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东人口计划生育志 1987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如东人口计划生育志》
内容简介: 一、本志系统地记述如东县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历史和现状,目的是向党政部门、学术研究单位和从事实际工作的同志提供资料,数据和信息,掌握人口生产规律,搞好计划生育工作,促进两个文明建设。本志将《人口篇》、《计划生育篇》两篇合为一志,各自独立成篇。《人口篇》立五章十六节。《计划生育篇》立十章十九节。《概述》,《大事记》统管全志,不再分述。
编纂人员:陈祥志 , 镇余保
出版时间:1987年
出版单位:南京大学出版社
目录
封面
如东人口计划生育志
图片
目次
序
凡例
概述
大事记
人口篇
计划生育篇
附录一 如东县计划生育政策选编
附录二 领导讲话、经验介绍选摘
附录三 如东县人口计划生育论文、调查报告选
编后记
修志机构,编纂审稿人员名单
版权页
· 如东人口计划生育志 1987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如东人口计划生育志 1987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如东人口计划生育志(1987年版)》是江苏省如东县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全面记录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历程、人口变迁特征及社会影响而编纂的重要文献。该志不仅记载了从建国初期到80年代如东地区人口控制与调节的政策实践,也呈现了地方干部、医务人员与群众在国家政策指导下的努力与探索。文章将从编纂背景与社会时代、政策落实与制度建设、群众思想与宣传教育、经济社会影响与长远意义四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对文献内容的系统梳理,可以清晰地看到如东在全国计划生育事业发展中的独特轨迹与地方经验。《如东人口计划生育志(1987年版)》不仅是一部地方志书,更是一段社会记忆的再现,折射出一个时代在国家政策与地方现实之间的磨合与进步。本文旨在通过对该志的阐释,理解地方治理、人口控制与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揭示计划生育在基层社会中的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
1、编纂背景与时代社会氛围
《如东人口计划生育志(1987年版)》的编纂背景,源于上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对人口问题的高度重视。彼时,全国各地纷纷成立人口与计划生育办公室,开展统计调查与政策落实工作。如东县作为江苏沿海的重要县份,人口密集、农村为主,如何在经济尚未腾飞的阶段控制人口增长,成为当地政府的重要课题。这部志书的编撰,正是这一社会背景的产物,既是政策落实的记录,也是地方治理经验的总结。
如东县自建国以来人口增长较快,尤其在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生育率持续上升,农村地区多子多福观念根深蒂固。面对这一现实,县政府积极响应国家政策,逐步建立计生网络,组织人员深入乡村宣传计划生育理念。1987年版《人口计划生育志》的出现,标志着如东计划生育事业的阶段性成果进入文献整理阶段,体现出地方对国家战略方针的积极响应。
在社会氛围上,80年代的如东正经历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过程。教育普及、女性就业增加、城乡交流加强,使得人们对家庭规模、子女教育的认识发生变化。该志书编纂团队深刻洞察了这些社会变迁,把计划生育的历史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展现了地方社会的思想变革与价值更新。
2、政策落实与制度体系建设
如东在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过程中,经历了从行政推动到制度化管理的演进。1987年版志书详细记载了县、乡、村三级计生组织的建立情况,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责任制网络。地方政府将计划生育纳入经济发展规划,推行“责任到人、任务到户”的管理模式。这种制度创新保证了政策执行的连续性,也体现了地方在政策细化与落地方面的主动性。
在制度建设方面,如东县建立了计生档案、婚育登记制度、奖惩办法和优生优育指导体系。志书对这些制度的实施过程进行了系统总结,反映出基层治理的细致与规范。例如,对超生行为的处罚与思想教育并行,对实行晚婚晚育者给予经济奖励,对独生子女家庭提供优待政策。这些制度性措施,有效推动了计划生育政策的社会化与法制化。
此外,如东的计生制度还与卫生、教育、民政等多部门协作,形成了联动机制。乡村医生、妇联干部、学校教师都成为计划生育宣传的骨干力量。这种跨部门协作不仅增强了政策执行力,也使计划生育成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事业。志书通过大量数据与案例,展示了制度建设与政策执行的互动关系。
3、群众思想转变与宣传教育实践
计划生育在如东的推广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群众思想的转变。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特别是在农村地区,生男孩传宗接代的观念长期存在。1987年版志书记录了如东在思想宣传上的大量工作,包括组织文艺演出、播放宣传影片、举办座谈会、开展“新型婚育家庭”评比等活动,这些举措有效提高了群众对计划生育政策的接受度。
志书还记述了县妇联、共青团和基层党组织在宣传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他们通过“计生夜校”“婚育课堂”“家庭访问”等形式,把国家政策和科学育儿知识带到千家万户。特别是计生干部深入田间地头,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农民解释政策,化解误解和抵触情绪,使政策宣传更具人情味和实效性。
随着时间推移,群众对计划生育的态度逐渐由被动执行转向自觉遵守。志书在总结经验时指出,这一转变的核心在于教育引导与政策激励并举。通过提升女性教育水平、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宣传优生优育理念,如东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社会共识。群众思想的变化,成为计划生育政策能在基层稳定推行的重要保障。
4、社会经济影响与长远历史意义
《如东人口计划生育志(1987年版)》不仅是一部政策记录,更是一份社会经济变革的见证。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使如东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为农业机械化、农村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志书中的统计数据显示,80年代后期如东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人均资源占有量提升,社会经济结构开始优化。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还促进了女性地位的提升。随着生育压力减轻,女性在教育、就业、社会事务中的参与度显著提高,成为农村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力量。志书中多处提到妇女干部、乡村医生在计划生育工作中的突出贡献,这不仅体现了性别角色的变化,也反映了社会文明进步的方向。
从历史意义来看,该志书的出版具有档案性与启示性双重价值。它让后人能够了解一个县域在国家宏观政策下的应对与创新,也为当代社会在面对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等新问题时提供了历史借鉴。《如东人口计划生育志(1987年版)》以详实的资料和理性的分析,展现了一个时代在国家意志与地方实践之间的互动,为中国地方志文化增添了宝贵篇章。
总结:
《如东人口计划生育志(1987年版)》是如东县在特定历史时期人口治理经验的系统总结,它以严谨的史志体例,全面记录了地方在政策执行、制度建设、思想转变和社会变革中的历程。通过该志,可以清晰地看到如东在全国计划生育政策框架下的独特实践路径,也能感受到地方政府与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共同努力与智慧。
总体而言,这部志书不仅具有史料价值,更具社会学与政策学意义。它见证了一个地区在探索现代化人口治理中的艰辛与成果,揭示了国家政策与地方社会互动的复杂性与创造性。今天回顾《如东人口计划生育志(1987年版)》,不仅是对过去的回望,更是对未来人口与社会发展问题的启示与思考。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