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市板杉区志_1989版_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醴陵市板杉区志
编纂人员:江顺德
编纂单位:醴陵市板杉区志编纂领导小组
内容时限:0000-1986
出版时间:1989年
内容简介:本志记述了板杉区在建国前后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和医疗卫生事业的演变。 凡例 一、本志以服务于社会主义的“两个文明建设”为宗旨,详今略古,实事求是地记述板 杉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后(以下简称建国前或建国后)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 学技术和医疗卫生事业的演变,行政区划的沿革以及风土人情,遗闻轶事等,以求裨益后 代,继往开来。 二、编纂下限为1986年。往上则记事溯源,无统一上限。 三、记时以公元记年为主,涉及王朝纪年的以汉字记载;并于王朝纪年后注明公元年号。 四、本志除摘抄者外,均以语体文为主,分“章、节、目刀等层次,以“传、记、志、 图、表、录”形式记述。全志除卷首共18章70节。 五、志内所记各历史时期的事实及人物职务,一遵各时期的称谓,不冠褒贬之词于其前。 六、志内所列今之地名,均以《醴陵县地名录>为准,个别地方的沧桑变化亦略作记述。
· 醴陵市板杉区志_1989版_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醴陵市板杉区志_1989版_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shuij56
摘要:本文围绕《醴陵市板杉区志_1989版_》这一地方志的内容进行全面阐述。首先对该地方志的基本情况、出版背景和历史价值进行了概述;接着从地理环境、社会历史、经济发展以及文化特色四个方面展开详细分析。在每个方面中,结合志书中的具体内容,探索其对地方发展的记录与影响。通过这些分析,本文试图揭示《醴陵市板杉区志_1989版_》作为地方志的独特价值及其对当地历史文化的保存与传承作用。最后,文章对地方志的意义进行总结,强调地方志对于地域文化和历史的重视与传承。最终,文章提出地方志的现代意义,并以广告语做结。
1、《醴陵市板杉区志_1989版_》的背景与基本概述
《醴陵市板杉区志_1989版_》是醴陵市板杉区地方志的一个重要版本,出版于1989年。这部志书记录了从该地区古代到20世纪80年代的历史沿革、地理风貌、社会结构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具有重要的历史与文化价值。作为地方志,其最大的特色就是以地方为中心,详尽地描绘了板杉区的变迁与发展。
地方志书是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通常由地方政府或学术机构主办,经过多年调研与编纂而成。《醴陵市板杉区志_1989版_》作为地方志的一部分,不仅记录了板杉区自古至今的变化,还反映了地方文化、习俗、经济等方面的变迁。编纂这部志书的工作始于1980年代初,经历了多次校对与修订,力求确保内容的准确性与全面性。
此外,《醴陵市板杉区志_1989版_》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编纂水平和对地方历史文化的珍视。通过这部志书,我们不仅能够看到历史的长河,也能了解到板杉区独特的地理与社会背景,以及其历史进程中遇到的重大事件与人物。这部志书的出版,不仅为研究地方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也为后来的地方志编纂工作树立了范本。
2、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
《醴陵市板杉区志_1989版_》中对板杉区的地理环境做了详细的记录与描述。板杉区位于湖南省醴陵市的西北部,地处丘陵和山地交接处,周围山川环抱,山势起伏,水资源丰富。区内河流纵横,气候温和湿润,适宜农业发展。志书中详细描绘了这些自然景观,说明了区内的水源、气候条件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
在自然资源方面,《醴陵市板杉区志_1989版_》特别提到了该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与森林资源。板杉区周围的山地出产大量的矿石,尤以煤矿、铁矿和建筑石材为主,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之一。同时,区内广袤的森林资源也为板杉区提供了木材、药材等天然资源,这些资源在历史上为板杉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地理环境的优势也为板杉区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志书中对该地区的农业生产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区内气候湿润、土地肥沃,特别适合水稻、茶叶以及各类水果的生长。此外,志书还介绍了区内特有的农耕方式与农业生产工具,以及当地居民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与利用。通过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该地区的地理优势对其经济和文化的深远影响。
3、历史沿革与社会变迁
《醴陵市板杉区志_1989版_》在历史沿革部分,系统地记录了从古代到1980年代的历史发展脉络。该地区历史悠久,早在周朝时期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志书中详细列举了自古代至近现代各个历史阶段的重大事件、人物与社会变革。例如,在唐代,板杉区曾是一个重要的商贸中心,区内的商道与交通网络繁忙,成为了与周边地区交流的重要节点。
进入近代后,板杉区经历了较为剧烈的社会变迁。特别是在清朝末期和民国时期,由于战争、灾荒以及政权更迭,板杉区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许多地方习俗与传统在这些变迁中逐渐消失,同时一些新的社会风貌也在其中诞生。例如,志书中提到的地方宗教信仰、民间习俗的变迁,以及从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过渡过程中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与矛盾。
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板杉区的历史又迎来了新的篇章。随着社会改革与建设的推进,板杉区的经济结构逐步发生变化,从传统的农业经济逐渐转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经济形态。这一过程中,地方志书详细记录了当地政府的政策调整、经济改革的措施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内容的记录,不仅为后人了解地方历史变迁提供了参考,也为当今的社会发展提供了历史镜鉴。
4、文化特色与民俗风情
《醴陵市板杉区志_1989版_》在文化特色部分,详细介绍了板杉区丰富的文化传统和民俗风情。板杉区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志书中提到,板杉区自古就是湘赣文化交汇的地方,这里的民间艺术、戏曲、节庆活动等都有着浓厚的地方色彩。尤其是区内的板杉戏,至今仍然是当地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戏剧形式。
板杉区的节庆活动同样富有特色。志书中详细描述了当地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不仅具有传统的民间庆祝形式,还融入了当地特有的风俗习惯。例如,在春节期间,板杉区的居民会举行盛大的舞龙舞狮活动,并举行家族聚会和祭祖仪式,以此传承孝道和敬祖的文化传统。
此外,志书还对当地的饮食文化、民间工艺进行了全面的介绍。板杉区的饮食文化以米饭、茶叶以及地方特色小吃为主,其中以“板杉茶”最为著名,茶叶的制作技艺被传承至今。当地民间工艺方面,特别是传统的竹编、木雕等手工艺品,至今在一些乡村地区仍然是当地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总结:
通过对《醴陵市板杉区志_1989版_》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地方志作为一种特殊的历史文献,不仅对地方历史进行了细致的记录,还通过对自然环境、社会变迁、经济发展以及文化特色的全面反映,展现了地方社会的多样性与丰富性。这部志书是地方文化与历史的宝贵遗产,对后人研究地方历史、文化及其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地方志不仅仅是过去历史的回顾,它还承载着文化传承与地方身份的认同。通过《醴陵市板杉区志_1989版_》,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当今板杉区的文化根基以及其独特的发展路径,也为未来的地方志编纂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参考。地方志的编纂工作,不仅是对历史的铭记,更是对文化的敬畏与传承。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