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m 500页
春秋释例 十五卷,是西晋杜预(222-284)所撰。杜预为晋代着名经学家,博学多通,其生平事迹,详见《春秋左传正义》。杜氏认为,经之条贯必出于传,传之义例归总于凡,《左传》称凡者五十,其别四十有九,皆周公之垂法,史书之旧章,孔子因而修之,以成一经之通体,诸称书、不书、先书、故书、不言、不称、书曰之类,皆所以起新旧,发大义,谓之变例。
猜你喜欢下面这些:
- 龙穴风水秘断
- 十三经古注 清嘉庆修 金蟠(明)刊本 ,明崇祯12年 , 永怀堂
- 书经注疏大全合纂 59卷 首1卷 张溥,明崇祯9年
- 周易象解.六卷.清.杨应俊.着
- 周易观玩录 15卷 汇考 15卷 张曾庆 清刊本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春秋释例》十五卷,是清嘉庆二年由庄述祖、孙星衍等人整理刊刻、以晋代杜预《春秋释例》为主本的学术巨著。此书以春秋学为核心,阐发经义,剖析礼制,兼论史义,是中国经学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文献。杜预身处晋代,注解《春秋左氏传》,为“春秋三传”注释系统之集大成者;庄述祖与孙星衍则于清代重校此书,续补古义,使其得以传世。全书内容博赡,体例严谨,体现出汉晋学术与清代考据学交汇的独特风格。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深入探讨此书的价值与影响:一、编撰背景与历史渊源;二、杜预注释的学术思想;三、清代学者的整理与考证;四、《春秋释例》的学术影响与文化地位。通过对这四个层面的分析,可以更清晰地理解此书在中国经学发展史上的独特意义。
一、编撰背景与历史渊源
《春秋释例》的成书,根植于中国古代经学传统的深厚土壤之中。《春秋》作为孔子所修的编年史典籍,自先秦以来即被尊为“经”,其微言大义成为历代儒生探究的核心。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分别阐释《春秋》义理,形成三家之学,而晋代杜预则在《左氏传》注解的基础上,撰成《春秋释例》,以例释经,成为经解学术史上一大创新。
杜预生活于西晋政治相对稳定的时期,他在军事、政治上均有显著成就,同时在学术上致力于经史之学。他认为《左传》不仅是史书,更是理解《春秋》义理的关键文献,因此撰《释例》以总结《左氏》之体例、文法与义旨,使读者能以例通经,以史证理。这种“以史释经”的方法论,标志着经学由义理推演走向史学实证。
至清嘉庆年间,经学进入考据繁荣的时期。庄述祖、孙星衍等学者重新整理《春秋释例》,是对前代学术成果的系统复兴。他们依据传本,校勘讹误,考证出处,补充佚文,使杜预之学得以重光。这种跨越千年的学术传承,体现出中国古代学术重视“述而不作”“以经为本”的精神。
二、杜预注释的学术思想
杜预在注释《左传》及撰《春秋释例》时,体现出深厚的史识与经学功底。他主张《春秋》乃“微言大义”之书,非仅史事编年,而是以笔削寓褒贬。杜预注释的特点在于兼重经义与史实,他以“释例”之体,将《左传》中重复出现的制度、礼法、用语等加以归纳,形成一套系统的注释框架。
在义理上,杜预强调“经以明道,传以明事”。他认为《春秋》的修辞、字句变化皆含道德评判,体现出儒家政治伦理的微妙意旨。《释例》因此不仅是语言注释,更是价值判断的体系。通过剖析事件背后的道义层面,杜预试图揭示孔子以笔削代言天道、评判人事的原则。
在方法论上,《春秋释例》将“例”的观念引入经学体系。所谓“例”,即是经文解释的通则与规范。杜预以“例”为纲,贯通《左氏》全文,使读者能举一反三、以一通百。这种条理化的解经方式,对后世经注体例影响深远,成为清代考据学者重新研究经书的重要参照。
三、清代学者的整理与考证
清嘉庆二年,庄述祖与孙星衍合力刊刻《春秋释例》十五卷,此举是清代经学整理事业的重要成果。庄述祖为乾嘉学派学者,学风严谨,主张“实事求是”;孙星衍则以考据功深著称,尤擅经史校勘。二人对杜预原本反复比勘,查阅历代注疏,补充散佚之文,使《释例》之体更加完备。
在整理过程中,庄述祖特别强调文字训诂与制度考证的结合。他认为杜预时代的用字、礼制与后世不同,必须依据当时语境还原原意。因此,他在注释中大量引用汉晋以来典籍,如《礼记》《国语》《周礼》等,以证其说。这种以古证古的精神,体现出乾嘉学派的学术旨趣。
孙星衍则注重版本源流与传抄校勘。他搜集宋元明旧本,与今传本比勘,对讹脱处一一校正,并在书后附录考证札记。通过他们的努力,《春秋释例》得以系统化、标准化,成为后世研究《左传》及春秋学的权威文献。这一版本的刊刻,不仅保存了杜预学术成果,更为清代经学研究提供了可靠依据。
四、《春秋释例》的学术影响与文化地位
《春秋释例》的学术影响深远,它不仅是《左传》研究的基石,也对中国史学与经学的发展产生重要推动。杜预的“例释”方法,为后世提供了系统阐释经典的新模式,使经学由单纯注义向结构化、逻辑化方向发展。
从思想层面看,《春秋释例》揭示了儒家以史明道、以笔削褒贬的思想精神。这种理念贯穿唐宋明清各代,为士大夫治学、修身、治国提供了理论依据。宋儒如程颐、朱熹等人,皆受杜预影响,在论《春秋》时多承其“例释”之法。
从文化层面看,《春秋释例》连接了汉晋经学与清代考据学两大高峰,成为中国学术史上承上启下的桥梁。它体现了中国传统学术在千年传承中的一以贯之:尊古、求真、重证。至今,《春秋释例》仍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学方法、语言制度的重要典籍。
总结:
综上所述,《春秋释例》十五卷不仅是一部经学著作,更是一部反映中国学术精神演进的文化经典。从杜预的史学阐释,到庄述祖、孙星衍的清代重刊,它跨越千年,展现了古代学者探求真理、守护经典的精神传承。其内容融汇经史、贯通义理,为后世研究《春秋》提供了清晰的范式。
作为一部兼具理论深度与学术规范的巨著,《春秋释例》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它不仅保存了古代经学的精髓,也启发了后世学者对经典研究的理性态度与系统方法。此书的存在,是中华文化中“经世致用”与“尊经重道”思想的集中体现。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