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书类书籍 802m 583页
猜你喜欢下面这些:
- 六部例限图 6卷 刺字汇纂・秋审章程・中枢例限图各1卷 徐钺 王又槐 清乾隆56年
- 本朝续増则例类编 18卷 目2卷 汤居业 清康熙52年
- 浙江省战船则例 30卷 刊本 ,清
- 新编文武金镜律例指南 16卷 凌铭麟 清康熙27年
- 蒋兆奎; 王凤翮; 陈思贤 河东盐法备览 12卷 , 1790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大清律笺释合钞》三十卷首一卷,是清康熙四十一年由钱氏思补堂刊刻的重要法典注释汇编之作。此书不仅是对《大清律例》的系统阐释,更是清代法学思想、政治体制与社会秩序的集中体现。全书汇集前代注释、增补当时实践经验,形成了一部兼具理论与实用价值的法学巨典。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其进行深入剖析:其一,考察《大清律笺释合钞》的成书背景与编纂缘起,探讨其在康熙时期政治与法律环境中的诞生逻辑;其二,解析该书的结构与体例特征,揭示其注释体系的独特价值;其三,论述其法律思想与社会功能,阐明其对清代法制与民众生活的深远影响;其四,评析钱氏思补堂的刻书传统与文献流传,说明其在中国古代学术出版史中的地位。通过多维度探讨,本文旨在全面揭示《大清律笺释合钞》的学术意义与历史价值,为理解清代法制体系与儒家法理思想提供新的视角。
1、成书背景与编纂缘起
《大清律笺释合钞》的编纂背景可追溯至康熙中期。此时,清廷完成了国家统一与制度重建,亟需通过法律体系的整顿来巩固统治秩序。自顺治年间颁布《大清律例》以来,随着社会变迁和司法实践的积累,原律条文在解释与适用上出现诸多疑义。钱氏思补堂主持此书编纂,正是为回应这种法律解释上的需求,汇集前贤笺释与 contemporaneous 司法经验,形成一部权威注释本。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是清代政治文化趋于成熟的关键节点。此时皇权稳固,儒家思想重新成为治国之本。法律作为“礼法合一”的体现,其注释工作尤显重要。《大清律笺释合钞》正是在此时代氛围下应运而生。它不仅是一部法学工具书,更是清廷以文字整理的政治宣示——通过笺释法条,使律法与礼教精神相辅相成。
编者钱氏为江南著名藏书世家,其思补堂以校雠精审、刊刻精良著称。此次刊刻《大清律笺释合钞》,既出于学术责任,也具有家族文化传承的意义。钱氏家族一贯重视“以文辅政”,此书的问世,既反映了民间学者参与法学建设的积极态度,也显示了官学与私学合作的成果。
2、体例结构与注释特色
《大清律笺释合钞》全书共三十卷首一卷,卷首部分多为总论性质,阐述律例体制源流、注释原则与相关典章制度。正文依律例原目分类编排,与《大清律例》保持一致,分为名例律、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与工律等门类。此种结构有助于读者在查阅时迅速定位条文,并理解其上下文关系。
在注释方式上,此书采取“笺释合钞”的独特形式。“笺释”即逐条阐明律文义理,引用儒家经典与历代判例予以说明;“合钞”则指汇录历代诸家之说,兼采多方观点而加以整合。编者对不同学者的注解往往并列呈现,并辅以评语或小注,使读者能直接比较各家理解。这种方式不仅展示了清代法学注释的多元性,也体现了学术兼容并蓄的精神。
此外,《大清律笺释合钞》在文字校勘上尤为精审。钱氏思补堂以严谨著称,其刻印版本字体端正、版式规整,注释文字疏密有致,便于学者诵读。书中还附有若干案例分析与判决参考,为当时的司法官吏提供了重要的实务指导。这种结合理论与实践的体例,使其成为清代法官案头必备之书。
3、法律思想与社会功能
《大清律笺释合钞》不仅是一部法律工具书,更是一部体现清代法律思想的文献。它在法理解释中始终坚持“以礼辅法”的原则,强调法律与道德并行,反映了儒家法治理念的核心精神。编者在释义中屡次引用《礼记》《春秋》《孝经》等典籍,以论证法条背后的伦理依据,试图将刑律转化为道德规范的延伸。
该书对清代社会的稳定与行政运行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律例条文往往高度抽象,地方官员在处理案件时需要依靠具体注释作为判案依据。《大清律笺释合钞》的普及,极大地促进了法律解释的统一性与公正性,使清代法律实践更趋规范化。其在官学考试、司法培训中的广泛应用,也培养了一批具备系统法学素养的官员。
更为重要的是,该书在社会层面形成了对法律的文化认同感。它使“知法守礼”成为士民共识,推动了法律意识在民间的普及。钱氏通过注释将法理融入日常伦理,使百姓在接受儒家教育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理解法律精神,从而实现了“礼法并治”的政治理想。
4、思补堂刻书与文献流传
钱氏思补堂位于江南书香之地,以“精校善刻”闻名,其刊刻事业在清代文献史上占据重要位置。《大清律笺释合钞》的刊印过程严格遵循古籍刻印规范,从选纸、刻版到印刷、装订均体现了高度的工艺水准。其版刻字体端整,版面宽松,边界留白恰当,充分展示了江南私家刻书的典雅风范。
思补堂在出版此书时,还对前代相关律注本进行了比勘,如《大明律集解附例》《大清律例集解》等,确保内容权威与准确。由于印制精良、流传广泛,该书成为学者研究清律的重要依据,甚至被后来的律学著作反复引用。它不仅是法学研究文献,更是版本学、出版史的珍贵资料。
在传世价值上,《大清律笺释合钞》现今存世版本稀少,多藏于国家图书馆、台湾“中央研究院”及部分地方文献馆。其刻本在法律史与版本学领域均有重要地位。学界普遍认为,此书是清代法律文化系统化与民间学术力量结合的象征,是中国古代法律出版史上一座里程碑。
总结:
综上所述,《大清律笺释合钞》不仅是清代法律典籍中的重要注释本,更是法律与文化融合的结晶。它的成书过程体现了康熙时期政治稳固后的文化自觉;其体例严谨、注释精确,既方便官员实务操作,又具备学术研究价值;其思想体系融合礼法,奠定了清代法理的儒家基础;其刊刻传统则代表了民间出版业的高度成熟。正因如此,该书在中国法制史与文化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今天重新审视《大清律笺释合钞》,不仅能理解清代法治的制度精神,更能看到古代学者追求理性、秩序与道义平衡的努力。它提醒我们,法不仅是治理工具,更是一种文明精神的体现,是文化延续的重要纽带。研究此书,实乃探寻中华法治传统与文化传承的最佳窗口。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