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铭》是北宋思想家张载于熙宁年间退居关中时撰写的哲学铭文,原名《订顽》,收录于《正蒙·乾称篇》,后经程颐更名为《西铭》。该文以重构儒学价值观回应佛道思想挑战,成为宋明理学重要文献。
猜你喜欢下面这些:
- 贾子新书 10卷 贾谊(汉)刊本 ,宽延2年
- 孔经见圣编 120卷 孟经见圣编60卷 合180卷 首4卷 谭贞 明 清顺治2年
- 春秋释例 15卷 杜预(晋)荘述祖(清)孙星衍(清)清嘉庆2年
- 孔丛子 3卷 孔鲋(汉)刊本(后印) ,江户
- 孔子家语图 11卷 吴嘉谟 明刊本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本文围绕“西铭 张载(宋)宋朱熹解 刊本 ,江户”这一主题,从四个维度展开深入论述:其一,考察这一版刻本的时代、版本与流传背景;其二,探讨《西铭》作为张载代表作的哲学思想与文本价值;其三,梳理朱熹对《西铭》的解读、争论与注释特色;其四,分析江户时期该版本在日本的接受、传入与影响。各方面力求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既兼顾古籍版本学考察,又兼及思想史、学术传播与文化交流的视角。最后,本文将总结这一版刻本在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承中的意义,对其价值进行归纳,并指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整篇文章旨在使读者既掌握“西铭 张载(宋)宋朱熹解 刊本 ,江户”的具体面貌,也能够领略其在中日学术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版本时代与流传考
首先,须明确“西铭 张载(宋)宋朱熹解 刊本 ,江户”这一版本的时代定位。此版为江户时代在日本所刻印的汉籍版本,即将中国宋代理学名著《西铭》与朱熹注解结合,以活字或木刻形式流布于日本文人圈。江户(1603-1868)期间,日本学界对中国宋明理学著作极度重视,频繁翻刻、流通朱子经典与宋代理论书籍。朱子著作在日本的印刻与传播已有系统研究,《朱子文集在江户初期的刊行》一文即提到,日本在江户时期积极翻刻朱熹著作,并使之“下沉”至一般知识阶层。citeturn0search13
其次,这种“宋朱熹解”的版本,意味着它不仅印刻张载的原文,而且附载朱熹对《西铭》的解说或注释。这在明清以来的理学书籍版本中并不少见,是为了便于读者理解与诠释而加配注释。日本的汉籍传统尤其喜欢将正文与注解结合,以便于学者阅读与传习。
第三,从流传路径来看,这种江户版很可能是经由朝鲜或直接由中国通过贸易、遣唐使/遣明船等渠道进入日本。日本在江户时代对中国书籍的进口和翻刻制度一直较为活跃,许多重要儒学著作都是这种路径流入。在日本国内,这类版本往往在藩校、私塾、汉学馆或大寺社学问所中收藏、传习。
此外,这一版本在留存与传播方面也可能经历折本、误刻、错刻、删补等变异。古籍版本常常因为木刻板陈旧、印刷质量、校对疏漏等原因出现异文。日本汉籍所刻印版本也不例外。有研究者已指出,日本江户时期刻印的朱子学著作版本存在“下沉”“通俗化”趋势,即在为一般读者适用而做一定删减或注释变通。citeturn0search13这一点值得在具体版本校勘中予以重视。
《西铭》思想与文本价值
张载的《西铭》是他在其著作《正蒙》中的一篇精炼铭文,其原名为《订顽》,后被程颐改名为《西铭》。citeturn0search25turn0search20turn0search0 这篇文章虽然字数不多,却集中表达了张载的宇宙观、伦理观、民本思想与儒家道统意识。
从哲学内容上看,《西铭》主张“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强调人实际上具有天地之性,人之本体与宇宙本体相通,体现出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citeturn0search20turn0search14turn0search0 进一步,他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表达广泛的“博爱”精神,即人与人、人与万物之间存在一种共在的伦理联结。citeturn0search20turn0search0turn0search14 在仁爱与责任方面,张载在铭中写道:“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凡天下疲癃、残疾、茕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这种措辞极具情感力量,是儒家仁爱伦理的典型表达。citeturn0search14turn0search20turn0search0
