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会理县供销合作社志(1936-1985) 1990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四川省会理县供销合作社志(1936-1985)》
内容简介: 一、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编写,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路线、方针、政策,以中共中央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为准绳。二、本志上限1936年,下限1985年,共分15个主要部分。重点记述会理县解放后1952年到1985年间,会理县供销合作事业的发展变化情况。
编纂人员:段光瀚
编纂单位:四川省会理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
内容时限:1936-1985
目录
封面
四川省会理县供销合作社志1936-1985
序
会理县供销合作社志
图片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篇 组织机构沿革
第二篇 以农为本,扶持多种经营生产
第三篇 收购业务
第四篇 供应业务
第五篇 企业管理
第六篇 民主管理
第七篇 职工队伍、工资、福利
第八篇 对其他合作事业的管理
第九篇 体制改革
第十篇 人物
附录:
编后记
合格证
版权页
· 四川省会理县供销合作社志(1936-1985) 1990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四川省会理县供销合作社志(1936-1985) 1990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四川省会理县供销合作社志(1936—1985)》是一部反映会理县供销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地方志书,于1990年出版。该志以翔实的史料、严谨的结构,全面记录了供销合作社在半个多世纪中的发展历程与社会贡献。文章将从历史沿革、经济功能、组织建设与社会影响四个方面进行深入阐述,旨在展现会理县供销合作体系在不同历史阶段所扮演的经济枢纽与社会保障角色。通过分析该志的史料价值与现实意义,我们不仅能看到地方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轨迹,也能体会基层经济组织在时代变迁中的坚韧与智慧。《会理县供销合作社志》不仅是地方经济史的重要档案,更是一部反映中国农村社会变迁、集体经济发展与合作制度实践的生动史诗。
1、历史沿革与发展阶段
《四川省会理县供销合作社志(1936—1985)》以时间为轴,系统梳理了供销合作事业的发展脉络。1936年,会理县最早的供销组织诞生于抗战背景下,其初衷是缓解农民生产资料短缺、农产品滞销的困境。志书详细记述了这一时期的创办过程、运作模式以及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为研究早期农村经济组织提供了宝贵素材。
进入1950年代,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推进,会理县供销合作社进入了制度化、体系化发展的新阶段。志书记录了合作社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积极作用,它通过统一采购、集中销售,成为国家与农民之间的重要经济纽带。这一时期,供销社不仅承担经济职能,还具备了政策传递与社会服务的功能。
到了改革开放前后,即1978年至1985年,会理县供销合作社经历了体制转型的阵痛与重塑。志书反映了供销社在市场经济初期如何重新定位,逐步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附属机构,转变为适应市场的经济实体。这一段历史的描写,为理解地方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生动案例。
2、经济职能与社会贡献
供销合作社的经济职能,是该志书最为核心的内容之一。会理县供销合作体系长期承担着农资供应、农产品收购、日用品销售等关键任务,形成了城乡经济流通的重要网络。志书中统计资料表明,从1950年代至1980年代,供销系统的销售额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极大促进了县域经济的活跃。
同时,供销社还在应对经济波动与自然灾害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志书记载了多次抗灾救援物资的组织调配,如1958年大旱、1962年粮食紧张时期,供销社主动协调物资,保障了农民的基本生活。这种“经济组织兼社会救助体”的功能,充分体现了供销合作社的公益性与灵活性。
进入1980年代,会理县供销系统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尝试商业承包与利润分配改革。志书中多次提到,部分基层社探索“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新模式,推动了农村市场经济的萌芽。这种经济创新不仅活跃了地方流通业,也为后来的乡镇企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3、组织体系与制度建设
《会理县供销合作社志》在组织制度方面的记录尤为详实。自1950年代起,供销社体系逐步建立起县、区、社三级网络,使得经济活动能有效辐射到乡村基层。志书对组织结构的演变进行了详尽说明,包括机构设置、职能划分、财务管理等,反映了国家经济体制调整在地方层面的具体落实。
在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志书强调了供销社在培养本地经济管理人才上的重要贡献。许多基层干部通过供销系统的培训与实践,成长为地方经济建设的骨干力量。制度上的“民主管理、集体决策”模式,也体现了合作经济组织的内部治理特征。
此外,志书还关注到制度建设的困难与矛盾。例如,在文革期间,供销体系受到冲击,部分机构陷入停滞,但在恢复秩序后迅速重建,显示出较强的自我修复能力。这种制度生命力,正是供销合作社能持续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
4、社会影响与文化价值
供销合作社不仅是经济组织,更是社会联系的重要桥梁。志书中多次提到,供销社在农村生活中扮演了“经济+文化”的双重角色。它通过开办农技讲座、宣传国家政策、组织文娱活动,成为农村社会的集体中心。这种社会功能的拓展,使供销社在群众心中形成了深厚的信任基础。
志书还反映出供销合作社在促进城乡交流中的作用。通过统一采购与销售,会理县农产品得以进入更广阔的市场,城市商品也得以下沉农村。这种双向流通,推动了县域社会结构的现代化,也促进了地方文化与经济的融合。
从文化角度看,供销合作社的历史是一部“合作精神的史诗”。志书以大量口述资料与档案记载,展示了普通劳动者在经济活动中的智慧与团结精神。这种集体主义的文化底色,构成了地方社会精神财富的重要部分,对后世研究农村社会心理与组织文化具有独特价值。
总结:
《四川省会理县供销合作社志(1936—1985)》是一部极具史料价值的地方志书,它以时间为线索,以经济为核心,完整呈现了会理县供销体系的演变历程。志书既是地方经济发展史的缩影,又是国家宏观政策在基层落地的真实写照。通过阅读,可以清晰看到供销合作社如何在不同历史阶段调适自身职能,平衡政策导向与市场需求。
从更广阔的视野看,该志不仅属于会理县,也属于中国农村经济史的研究范畴。它让我们理解合作经济在国家建设中的长期作用,提醒我们在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过程中,继续借鉴合作社制度的经验与精神。《会理县供销合作社志》以其真实、细致、厚重的笔触,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档案与思想启示。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