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4m 381页
明杨信民撰。信民,江阴人。永乐中官日照县知县。是编以《洪武正韵》分隶诸姓,而各系古之名人于姓下。分为八十一类,各以四字标题,别为编目于卷首。书与录绝不相符,体例极为丛脞,其中乖舛,尤不胜摘。如梁姓列梁武帝梁简文帝。黄姓列黄帝。舜姓列舜,唐姓列唐高祖、唐明皇、唐文宗,宋姓列宋明帝、宋武宗、宋徽宗、宋山阴公主,已为无理;至扬姓首列扬雄,次列一名曰扬州鹤,注其下曰,尝有四客,各言志,一愿为扬州刺史,一愿有钱十万,一愿骑鹤上昇,一兼言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则殆于戏具矣。前有宣德七年王直序,称太宗在位时,修《永乐大典》,征天下文学之士集馆阁,信民与焉。当时所用之人如是,宜二万馀卷之书皆割裂庞杂,纷如乱丝也。考《明史·列传》,宣德中有杨信民,浙江新昌人。官至佥都御史,巡抚广东,以循良称。亦与王直同时。其擢广东左参议,即直所荐。盖名姓偶同,与着此书者非一人云。
猜你喜欢下面这些:
- 蒋兆奎; 王凤翮; 陈思贤 河东盐法备览 12卷 , 1790
- 史书纂略 共220卷目2卷 马维铭 明万历43年
- 总统察哈尔都统 6册 , 1822
- 右编补 10卷 姚文蔚 刘伸 明万历39年
- 皇明二祖十四宗增补标题评断通纪 27卷 陈建 明刊本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本文以“新刊姓源珠玑 6 卷 杨信民 明刊本”为中心,首先在摘要中勾勒其基本来龙去脉:本书为明代杨信民所辑,属族姓类著作,以《洪武正韵》为经,以姓氏分门类别,试图将诸姓源流珠玑化。在明代有印行版本,后世存佚、流传情况颇为复杂。文章主体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一是书名与版本考察,讨论其名称来由、“新刊”之意、刊本流传;二是作者与时代背景,考察杨信民其人、所处大环境与文化语境;三是书中体例与内容特色,揭示其编纂方法、分类方式、所列人物与问题;四是学术价值与批判态度,重点指出其历史价值、局限与后人考订意义。最后,文章在总结中回归“新刊姓源珠玑 6 卷 杨信民 明刊本”的整体价值,指出它在族谱、姓氏学与明代文献学中的地位与意义。全文力图兼顾史料与批评,以期为读者提供较为全面的视角。下文即从四个维度展开详细阐述。
一、书名与版本考察
“新刊姓源珠玑”这一书名中,“新刊”二字极具意味。所谓“新刊”,既可指校刻再刻,又可能意味着与旧本不同的整理或增补版本。在明代印刷出版尚处发展阶段,书籍常有重刻、增补与校正的做法,“新刊”便暗示该版本可能在版本体系中有所差别或更新。
根据典籍与馆藏记载,该书确为明刊本,传为宣德年间刊本。傅斯年图书馆数字典藏目录即标明其版本为“明宣德间刊本” citeturn0search10,又有上海图书馆藏宣德中刊本的记载 citeturn0search7turn0search11,可见此版本曾在早期流布。此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其条目中亦明确标注:“明杨信民撰”并列版本与刊行情况 citeturn0search8。
与此同时,流传中亦出现不同刻本与重刻本。如陕西省珍贵古籍名录中,记载有“明万历三十二年金陵书林刻本”之说,称为“新刊姓源珠玑六卷 (明)”在西安博物院有藏本 citeturn0search13。这种重刻本虽非最初版本,却成为后世传抄、藏本中的一种重要形态。
此外,该书亦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版本。清代辑佚时,作为子部类书之一被收入存目丛书,后续常见的现代影印、排版本即多借此版本进行刊刻或排印 citeturn0search3turn0search9turn0search11。由此可见,其版本体系虽不甚庞杂,但也因时代更迭、刻本流传,有若干分支可资考证。
二、作者与时代背景
杨信民,字诚,以字行,原籍浙江新昌。根据《明史》和地方志记载,他曾在宣德年间任工科给事中、刑科给事中等职,并在正统年间升任广东参议、巡抚、佥都御史等职务 citeturn0search21。杨信民在仕途上经历曲折,曾因直论弹劾为人所忌,但也以清正廉洁著称。
在宣德时期,明廷大力整顿典籍、整理图书,修撰《永乐大典》的影响尚在,馆阁抄录、文人整理书籍成为风尚。王直在宣德七年作序称太宗时修《永乐大典》,而“信民与焉”即暗示杨信民参与馆阁整理、文献校刻事务 citeturn0search0turn0search8。在这一文化氛围中,诸类书籍编纂、校订与重刊成为一时风行。
