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类书籍~ 2册 2.2g 1581页
猜你喜欢下面这些:
- 十三经古注 清嘉庆修 金蟠(明)刊本 ,明崇祯12年 , 永怀堂
- 书经注疏大全合纂 59卷 首1卷 张溥,明崇祯9年
- 尚书集注音疏 12卷 尾1卷 外编1卷 江声 清乾隆58年
- 春秋释例 15卷 杜预(晋)荘述祖(清)孙星衍(清)清嘉庆2年
- 五经集注 周易本义4卷 书经集传6卷 诗经集传8卷 礼记集说10卷 春秋胡传30卷 朱熹(宋)蔡沈(宋)陈澔(元)胡安国(宋)刊本 ,清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四书汇徴》作为明代陈智锡所编的重要儒家经典汇编本,是对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体系的系统整理与再阐发,涵盖《大学章句大全》一卷、《中庸章句大全》两卷、《论语集注大全》二十卷、《孟子集注大全》十四卷,全书在结构上严谨有序,在内容上博采众说,兼具学术性与教育性。本文将从版本渊源与编纂背景、文献体例与学术价值、思想特色与注解体系、文化影响与传承意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旨在揭示《四书汇徴》在中国思想史与出版史上的独特地位。通过深入分析,我们不仅能看到陈智锡在承朱子学统的努力,更能体会明代学人对儒家经学体系化的追求与创新。本文力求以系统的学术视角,展示此书在儒学经典整理史中的深远意义与文化价值。
1、版本渊源与编纂背景
《四书汇徴》成书于明代中期,编者陈智锡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家与文献学家,他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基础,广泛搜集历代学者的注释、疏解与考证材料,进行综合性整理。这部汇编的出现,是明代儒学复兴与刊刻事业繁荣的产物,体现了当时学人对“四书”体系的再认识与再阐释。
陈智锡在编纂过程中,充分吸收了宋、元以来的注释成果,并以“大全”命名,意在全面汇集与阐明“四书”的核心义理。他所依据的底本主要来自朱子集注,但在体例与细节上加以扩充,使之成为一个更为完备的学习与研究体系。
从版本学角度看,《四书汇徴》明刊本不仅具有文献学价值,更是明代雕版印刷文化的代表。书中字体端正,版式精严,显示出当时学术出版的高水准,也为后世研究“四书”版本流变提供了重要依据。
2、文献体例与学术价值
《四书汇徴》在体例上秉承朱子《四书章句集注》体系,将“章句”与“集注”结合,但又加上“大全”一词,显示其汇聚群贤、扩充注解之意。全书共分三十七卷,分别对应《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经典,各自独立成编而又内在贯通。
该书在注释方法上采取“集解式”体例,兼收朱子原注、历代名儒疏解与个人会通之说,使读者能在对比中加深理解。其语言既具学术严谨性,又保持了古文注疏的清晰逻辑,对后世学人研读“四书”具有极高参考价值。
此外,《四书汇徴》体现了明代学术由理学正统向考据实证转变的过渡特征。陈智锡在整理中注重引用史料与文献出处,使经注更具文献性与可考性,这一点在明清之际的经学演进中尤为重要,成为清代考据学兴起的重要前奏。
3、思想特色与注解体系
陈智锡的《四书汇徴》不仅是一部文献汇编,更是一部承载思想阐释的儒家经典著作。他在继承朱子理学的基础上,强调“理在经中,学在实践”,注重理论与修身并举,体现了明代学者重视道德实践的精神倾向。
在注解体系上,《四书汇徴》将朱子学的义理框架作为主线,同时兼采陆九渊、王阳明等人的心学思想,使其在内容上具有兼容性。陈智锡虽尊朱学为宗,但并非盲从,而是以比较与辨析的方式呈现多家之说,从而体现了思想的开放与理性的批评精神。
这种注解体系的最大特色在于“通经致用”,即不仅关注文字义理,更重视现实教育与道德修养的指导作用。书中对《大学》的修齐治平、《中庸》的诚明之道、《论语》的师友问答、《孟子》的性善仁政,皆作了系统而细腻的阐述,为后人学习“四书”提供了完整的义理脉络。
4、文化影响与传承意义
《四书汇徴》的刊行,对明清以来的教育体系与士人修养产生了深远影响。明代中后期,四书成为科举考试的核心内容,而《四书汇徴》作为集注大全,成为考生必读之书,广泛流传于书院与私塾之中,奠定了其在学术与教育中的权威地位。
在学术影响方面,此书不仅传承了朱子理学的精神,更为明清之际的注经学提供了参照模式。其集大成的体例影响了后来的《五经大全》《性理大全》等官修儒书,成为中国古代典籍汇编传统的重要环节。
进入近现代后,《四书汇徴》仍被视为研究“四书”注解体系的重要依据。许多儒学研究者从中探讨朱学传播、明代经学流派分化以及注疏方法的演变,从而确认它在学术史中的独特地位。可以说,这部书是儒家思想在出版与学术体系中实现标准化的里程碑。
总结:
综上所述,《四书汇徴》不仅是一部汇聚四书精义的儒家经典注疏集,更是一部反映明代学术风貌与印刷文化水平的重要文献。它在版本体系上承继朱子学脉,在学术内容上兼容并包,在思想结构上贯通理学与心学,成为后世学术研究与教育传承的重要依托。
从文献学的角度看,《四书汇徴》保存了大量前人注疏资料,成为研究“四书”流传、版本演变及思想脉络的珍贵史料。从思想史的角度看,它连接了宋明理学与清代考据学的桥梁,展现出中国古代经学由义理到考据的学术转型。它的存在,是中华文化系统整理与传承精神的集中体现。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