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利县志(1991~2012) 上下册 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内容简介:
盛世修志,志载盛世。数易春秋,几经磨砺,《平利县志(1991~2012)》终将面世,这是平利档案史志工作取得的重大成就,更是平利深入推进文化强县建设结出的硕果,值得庆贺!
编纂人员:平利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编纂单位:平利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内容时限:1991-2012
出版时间:2020年
出版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凡例
一、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突出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客观真实反映全县记述时限内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全貌。
二、本志记述范围为本县境内的人和事,过境不书。记事时限与1996年6月版《平利县志》之下限1990年相接,上限起于1991年,下限止于2012年。为保持事物的连续性、整体性,重要事项适当上溯或下延。
三、首设概述,综述县情,总摄全志。次为大事记,珠连历史,勾勒脉络。之后,按照事物类别分设建置、自然、人口、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文化、人物共31篇。篇下设章、节、目三级,内容较多时在目下增设子目。对具有开拓性、全局性、影响深远且地方特点突出的重要事物做升格处理。志书后设置附录。
四、所用体裁主要有述、记、传、图(含照片)、表、录,以志为主。
五、本志采用规范语体文记述,文字力求朴实、简练、流畅。篇下统一设置无题简述,起引领作用。概述和篇下无题简述采用论述体,有述有议,述议结合。大事记采用编年体,兼以纪事本末体。
六、本志所涉纪年,使用中国历史纪年,同时括注公元纪年。1949年10月1日及以后纪年,均使用公元纪年。
七、本志采用第三人称记述。人物称谓直呼其名,必要时前边加职务。地名一般用当时地名,必要时采用历史名称。机关单位首次出现用全称,并用()加注简称,其后可用简称。科技名词、术语按专业行文惯例使用。生物、矿物名称使用学名。
· 平利县志(1991~2012) 上下册 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平利县志(1991~2012) 上下册 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 《平利县志(1991~2012)》上下册是一部系统记载陕西省平利县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发展全貌的重要志书。该志以详实的资料、科学的结构、严谨的体例,全面反映了平利县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与生态等方面二十余年的历史变迁。它不仅继承了传统地方志的编修精神,更体现出新时代地方治理与文化自觉的特征。全书分为自然地理、经济建设、社会事业、政治管理、人物风貌等多卷,资料翔实、内容丰富,是研究平利县区域发展、社会变迁、文化传承的重要文献。本文将从“编纂背景与史志价值”“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文化教育与社会变革”“生态文明与和谐建设”四个方面,对《平利县志(1991~2012)》进行系统阐述,以期展现其在地方史学与时代进程中的独特意义。
1、编纂背景与史志价值
《平利县志(1991~2012)》的编纂,是在地方志事业全面恢复与发展的背景下进行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地方志的编修工作逐步制度化、规范化,平利县志的修订正是在国家“二轮修志”政策的指导下展开。编纂工作始于21世纪初,历经十余年,汇集了上百位地方学者、干部和志书编纂人员的心血。这部志书在保持前志体例基础上,突出了时代特征和社会变迁,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史志成果。
从史志学的角度看,《平利县志(1991~2012)》既是地方政府治理的历史记录,也是地方文化自我表达的重要载体。志书中的记述内容涵盖经济建设、城乡变迁、社会管理、文化教育、生态环境等方方面面,为后人研究平利县的发展轨迹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它不仅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也为学术研究、教育宣传提供了权威文本。
同时,该志在体例设计与史料搜集上兼顾传统与创新。其编撰方法体现出从经验总结到科学归纳的演变轨迹,通过系统的统计、实地调查和口述资料的整理,使得志书在真实性与完整性方面达到了较高水平。这种以史为鉴、以志立信的精神,使《平利县志(1991~2012)》成为地方记忆的长久载体。
2、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
经济建设是《平利县志(1991~2012)》的重要篇章之一。二十年间,平利县经历了从农业主导向多元产业并进的结构性转变。志书对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进行了详尽记录:从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特色农业的升级;从个体经济到民营经济、合作社经济的兴起;再到旅游、服务、茶叶经济等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特别是安康富硒茶的崛起,成为平利经济的标志性名片。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志书中记载了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领域的跨越式进步。高速公路、乡村公路网的逐步完善,使得平利由过去的山区闭塞县向交通便捷的区域中心迈进。水利灌溉工程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不仅改善了民生条件,也为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城乡一体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政策导向。
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志书通过大量数据与案例展示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就业结构的转变以及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这些变化不仅是经济数字的跃升,更是平利人民精神风貌的体现。通过这部志书,可以清晰地看到平利县在改革开放后实现了由“贫困县”向“发展型县”的历史跨越。
3、文化教育与社会变革
文化与教育事业的发展,是衡量地方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平利县志(1991~2012)》在这方面做了全面记述。志书详细记录了县域教育体系的建设过程:从基础教育普及到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完善,从师资力量的提升到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展现了平利教育事业的全方位进步。特别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程”的实施,使得城乡教育差距逐步缩小。
文化事业的繁荣同样值得关注。志书记录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的修建与扩建情况,记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如平利剪纸、山歌、民俗节庆等。这些文化遗产不仅被记录在册,更通过文艺创作、乡村文化活动等形式得以发扬光大,体现了平利人民的文化自信与创造精神。
社会变革方面,志书还对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改革进行了系统阐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公共卫生体系的强化,使平利县社会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志书的这些内容展现了一个地方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完善社会结构、增强民生保障的历史轨迹。
4、生态文明与和谐建设
平利县位于秦巴山区,生态资源丰富,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平利县志(1991~2012)》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篇章尤为突出。志书详细记录了森林覆盖率提升、水土保持治理、退耕还林工程等生态保护措施的实施成效。县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红线意识逐步深入人心,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之一。
与此同时,志书反映出平利县在城乡建设中的生态理念。新农村建设与生态宜居工程的结合,使得“山清水秀、宜居宜业”的绿色格局逐步形成。城乡绿化、环保设施建设、垃圾处理与污水治理等方面的持续改进,体现了地方政府对可持续发展的坚定态度。
在精神文明建设层面,《平利县志(1991~2012)》还重点记载了社会风尚与群众自治的进步。志书提到平利人民在创建“文明县城”“平安社区”等活动中的积极表现,展示了政府与民众共同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成果。生态文明不仅是自然环境的保护,更是社会精神生态的培育,这一点在志书的行文中得到了生动体现。
总结:
总体而言,《平利县志(1991~2012)》是一部内容丰富、体例严谨、史料翔实的地方志书。它不仅记录了平利县二十余年间的经济与社会变迁,更折射出地方治理理念的现代化转型。无论是经济跨越、文化传承,还是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都在这部志书中留下了清晰印记,成为平利人民共同的历史记忆与精神财富。
这部志书的出版,既是平利历史文化的重要结晶,也是地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成果。它让人们在阅读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脉动,为地方发展提供了文化根基与历史参照。未来,《平利县志(1991~2012)》将继续作为学术研究与地方建设的重要文献,发挥其持久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