学术界对杨信民是否即为《姓源珠玑》之作者尚有争议。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言,其署名“明杨信民撰”且列入艺文志中,但也有观点怀疑其名姓重合可能存在误记 citeturn0search8。不过,传统引本、馆藏多以杨信民为编者,这在书目学与藏书家之中被普遍接受。
从时代背景来看,明代中期正值典籍整理、家谱与族籍兴盛的时期。文人士大夫对本家、姓氏、族谱有浓厚兴趣,编辑有关姓氏的类书、族谱、源流书,既彰显文化身份,也有礼制需要。杨信民所著《姓源珠玑》便是这一时代背景下的典型产物,在文化、政治与社会心理上皆有其生根点。
三、体例与内容特色
《姓源珠玑》六卷体例颇为别致。该书以《洪武正韵》为基础,将所有姓氏按照韵书体例纳入分类,而在每一姓氏下再附系古之名人,以示该氏脉络与历史人物贯通。总计分为八十一类,各以四字标题列编目于卷首 citeturn0search0turn0search8。
每一类下所列人物,有时并非完全符合正史记载,而多含传说、俗说、家传甚至文学化的说法。书中常见将黄姓列黄帝、梁姓列梁武帝、唐姓列唐高祖、唐明皇、唐文宗等,而宋姓则列宋明帝、宋武宗、宋徽宗、宋山阴公主等组合,这些排列在现代看来具有明显的不合理性 citeturn0search0turn0search8。
这种列传方式,既体现编者“珠玑”之意,即希望在姓氏门下珠玉般点绛其脉;但在实践中其体例“丛脞”且常有错乱、矛盾之处,误置、重复、奇异排序之例屡见不鲜。例如杨姓条下,书中首列扬雄,其次列一名为“扬州鹤”,并附注“有四客……”之类传说,颇具传奇色彩 citeturn0search0。
此外,书与录不符、体例混杂的问题在批评中亦被诟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书与录绝不相符,体例极为丛脞,其中乖舛,尤不胜摘” citeturn0search8turn0search0。这些问题包含错诠、显失、混淆诸方言传与正史记载等,给后人校勘带来难度。
四、学术价值与批判意义
尽管《姓源珠玑》在体例和内容上存在显著缺陷,它仍具备不可忽视的学术价值。首先,它作为明代姓氏类书中的代表作,为研究明代族姓观念、族谱编纂风尚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其把姓氏与名人结合的尝试,在当时具有一定的思想企图。
其次,该书虽有史料错误与传说痕迹,但其书中所保存的一些地方俗说、家传、民间传说,对于研究地方姓氏文化和地方志、族谱校勘,依然有可取之处。即便某些条目被后人认为荒诞,也反映出古代族姓意识与族史自我表达的心理结构。
再次,对后人的校订、版本学研究具有启示意义。学者在对《姓源珠玑》的研究中,需甄别正误、考证版本、比较各刻本,这本身是文献学、校勘学的重要练习。通过不同刻本、重刻本的比对,可以窥见明代刻书的版式、校勘变异、家庭抄录传承等脉络。
当然,也必须对其局限持批判态度。编者将传说、族说与正史混用,未加严格辨析;体例混杂、排序不当,易误导后人;缺乏系统源流实证,往往以附会、碑铭、传说为依据。这些缺陷决定了其在严肃历史学研究中的应用须极为慎重。
总结: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到,“新刊姓源珠玑 6 卷 杨信民 明刊本”既是一部典型的明代姓氏类书,也是一件版本、校勘、文化与族谱研究交织的复杂文献。它的书名与版本体系反映了明代书籍流传的复杂脉络;作者背景与时代语境揭示出其产生的文化土壤;体例内容既体现编者的构想,也暴露其方法的不足;而其学术价值与限制则提醒后人既要警惕其缺陷,也不可忽视其作为文化资料的价值。
总体来看,《新刊姓源珠玑》在中国传统姓氏学、家族学、文献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它在传承与批判之间,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可取、可辨、可批的对象”,对于理解明代社会文化、族姓观念与文献流传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传统文化研究者或爱好者,对其研读、校订、比较版本,仍有广阔的学术空间。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