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江金融志 1990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芷江金融志
内容简介: 一、1986年9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芷江县改划为少数民族地 区,定名为芷江侗族自治县。志书在此之前,仍称芷江。、芷江侗族自治县金融志的编写,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实事求是,按照历史先后次序,根据横不缺项,纵不断 线,以文为主,图文结合,据事直书。三、全志分章、节、目三大层次,共分八章,二十五节,计十万字左右。在编排设置上,以概述作全志之纲,大事记作全志之经,分类记事为全志之纬,图、表为正文之辅。
编纂人员:晏石楚
编纂单位: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金融志编写组编
内容时限:1825-1989
出版时间:1990年
目录
封面
书名
编委会
图片
凡例
目录
前言
序言
序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章 机构
第二章 货币
第三章 债券
第四章 存款
第五章 信贷
第六章 保险事业
第七章 会计、出纳
第八章 先进人物、技术职称
附录:
编后
版权
封底
· 芷江金融志 1990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芷江金融志 1990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shuij56
摘要:《芷江金融志 1990年版》是一部系统梳理芷江地区金融发展历程的重要文献,它以详实的史料、清晰的结构和浓郁的地域特色,展现了一个县域金融体系从萌芽到成熟的全过程。该志不仅记录了金融机构的创立、改革与演变,也深刻揭示了地方经济与金融互动的内在逻辑。本文将从编纂背景与历史价值、金融体系的形成与演变、地方经济与金融互动关系、金融文化与社会影响四个方面,系统阐述此志的内容与意义,力图还原芷江金融发展的真实图景与时代风貌。《芷江金融志 1990年版》不仅是一部地方金融的“史”,更是一部反映社会经济变迁、制度创新与民生改善的“镜”。通过对其文本结构、史料价值及现实启示的分析,本文希望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地方金融志书的史学意义与当代价值。
1、编纂背景与历史价值探析
《芷江金融志 1990年版》的编纂工作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正值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的时期。芷江作为湘西重要的经济节点,金融事业在此时迎来转型契机。志书的编纂团队由地方政府牵头,汇聚金融系统老干部、经济学者及地方史专家共同完成,旨在总结经验、保存史料,为后人提供参考。其编纂背景体现了改革开放初期地方金融史志编纂的时代特色与使命担当。
从史学角度看,该志的价值首先在于它的“原始记录性”。书中大量引用了银行档案、会议纪要、财政文件及民间口述资料,呈现了从民国银行业萌芽到建国后公私合营,再到改革开放后市场化发展的全过程。这种以事实为经、以时间为纬的编年结构,为研究地方金融史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
此外,该志在地方志体系中的地位不容忽视。它不仅属于芷江地方志的分志之一,也在全省金融志编纂工作中起到了示范作用。其文字规范、资料翔实、结构合理,被誉为“湘西金融志编纂的范本”。这种典范性,使其具有超越地方的学术与参考价值。
2、金融体系的形成与演变
芷江的金融体系起步于清末民初,当地商号、银号逐渐兴起,形成了初步的货币流通与信贷雏形。《芷江金融志 1990年版》详细记录了这一时期的银号分布、资金流向以及与外地商贸的联系,揭示出早期金融对地方经济繁荣的重要推动作用。这一阶段的金融活动虽具自发性,却奠定了芷江近代金融的基础。
建国后,随着国家金融体制的确立,芷江金融机构逐步走向统一与规范。志书系统记录了农业银行、信用社、中国人民银行等机构的设立与职能调整,展示了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下地方金融管理的特点。特别是五六十年代的“金融下乡”政策,使金融服务深入农村,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芷江金融体系迎来了新的转折。志书中有专章分析了地方金融机构的改革与市场化探索,如县信用社的股份制试点、农村储蓄体系的完善、地方财政金融协调机制的建立。这一时期的金融演变,不仅体现了国家政策的贯彻,更展示了芷江在改革浪潮中勇于创新的精神。
3、地方经济与金融互动关系
《芷江金融志 1990年版》反复强调金融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志书通过大量统计数据与案例,揭示了金融对农业、工业、商贸、交通等领域的促进作用。尤其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金融信贷成为推动地方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带动了茶叶、竹木加工等特色产业的发展。
志书指出,地方经济的稳定增长又反哺了金融体系的壮大。随着民营经济兴起与市场交易活跃,存贷款规模迅速扩大,银行体系服务范围不断延伸。金融与经济形成了良性互动:经济为金融提供土壤,金融为经济注入活力。这种双向循环机制,是芷江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原因。
在区域发展层面,志书还探讨了芷江金融与周边市县的协同效应。金融网络的建设促进了区域贸易流通,推动了城乡一体化。特别是在交通改善后,芷江逐渐成为湘西地区资金流动的节点城市,其金融辐射能力显著增强。
4、金融文化与社会影响研究
金融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芷江金融志 1990年版》在文化层面上有着独到的观察。志书记录了地方百姓对储蓄观念的逐步接受过程,以及信用意识、契约意识在社会中的传播。这一转变体现了金融文化在塑造社会行为方式中的深远影响。
此外,金融从业者群体在芷江社会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志书通过人物志与机构志的编排,呈现出一批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金融人物,他们以严谨、诚信、奉公为核心价值观,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职业精神。这种金融文化,成为芷江社会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值得注意的是,金融活动还对地方教育、慈善与公共事业产生了外溢效应。许多金融机构设立奖学金、资助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地方公益事业的重要支撑力量。这种金融反哺社会的现象,使《芷江金融志》具有了超越经济层面的社会学意义。
总结:
综观《芷江金融志 1990年版》,它以史志的形式全景式展现了芷江金融发展的百年历程。无论是金融体系的建设、经济结构的转型,还是社会文化的演进,都被系统而详尽地记录下来。该志不仅是金融发展史的载体,更是地方经济与社会文明互动的见证。通过这部志书,我们得以理解一个地方如何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下,通过自身探索实现金融自立与经济振兴。
从现代视角回望,这部志书为研究县域金融史提供了宝贵的范例,也为当前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历史镜鉴。它告诉我们,金融的力量不仅在于资本的流动,更在于信任、制度与文化的积淀。《芷江金融志 1990年版》以其独特的史料价值与社会意义,成为芷江乃至湖南地方金融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