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类书籍~
猜你喜欢下面这些:
- 钦定三礼义疏 周官义疏48卷 首1卷 仪礼义疏48卷 首2卷 礼记义疏82卷 首1卷 诸钦 清刊本 , 紫阳书院
- 三礼考注 64卷 元吴澄撰 罗伦(明)明成化9年 , 谢士元
- 新刊京本礼记纂言 36卷 吴澄(元)明崇祯2年
- 大戴礼记 13卷 戴德(汉)卢弁(后周)刊本 ,文化14年
- 三礼编绎 26卷 邓元锡 明万历33年 , 浙江布政司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大戴礼记补注》十三卷,是清嘉庆五年(1800)由学者孔广森编注并由扫叶山房刊刻的重要礼学著作。该书在《大戴礼记》原文基础上加以详尽补注,纠正旧误,阐发义理,兼采汉唐诸家之说,是清代礼学复兴中的代表性成果之一。孔广森以渊博学识、严谨治学和独特视角,使原本艰深的礼学典籍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补注》不仅具有文献学与训诂学的高价值,更展示了清代学术风气由考据向义理兼顾的转变。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探讨此书的历史背景、作者学术思想、内容特色与版本流传,力求全面揭示其在中国典籍整理与儒家礼学史中的地位与影响。
1、《大戴礼记补注》的成书背景与时代氛围
《大戴礼记》是西汉戴德辑录的礼学典籍,内容包罗古代礼制、政教制度与儒家道德规范。至清代,随着乾嘉学派兴起,学者纷纷注重古籍的考证与校理。孔广森所处的嘉庆初年,正是经学考据学盛行的时期。学术界普遍主张返本开新,以训诂订讹、以义理明经,形成了“考据之学”与“义理之学”并重的风气。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孔广森以深厚的学术素养投身于古籍整理。他察觉《大戴礼记》在流传过程中产生诸多误抄与讹传,而历代注释多失精义,遂立志加以补注。嘉庆五年由扫叶山房刊刻的《大戴礼记补注》十三卷,正是这一学术精神的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清代学者重视礼学的现实意义。面对社会秩序的变迁,他们试图通过礼学重建社会伦理与政治理想。《大戴礼记补注》的成书,不仅是学术成果,更是一种文化自觉的体现,展现了清代士人以经典重构文化秩序的努力。
2、孔广森的学术思想与治礼理念
孔广森(1752—1786),字衍甫,号中州,山东曲阜人,孔子后裔。其学兼治经史,尤精于《礼记》之学,被誉为“通儒”。他主张学礼贵在明义,而非拘泥于章句,强调以理贯礼、以礼通性命之学,这在清代学者中极具特色。
在《大戴礼记补注》中,孔广森以“正其文,明其义”为宗旨。他细校古本,辨析传写之讹,并以义理贯通全篇。例如在注释《用兵》篇时,他不仅考证用兵礼制之沿革,更阐释“礼以止乱”之深意,体现出他对礼学社会功能的高度认识。
孔广森学问融汇考据与哲理。他尊崇汉儒郑玄、贾逵之学,但同时又吸取宋儒义理之长,使《补注》兼具考据精密与义理深厚的双重特质。这种治学态度,反映出清代学术由“考据”走向“义理复兴”的转变,为后世礼学研究提供了宝贵启示。
3、《补注》内容体系与注释特色
《大戴礼记补注》全书十三卷,涵盖《保傅》《少间》《曾子天圆》《盛德》《五帝德》等篇目,篇章完整,条理清晰。孔广森对每篇均设“补注”,兼采古今注释并加以辨析,构建了系统的注解体系。
在文字校订方面,孔氏力求精确。他参考《礼记》《仪礼》《周礼》等相关典籍,勘定字句,补缺漏,辨异文,使文本更为可信。例如在《保傅》篇中,孔广森引《汉书·艺文志》校正文句,指出传本之误,从而恢复原义。
在义理阐释上,《补注》尤重礼学精神的内在逻辑。孔广森强调礼不仅是制度形式,更是道德与政治的载体。他在注释中常以“礼以安人”、“礼为政本”作总结,展现出一种内外兼修的儒家礼学思想。《补注》因此不仅是考据著作,也是一部富含思想深度的学术作品。
4、版本流传与文化价值影响
《大戴礼记补注》由扫叶山房于清嘉庆五年刊行。扫叶山房是清代著名的民营书坊之一,以雕印精良、校对严谨著称。该版以木活字印制,纸墨俱佳,成为后世收藏家竞相珍视的版本。其刻印之精,保证了孔广森学术成果的广泛传播。
自刊行以来,《补注》在学术界产生深远影响。清末学者俞樾、孙诒让等皆引用其说,认为孔氏之学“以实证理,以礼通经”,有助于重建儒家礼学体系。进入近代,随着古籍整理工程的开展,《大戴礼记补注》被多次影印出版,成为研究《礼记》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从文化价值上看,《补注》不仅为古籍校勘提供范例,更在思想层面上体现出儒学的时代活力。它使“礼”这一古老概念,在清代社会中重新焕发光彩。孔广森通过文字校释与义理重建,让礼学超越形式之拘,成为社会伦理与文化认同的核心支撑。
总结:
《大戴礼记补注》十三卷不仅是孔广森个人学术生涯的巅峰之作,更是清代经学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它通过严谨的考据与深邃的义理分析,恢复了《大戴礼记》原貌,深化了儒家礼学的思想内涵。孔广森以其家学渊源与学术胆识,使古礼与现实思想相契合,成为连接古今学术传统的重要桥梁。
从清嘉庆的学术氛围到当代的文化研究,《大戴礼记补注》的影响从未中断。它为中国古籍整理树立了范式,也为儒家思想的现代阐释提供了深厚根基。今日重读此书,不仅是追溯学术之源,更是体悟礼学精神的再生之道。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