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僮族自治区南丹县 大瑶寨瑶族社会概况_1958版_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书名】:《广西僮族自治区南丹县 大瑶寨瑶族社会概况》
【作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办公室编
【出版社】:
【时间】:1958
【页数】:61
【ISBN】:
第一部分 概况
第二部分 经济
壹、农业
一、生产力
二、生产关系
贰、畜牧业
叁、狩猎
肆、手工业
伍、商业
第三部分 民族
壹、民族来源及其传说
一、民族称谓及历史传说
二、民族来源
贰、民族融合及其相互影响
一、四亭瑶的产生及相互关系
第四部分 政治
壹、四亭瑶
二、庙老
三、头人的权力
贰、土官对瑶族的统治
叁、国民党反动派对瑶族的压迫剥削
肆、政治事件
第五部分 社会组织
壹、油锅
贰、财产
一、财产的占有
二、分家与财产继承权
三、庙老
二、祭庙
一、庙宇
第六部分 宗教、文教、卫生
壹、宗教
四、神判
五、拜寄
六、祭祖
七、扫寨
八、其他
贰、教育
叁、文化
一、舞蹈
二、故事歌谣
(一)故事
(二)歌谣
肆、卫生
壹、婚姻
第七部分 生活习俗
贰、丧葬
叁、物质生活
一、衣着
二、居住
三、饮食
第八部分 解放后的变化
壹、剿匪与建政
贰、成立区域自治
叁、土地改革
肆、互助合作
伍、水利建设
陆、财经企业
柒、教育事业
捌、农业大跃进的各项改革
· 广西僮族自治区南丹县 大瑶寨瑶族社会概况_1958版_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广西僮族自治区南丹县 大瑶寨瑶族社会概况_1958版_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shuij56
摘要:广西僮族自治区南丹县大瑶寨作为瑶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1958年社会概况文献是研究瑶族传统社会结构、经济形态、宗教信仰与文化传承的重要史料。这一时期的大瑶寨正处于社会变革与民族区域自治初期的交汇点,既保留了深厚的瑶族传统,又逐步接受国家制度与现代文明的影响。本文将从社会结构与族群关系、经济生产与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与精神世界、文化习俗与教育传承四个方面,对《广西僮族自治区南丹县 大瑶寨瑶族社会概况_1958版_》所反映的社会特征进行系统阐述。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在封闭山地中孕育而又逐渐走向开放的民族社会样貌,感受到大瑶寨瑶族人民在历史变迁中展现出的坚韧、智慧与文化生命力。
1、社会结构与族群关系
1958年的大瑶寨位于广西西北部的群山之中,地势险峻,交通闭塞,这种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瑶族相对独立的社会结构。大瑶寨的社会组织以家族和血缘为纽带,宗族制度在当地社会生活中占据核心地位。各家族有明确的族长负责内部事务,调解纠纷、主持祭祀,并在社会治理中起到基层管理的作用。
在族群关系方面,大瑶寨内部以“房支”为基本单位,每个房支延续数代,形成错综复杂的亲缘网络。各支系之间既存在合作,也存在竞争,这种内部张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村寨的自我调节与凝聚。与此同时,大瑶寨与周边壮族、苗族、汉族村落保持一定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但仍以瑶族内部的自给体系为主。
社会地位方面,族长和长老在1958年前仍保持较高威望,他们不仅是家族权威象征,也是社会规范的执行者。随着自治区成立和人民公社制度的推进,这一传统结构逐渐被行政组织所取代,但族群关系的纽带依然在日常生活中起到维系作用。
2、经济生产与生活方式
1958年,大瑶寨的经济形态仍以传统农业为主,山地梯田种植水稻、玉米、红薯等作物,辅以狩猎、采集与畜牧业。由于地形崎岖,土地有限,当地瑶民以刀耕火种的方式维持生计。虽然这种耕作方式效率较低,但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体现出瑶族人与山地生态之间的适应智慧。
手工业方面,大瑶寨瑶族妇女擅长纺织、染布与刺绣,传统瑶锦和瑶衣不仅具有生活功能,更承载着审美与族群认同。男子则多从事木工、银饰制作与狩猎活动,这些技能的传承通常在家庭内部完成,形成了稳定的手工艺传统。
1958年以后,随着政府的生产合作化运动推进,大瑶寨逐步建立合作社,实行土地集体耕作。这一转变在初期遭遇诸多挑战,但也促进了村寨间的互助合作,推动了生产工具改良与基础设施建设,使传统的山地经济向集体化过渡。
3、宗教信仰与精神世界
瑶族的宗教信仰体系是大瑶寨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柱。1958年前,当地普遍信奉多神与祖灵崇拜,认为山川、森林、土地皆有灵。祭祀活动频繁而庄重,涉及农业丰收、婚丧仪礼、疾病祈祷等多个方面。祭司或“师公”是村寨精神世界的核心人物,他们掌管祭文、主持仪式,并承担医巫职能。
瑶族神话中“盘王”被尊为瑶族始祖,1958年时,大瑶寨仍保留盘王节这一重要祭典。节日当天,全寨男女盛装集会,歌舞祈福,表达对祖先的敬意与族群团结的愿望。这样的仪式不仅是宗教行为,更是社会凝聚力的象征。
值得注意的是,在自治区成立后,政府开始倡导科学与卫生理念,传统宗教活动虽受到一定规范,但并未完全消失,而是以更具文化性、节庆性的形式得以延续。这种转变体现了瑶族社会在精神层面的适应性与包容性。
4、文化习俗与教育传承
大瑶寨的文化传统在1958年仍保持鲜明的民族特征。瑶族语言是口头文化的重要载体,民歌、传说、婚礼歌等是传递历史与情感的主要方式。歌圩与山歌对唱,不仅是娱乐,更是年轻人交流、择偶和表达情感的文化场景。
服饰文化方面,瑶族妇女的绣花衣裙、头饰和银饰展现了丰富的象征意义。1958年的调查显示,每一针一线都隐含着家族的图腾符号与祈福寓意。这种服饰文化既是美的体现,也是身份认同的象征,体现出民族工艺与信仰的融合。
教育方面,1950年代后期,大瑶寨开始建立简易学校,推广双语教育。传统的“口传心授”与现代教育并存,年长者讲述瑶族历史、神话与伦理规范,年轻一代则学习汉语与现代知识。1958版社会概况中指出,这种教育过渡为瑶族社会现代化打下了基础,也标志着文化传承从家族走向公共领域的变革。
总结:
综观《广西僮族自治区南丹县 大瑶寨瑶族社会概况_1958版_》,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社会在时代转折中的真实面貌。大瑶寨的社会结构依旧根植于血缘与宗族,但在政治与制度变革的影响下逐步走向行政化与集体化。经济生产从刀耕火种迈向合作化,宗教信仰在理性化的过程中转化为民族文化的象征,而教育与文化的融合,则让瑶族社会逐渐形成开放而包容的新格局。
这一文献不仅记录了瑶族社会的原貌,也为后人理解民族自治与文化传承的互动提供了珍贵视角。它告诉我们,民族文化的延续并非拒绝变革,而是在变革中寻找平衡与自我更新。南丹大瑶寨的故事,是中国多民族共生发展历程的一个生动缩影。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