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书,诗文类书籍 2册 432m 1252页
猜你喜欢下面这些:
- 罗学鹏 广东文献初集 18卷 , 1814
- 幽溪文集 12卷 [加无卷次附卷] , 1893
- 家传杨公地理实用妙诀
- 诸葛武侯演禽命书
- 《胡氏祖传秘旨》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本文以清代学者罗学鹏所著的《广东文献二集》(九卷本,1816年刻本)为核心,围绕其历史背景、内容结构、版本价值与学术影响四个方面展开深入阐述。首先,我们回顾其成书与刻印的时代语境,探讨其背后的文化、政治与地方书业环境;其次,分析其篇目分布、体例特色、内容取向,揭示其编纂宗旨和文献取材;第三,详论其版本与书刊特征,如刻本质量、传世存本、校勘与流传状况;第四,则考察其在后世学术研究、地方史志与文献整理中的影响与价值。文章在结尾对四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其作为清代岭南文献集成的一枚标本,在广东地方文化保存和历史研究中的地位与意义。通过通观其来龙去脉与影响路径,旨在为当代学者理解与利用《广东文献二集》提供一种清晰的视野和思路。
历史背景与成书缘由
《广东文献二集》刻于1816年,署为春晖堂藏板本。该刻本由罗学鹏主编,是他在广东地方的文献搜编与整理成果。其刻印时间正值清朝乾隆末年—嘉庆年间,社会文化承前启后,各地书坊、刻书业比较活跃。
在这一时期,广东书业与刻书活动相对较繁荣。广州、肇庆、潮州等地均有刻书坊,民间与地方士绅藏书、交换、刻印的活动颇为频繁。这为地方性文献汇编提供了物质基础与市场环境。正是在这种文化氛围下,罗学鹏能够调动资源,组织汇集地方文献。
此外,罗学鹏本人在广东具有一定的学术与地方名望,其家族、交游及地方士人的支持,为其搜集地方文献、获得稿本、筹措刻书费用等方面提供了保障。在一定意义上,《广东文献二集》的成立,既是个人学术积极性与地方文化责任感的体现,也符合当时社会对地方文化整理的需求。
内容结构与体例特色
《广东文献二集》共九卷,篇幅颇大,约有一千二百余页。它属于地方文献集成型著作,其内容较为广泛,兼有诗文、铭志、碑刻、地方碑谱、杂文、纪事等文类。由此可见,其体例并不拘泥于单一文学形式,而以文献保存为主。
在篇目安排方面,编辑者通常按文类或题材分类,使同类材料相对集中。有些卷次会把碑铭、墓志、祠谱、地方志片段等混编,但在目录安排上加以分类提示。这种分类虽不如现代分类那么精细,但仍能在体例上帮助读者检索与查阅。
此外,其在注释、校勘方面也有一定的努力。在一些篇目中,罗学鹏及其校订者对文本中的谬误、异文、版本差异有所标识,并在页边或尾部标注异本出处。这体现了其既重文献保存,又重校订严谨的编辑思想。
此外,文献取材具有地方性与兼容性特征。虽然以广东为中心,但也不乏引录外省、外地文献以补不足,兼采南方诸省有关岭南、粤地的材料。这使得整体集子既具有地方性,又有一定区域视野。
版本特征与流传状态
作为1816年刻本,《广东文献二集》春晖堂藏板本具有一定的版本价值。春晖堂藏板在当时被视为地方刻书中的一类藏版名号,藏板质量较高,刻印较为精良。数字化馆藏也确认其为春晖堂藏板出版。citeturn0search6turn0search2
不过,历经两百余年,其传世存本并不十分稠密。在各大古籍图书馆与私人书库中,常见为善本、抄本与残卷残本,并且存在残缺、字迹模糊、虫蚀、缺页等问题。因此对于现代校点研究而言,如何整合各地存本、进行版本比对与文献校勘,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近年来,随着数字化馆藏与古籍扫描项目的推进,已有《广东文献二集》春晖堂藏板本的数字化扫描版在网络上可见。比如德国柏林 Staatsbibliothek 已有其数字化影像资料。citeturn0search0turn0search6 这为现当代学者跨地域比对与版本校注提供了便利。
此外,影响到流传的还有刻印质量、行销规模、后世抄本传播等因素。若刻印稀少、销量有限,则后世抄本就可能成为主要传播体;反之,如果刻本广行,则抄本反而较少。关于《广东文献二集》在清代和近代的出版与流传、抄本情况,目前尚缺系统研究,这也是后继学者可以深入探讨的方向。
学术价值与影响意义
在学术研究层面,《广东文献二集》对于广东地方史、岭南文化、碑刻研究、族谱研究、地方文学研究等均具有重要价值。其所收录的许多碑志、祠谱、地方纪事,为现代研究广东地方社会、宗族变迁、地方文化景观提供了原始材料。
比如在研究某一地区的族谱、祠堂历史、地方望族、地方士人关系时,若该集子收录有相关碑铭或祠谱文本,则学者可借助之重建族群谱系或考证地方变迁。此外其中的诗文、记叙材料,还可作为地方文化风貌、思想意识的侧写。
在地方志书编纂或地方文化整理项目中,《广东文献二集》常被作为基础文献之一,为地方志撰写提供文献依据。部分现代广东地方志在引用古代碑刻、祠谱、碑文时,正是通过此类集成文献加以引用与考证。
此外,在文献整理学的视角下,《广东文献二集》也是一种早期地方汇编文献的典范。它体现了清代地方文献整理的思路、编纂者的取材原则、校勘态度,对于理解清代以至近代的文献整理传统、地方书籍文化有借鉴意义。
当然,其影响也有局限性:由于其成书时间较早,选材、校勘未必完善;再者,其传播范围相对有限,不像大型官修典籍那样广为流通。因此虽然在广东地方研究界备受重视,但在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度可能并不突出。
总结:
总体来看,《广东文献二集》(九卷,1816年春晖堂藏板)是罗学鹏在清代广东地方文化整理中的重要成果。其刻印与流传反映了当时广东地方文献出版的生态;其篇目与体例则体现了地方文献编纂的思路与实践;其版本特性和存世状态则揭示了古籍保存与传播的复杂性;其学术价值在于为现代地方史、文化史、族谱研究等提供珍贵材料,并在地方志、文献整理学中具有示范意义。
在未来的研究中,学者可进一步从比校各地存本、补辑未入文献、注释重校、跨区域比较等方向深入,以最大限度发挥其价值。通过这种方式,《广东文献二集》不仅是历史文献的保存者,更能成为连接古今、启发新知的桥梁。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