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册 973m 3457页
《华夷译语》由清代傅恒、陈大受等奉敕编纂,成书于乾隆年间。乾隆十三年(1748年)清高宗谕令礼部,由四译馆及各省督抚采集补正外番文字,以汉字注音释义编纂而成。
各种译语包括:
1、 英、法、拉丁、意、葡、德及西天(梵文)译语7种28册,每种收字730至2094个。
2、 缅甸、暹罗、苏禄、琉球译语4种8册,每种收字282至1232个。
3、 西番译语(藏语)1种5册,收字2123个。
4、 川番译语9种9册,每种收字700多个,均系四川省松番、龙安、茂州等地西番语种。
5、 倮罗译语5种5册,每种收字280至740个。
6、 云南耿马、僰夷、车里、猛麻等17个地区民族译语13种13册,每种收字338至806个。
7、 广西省庆远府、镇安府、太平府属地民族译语3种3册,每种收字71至170个。
各语种按门类分为天文、地理、时令、香药、花木、人事、宫殿、饮食、衣服、方域、珍宝、经部、身体、人物、器用、文史、鸟兽、数目、通用诸门不等。与现藏于国内外诸明清刻、抄本《华夷译语》比较,清内府抄本《华夷译语》所收英、法、拉丁、意、葡、德及我国四川、云南、广西三省的少数民族语种之多,为前者不可比。对于研究三百年前的西欧、东南亚及我国西南地区民族语言文字及研究我国翻译学史,都是罕见的珍贵资料。
猜你喜欢下面这些:
- 正音辨微 6卷 , 1837
- 问奇典注 6卷 唐英 清刊本, 古柏堂
- 段氏丛书 段玉裁(清)清刊本
- 御制增订清文鉴 32卷 序2卷 补编4卷 总纲8卷 补总纲1卷 续入新语1卷 十二字头1卷(续入新语・十二字头欠) 总纲5卷・十二字头补写 乾隆间
- 重刊订正篇海 10卷 张忻 ,明崇祯7年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本文将从“华夷译语”这一文献出发,探讨其历史背景、语言特色、文化意义以及对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作为明代时期的翻译作品,1579年出版的《华夷译语》标志着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阶段,作品不仅体现了当时的翻译技巧和语言风格,也揭示了中西文化碰撞的复杂性。文章将从“华夷译语”的历史背景、翻译技巧与语言特色、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以及它对后世影响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最后进行总结,探讨其在今天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意义。
1、华夷译语的历史背景
《华夷译语》是明代一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翻译文献,出版于1579年。它是在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诞生的。当时,西方的传教士与商人进入中国,带来了大量西方的思想、宗教和科技知识。这一时期的中国学者和翻译者逐渐开始对西方文化产生兴趣并努力进行翻译工作。《华夷译语》便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应运而生,反映了中西文化接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华夷译语》由当时的明代学者编写,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西方语言和文化的翻译,帮助中国人更好地理解西方的思想体系,尤其是在宗教和哲学方面。该书的出现标志着明代在对外文化接触中的新态度,体现了中国学者对于西方文化的开放态度和探索精神。
从《华夷译语》的历史背景来看,1579年恰逢西方传教士如耶稣会士进入中国的高峰期,西方文化的输入正通过翻译开始渗透到中国社会。这一时期的中国学者不仅关注如何准确翻译西方的语言,还要在翻译中传递出适合中国文化的解读方式。换句话说,《华夷译语》既是西方文化的介绍,也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媒介。
2、翻译技巧与语言特色
《华夷译语》在翻译技巧上有许多值得注意的地方。首先,该书采用了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翻译策略。在面对一些复杂的西方概念时,译者往往采取意译的方法,以确保中国读者能够理解其核心思想。而在面对一些具体的词汇时,译者则更多地选择了直译,保留了西方概念的原汁原味。
语言上,《华夷译语》兼具了中国古典文言文的优雅与西方思想的清晰,语言风格有一定的创新性。它通过对西方词汇的合理音译和意译,尽量让读者能够接近原文的意义,但又不失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例如,对于一些天主教的专有名词,译者会根据音译法来处理,保留原词的音韵,同时辅以解释,以便让读者理解。
另外,《华夷译语》中的一些翻译方法和语言技巧对后来中西文化交流中的翻译起到了示范作用。它不仅是对西方文化的翻译,也是中西方文化之间的桥梁。这种语言上的创新和翻译技巧的运用,在当时的文化环境下是相对先进的,既表现了翻译者的语言能力,也展示了他们的跨文化理解力。
3、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
《华夷译语》不仅仅是一本语言的翻译书,它在更深层次上扮演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角色。它通过翻译西方的哲学、宗教等思想,使得中国读者能够接触到西方的知识体系。特别是对于明代士大夫阶层而言,西方思想的输入为他们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有助于他们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
《华夷译语》在宗教和哲学领域的翻译工作中,尤其是对天主教教义的介绍,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天主教的教义、伦理观念以及神学体系,在翻译过程中被带入了中国。这一过程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思想碰撞。例如,基督教的“天命”和中国传统的“天命”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这使得中国读者能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通过《华夷译语》中的翻译,西方文化的许多重要概念得以在中国社会中传播开来。对于中国学者而言,这不仅是学习西方科学和哲学的一个途径,也为中国的学术发展和思想变革提供了新的动力。《华夷译语》因此成为了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座重要桥梁,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深度融合。
4、对后世影响的探讨
《华夷译语》对后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它为后来的翻译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方法。该书通过结合中西文化的特点,探索出一种适合当时文化背景的翻译方式。这种方式不仅影响了明清时期的翻译工作,也为现代翻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华夷译语》对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方的思想和技术通过该书的翻译传入中国,特别是在启蒙思想和科学技术方面,促进了中国的知识更新和思想解放。许多翻译者、学者和思想家都从《华夷译语》中汲取了灵感,推动了中国思想界的现代化。
最后,《华夷译语》还在宗教传播上起到了推动作用。天主教的传播得益于《华夷译语》的翻译,使得更多的中国人能够了解西方的宗教思想,并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这些新兴的宗教理念。这种文化与宗教的交融,不仅促进了东西方的对话,也为后来的文化交流提供了范本。
总结:
《华夷译语》是明代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文献,它不仅仅是一本语言翻译的作品,更是中西文化碰撞的产物。通过该书的翻译,中国读者接触到了西方的宗教、哲学和科技思想,为中西文化的交流奠定了基础。同时,《华夷译语》也展示了翻译者在面对文化差异时所采取的创新策略,这些策略不仅促进了当时的文化传播,也为后世的翻译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在今天的全球化背景下,回顾《华夷译语》的历史意义,我们不难发现,它对跨文化交流的推动作用依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无论是在文化传播还是在思想交流上,《华夷译语》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范例。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