然的水资源差异成为县域水利规划的关键出发点。
此外,书中还详细记录了水文观测与气象资料,为后续的防洪、抗旱和生态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这些基础性数据的积累,体现了蓝田县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对水文科学化管理的重视,也为后来蓝田县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历史治水与工程建设
《蓝田县水利志(1992年版)》在编纂中高度重视历史治水工程的整理,特别是从古代灌溉遗址到近现代大型水利设施的建设过程,系统地展示了蓝田人民与水共生、与水斗争的历史。志书记载了从秦汉以来的沟渠引水、堤坝修筑,到清代水政官员的治理措施,充分反映出地方治水传统的延续与演进。
进入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后,蓝田县响应国家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的号召,修建了多座中小型水库与引水渠,如白鹿塬水库、蓝河引水工程等,这些工程有效缓解了农业灌溉不足的问题。志书通过工程数据、建设时间、投资规模等多维度的记录,使人清晰看到蓝田县水利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的历程。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志书中对群众性水利建设运动的记载,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在水利事业中的主体地位。无论是“以工代赈”时期的劳动热潮,还是后期的自筹自建工程,都展示了蓝田人民在艰苦条件下的团结与智慧。这种精神,构成了蓝田水利史中最宝贵的文化财富。
3、管理体制与技术革新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蓝田县的水利管理体制也经历了深刻变革。《蓝田县水利志(1992年版)》对管理机构的沿革、政策调整、职责划分等进行了全面梳理,记录了从集体管理向专业化、法制化管理转型的过程。这一部分的内容,展现了县级政府在水资源调配、工程维护和灾害应对中的管理智慧。
志书特别提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蓝田县积极引进先进测水仪器、灌溉控制系统和节水灌溉技术,使传统水利逐步向现代化方向迈进。滴灌、喷灌、管道输水等技术的推广,不仅提高了农业用水效率,也为旱区经济作物的发展提供了支撑。
此外,志书还详述了水利科研与教育的成果,蓝田县在省水利科研体系中的地位逐步上升,培养了一批具备技术能力的水利工程师与管理人才。通过科学管理与技术创新的结合,蓝田县水利事业进入了一个稳定高效的新阶段,为后来的城市供水和生态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4、社会影响与未来展望
《蓝田县水利志(1992年版)》不仅是一部技术性资料集,更是一部社会发展志书。书中通过详实的案例分析,展示了水利建设对农业、工业、生态、民生等领域的深远影响。尤其在农业方面,灌溉系统的完善直接促进了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带动了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的兴起。
在社会层面,水利设施的改善提升了居民生活质量。供水体系的健全使城乡居民的饮水安全得到保障,同时减少了因旱涝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志书通过统计数据与实地调查,客观地反映了水利事业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
展望未来,《蓝田县水利志(1992年版)》以总结历史的视角提出了蓝田水利的长远规划构想:强化生态保护、建设绿色水利、推进信息化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系列设想,既体现了时代的前瞻性,也为后来者在治理理念上提供了参考,成为蓝田治水事业的思想灯塔。
总结:
《蓝田县水利志(1992年版)》作为一部兼具史料价值与现实意义的地方志书,它全面记载了蓝田县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治水成就与经验,构建起一幅科学、系统的水利发展图景。从自然地理到社会管理,从历史工程到现代科技,志书的内容既体现了地域特征,又反映出国家水利事业的时代脉动。
通过对该志书的研究,我们不仅能够深入理解蓝田人民“治水兴县”的奋斗历程,更能感受到水利事业对于社会进步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作用。它让历史有迹可循,让未来有路可望,成为地方文化记忆与发展智慧的交汇点。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