在文本价值方面,《西铭》不仅是张载思想的代表作,也是宋明理学文献中的重要篇章。何炳棣曾评价,朱熹对《西铭》的理解最为深刻。citeturn0search20 而韦政通认为,此文最珍贵之处在于其“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精神立场,将横渠思想(张载为横渠学派代表)发扬至伦理与民本领域。citeturn0search20 此外,《西铭》在理学脉络中常与《原道》《东铭》相并论,构成理学家论心性、道体的一组经典文本。citeturn0search20turn0search0turn0search14
其后世接受中,《西铭》在程朱理学传统中得到高度推崇,被视作理学入门、格物致知、明道体认的重要文本。晚明学者甚至尝试将其与《孝经》合论,以探讨“孝”在形上层面的意义。呂妙芬的研究即指出,晚明存在将《西铭》与《孝经》并论的趋势,将“孝”提升为形上本体的解释框架。citeturn0search9 由此可见,《西铭》的思想价值与文本生命力极其强劲。
朱熹解读与学术争论
朱熹在南宋时期对《西铭》给予了极为重视。在乾道八年(1172年),朱熹著有《太极解》与《西铭解》,对张载《西铭》之意进行阐发。citeturn0search20turn0search0turn0search14 他的解读在后代影响极深,也引起不少争论。
朱熹在他的解说中倾向于将《西铭》的诸种表述纳入理气架构与性命论的系统。他在《西铭解》中尝试统摄张载的句意,以理为本,强调道体与性体的统一,这与他在其他著作中所秉持的理学体系相一致。citeturn0search20turn0search0turn0search14turn0search3 在理学传统中,朱熹的解读也成了后世学者参照与批评的对象。
然而,朱熹的解读并非无异议。南宋许多学者对朱熹对《西铭》的某些句子持保留或异议。史料称,朱熹曾就《西铭》与汪应辰、陆子美、林栗、郭雍等进行论战,说明其读解并不被全盘接受。citeturn0search20 争论之处多集中在对“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之义的扩展、“尊高年”“慈孤弱”等伦理措辞的深层含义,以及将“孝”这种具体伦理归入形上框架的可能性与界限。
在日本的江户版本中配朱熹解,也正是基于朱熹的解读在东亚儒学界拥有话语权。这种版本选择朱子解,而不是仅纯印张载文本,体现了日本学界对朱子体系的信赖与偏重。通过配注,读者得以循序领会张载的原意与朱熹的理学诠释。
此外,从版本学角度看,不同流传本中对于朱熹解、注释的排布、校勘、标点方式、异文合并等,都可能存在差异。江户时期的印刻者在排印过程中可能做删繁就简、注释字句简约的处理,以迎合日本汉学圈的研读习惯。这些版本差异,也是比较研究所需要关注的层面。
日本江户的接受与影响
江户时期,日本对中国宋明理学,尤其是朱子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与接受热情。正因如此,许多儒学书籍被译介、刻印、流传,其中不乏朱晦著作与理学经典。citeturn0search13turn0search8 在这种学术氛围下,将《西铭》与朱熹解注印刻为江户版,是一种典型的文化接受现象。
这种版本在日本的传播渠道可能包括藩校、寺社学校、私塾、汉学馆和书肆。日本学者借助这样的版本学习理学经典,用以训蒙、教学、讲学、议论。《朱子文集在江户初期的刊行》研究就指出,朱子学著作被“下沉”至一般知识阶层,意味着这些版本不仅限于学界,还可能进入更广泛的读书阶层。citeturn0search13
此外,日本学者在研读这些江户刻本时,也可能在注释、题跋、批注中表露他们对理学的理解与阐发,从而形成中日儒学交流中的“在地化”阐释。这类版本作为载体,不仅传递原著与注释,也隐含了日本学术界对内容的消化、选择与再创造。
日本对《西铭》的接受虽然不如对《四书》《大学》《中庸》《孟子》等经典那么普遍,但在理学圈、汉学圈与古籍爱好者中仍具一定影响力。尤其朱熹注解版刻,让日本读者得以循序理解张载原旨与朱子理学精神,从而更容易被纳入日本朱子学传统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江户汉籍刻本至今在日本的古籍馆、大学图书馆、私家藏书中可能尚有存世。如果有幸考察这些刻本的藏本、版本特征与藏者题跋,可以为中日古籍交流史、版本学史、理学传播史提供珍贵实证。
总结:
纵观“西铭 张载(宋)宋朱熹解 刊本 ,江户”这一版本,其本身兼具版本学价值与思想史价值。作为江户时期日本刻印的版本,它代表了日本学界对中国宋代理学经典的偏好与接受路径;作为《西铭》的一个具体印行版本,它凝聚了古籍传抄、排印、校勘、注释等多个环节;作为文本,它融合张载的宇宙观、伦理思想与朱熹的理学解读,是中日理学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未来对这一江户版的研究,可以着力于版本比较、异文校勘、题跋考证、流入路线与接受批注的调查等方面。通过精细的版本学与古籍学方法,可以揭示这一版刻本在中日儒学传统中的位置与贡献。同时,从思想传播与文化交流的视角,也可更好理解理学经典在东亚文化圈的转译、再创造与本土化之路。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