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家类书籍 2册 1.9g 1169页
《释氏六帖》,又名《释氏纂要六帖》《义楚六帖》,是后周显德元年(954)由齐州开元寺高僧义楚编纂的佛学类书。全书共二十四卷,约七十万字,仿照白居易《六帖》体例,分五十大部、四百四十门,辑录佛教典章制度、掌故传说,并旁采儒道典籍。
猜你喜欢下面这些:
- 雅俗通用释门疏式 10卷 释冰雪(明)刊本 , 知儒精舍
- 月令粹编 24卷 图说1卷 秦嘉谟 清嘉庆17年
- 杨筠松 《王公阳宅神断 金马玉堂宝鉴》
- 三元风水传道誓章
- 《算三世》诸葛亮着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本文围绕“义楚六帖 50卷 释义楚(后周)刊本,宽文9年”这一古籍版本展开全面解读。首先本文概述该书的基本情况与历史背景,指出其在佛教经典文献体系中的地位与价值;接着从作者与编纂缘起、内容体例与结构特色、版本流传与版本校异、文化影响与学术价值四个方面进行深入阐述;每一方面皆从多个层面展开,分析其历史语境、编纂方法、版本特征、流传脉络与影响路径;最后结合全文对“义楚六帖”这一版本进行总结归纳,指出其在佛学、古籍整理、版本学研究中的独特意义,并对其后世研究与整理予以展望。全文力图既有考证细节,又能展现总体脉络,帮助读者理解这一重要佛教典籍版本的来龙去脉与文化价值。
一、著者与编纂缘起
“义楚六帖”又称《释氏六帖》,由后周时期的高僧义楚所编纂。据资料,该书乃显德元年(954年)所作,义楚秉承佛教典籍体例,撰述此书以系统梳理释家义理与门类。citeturn0search0turn0search3turn0search2 书名“六帖”参照白居易《六帖》体例,意在将佛教义理分门别类、条理清晰,便于研学者阅读与查找。citeturn0search0turn0search3
义楚在其序跋中,曾言其幼年出家、勤习佛法,搜罗大小典章,乃于流布于学界者中辑出本书,旨在以分类方式统摄释家典籍。citeturn0search3turn0search0 他以“取其全文精义,以类相从”为原则,将散见于诸典中的论述、注疏、制度、掌故等汇聚整理,期为后来者提供便捷参考。citeturn0search3turn0search0
在编纂的缘起与动机上,可以看到义楚既有宗教教理的推动,也有学术整理的需要。一方面,他希望在佛教界内保持义理传承不脱乱;另一方面,他也意识到佛教典籍浩繁、条目散乱,若无系统整编,往往不便利用。因此,他采异录奇、分门整理,以“六帖”为总纲,将诸法梳理归类于五十大部、四百四十门之下。citeturn0search3turn0search0
二、内容体例与结构特色
“义楚六帖”在体例上颇为讲究。虽然标题中写为“50卷”,但实际上在佛学大辞典中常记为二十四卷(或十二分)本,并署“类集释氏之义理文章,庶事群品者”。citeturn0search2 实际上,该书以“五十大部、四百四十门”为纲,以“随事”方式分类诸法,结构严谨。citeturn0search3turn0search0
在目录之中,我们可以见到典型的分部与分门体例。例如,卷一为“法王利见部第一”,包含名、姓、行、业、相好等条目;卷二为“信奉谤毁部第二”;卷三为“大法真诠部第三”;卷四起“损恼有情部”“六到彼岸部”等;卷五、六继续至“僧伽部”“师徒教诲部”等分类。citeturn0search3turn0search0turn0search3 这些部门与条目设置,既兼顾佛教教义核心,又融入制度、仪轨、伦理、事例等内容,可谓兼具义理与制度功能。citeturn0search3turn0search0
此外,义楚在文中也常引儒道典籍作为旁证或佐解释,有兼收并蓄之意。在编纂过程中,他不仅采录佛教正典与论疏,更旁及儒、道典籍中可资参照的内容,使得《六帖》在佛学义理之外具备一定的文化通融性。这种手法有利于连接佛教与当时汉传文化典籍的对话,提升其读者群基础。citeturn0search0turn0search3
三、版本流传与校勘问题
关于“释义楚(后周)刊本,宽文9年”的版本说法,是后世版本学者或古籍整理者依据刻本题签、版本特征等提出的。根据某些资源,“义楚六帖 50卷 释义楚(后周)刊本, 宽文9年”成为一个通行的版本标示。citeturn0search0 然而,这一版本标示在学术界并未得到十分确切的考定,尚待更多冋本与刻本证据。
在流传过程中,《义楚六帖》被多次抄写、刊刻、流传。其刻本和抄本往往存在异文、残缺、合卷不齐等问题。古籍整理者在面对此书时必须兼顾版本比对与校异。通过各地藏本、刊本、抄本的比较,可以纠正或恢复部分词句或段落的原貌。
例如,CBETA 在其佛经电子集成中,就保存有《释氏六帖》的电子版本,所引版本乃依据典籍底本加以校正。citeturn0search3 这些电子本虽然并非完全等于所谓“宽文9年刻本”,但为后世校勘提供便捷的对照资料。通过数字化比较,可以发现各版本之间的异同,辅助现代学者判断底本面貌。
四、影响价值与学术意义
首先,从佛教学术角度看,《义楚六帖》作为一部类集释氏义理的综合性著作,为研究佛教教义、制度、仪轨、传说提供了浓缩而系统的素材。其分类清晰、条目明确,有助于佛教学者迅速查阅、对照不同门类的教义。
其次,从版本学与古籍整理学角度,它为后世古籍整理提供典型案例。由于其版本流传繁多、校异问题显著,是版本鉴定、殊异比较、版本重构的良好研究标本。学者可借助该书的多个版本,比对异文、考证校勘方法,从而提升古籍整理能力。
再者,从文化史角度,《义楚六帖》体现了佛教与汉文化的融合特征。义楚在编撰时旁采儒道典籍、兼顾制度传说,体现了佛教在汉地传播时与本土文化的相互作用。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内容层面,也体现在书籍分类体例与儒释对话的思想路径上。
最后,《义楚六帖》的影响延及其后世佛教学术传统与古籍收藏界。在佛教界,该书被用于讲义、参研、注疏引用;在藏书界,该书版本成为藏书的重要组成之一,古迹珍本亦被珍视。对于研究宋以后汉传佛教经典流传、古籍版本史、佛教义理发展等方面,《义楚六帖》皆具有重要参照意义。
总结: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到“义楚六帖 50卷 释义楚(后周)刊本,宽文9年”这一版本,虽然在版本题签上仍有争议,但其所代表的义楚编纂体系、内容体例、版本流传、文化价值都是不可忽略的。义楚以五十大部、四百四十门的清晰结构,将佛教义理、制度、仪式、掌故、传说等统合收录,使之既具教理意义又便于使用;其版本流传虽多异本,但为版本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素材;而其文化融合特色,则展现了宋以前汉传佛教与本土文化的相互吸纳与互动。
总体而言,该版“宽文9年刻本”若能得到进一步确证,将为佛教典籍版本史与古籍整理学研究带来重大助益。学界亦可继续探寻更多实物刻本、抄本比对,以期厘定其底本面貌与传播演变轨迹。本文意在提供一个较系统的视角,期望引发更多对义楚六帖版本的深入研究。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