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阳地区医药志 初稿 1983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有需要联系网页弹窗
县志简介
安阳地区医药志 初稿
内容简介: 我区的西药生产,起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西方的新医学在我国社会上开始广泛传播起来,是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期,新医学的传播带来了医药工商业的发展。药品由进口变为国内生产。
编纂人员:徐质
编纂单位:河南省安阳地区医药管理局
内容时限:0000-1983
目录
封面
目录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医药机构的建立和发展
第三章 中药生产和经营
第四章 西药经营
第五章 医药商业企业管理
第六章 医药工业
第七章 科研、教育与职工福利
第八章 人物
第九章 附录
· 安阳地区医药志 初稿 1983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安阳地区医药志 初稿 1983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安阳地区医药志 初稿 1983年版》是一部极具史料价值的地方医药志书,它以翔实的史实、丰富的药物记载和系统的医事发展脉络,全面呈现了安阳地区自古至今的医药文化与医疗事业演变。全书不仅记载了历代名医事迹、地方中草药资源、传统诊疗技艺及民间验方,还详细梳理了现代医疗体系形成的过程,对研究地方医药史、民族医药文化及区域卫生制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编纂背景与历史价值、医药文化的传承与特色、草药资源的分类与应用、医疗事业的发展与启示四个方面展开深入阐述,旨在通过对1983年初稿的全面解读,揭示安阳医药史的深厚底蕴与现实价值,展现地方志书在医学文化传承中的独特地位。
一、编纂背景与历史价值
《安阳地区医药志 初稿 1983年版》的编纂,源于20世纪80年代全国范围内兴起的地方志整理热潮。当时,国家提倡系统整理地方历史资料,以保存民族文化遗产。安阳地处中原腹地,自古人文荟萃,医药文化深厚,具有“医道渊源久远、草药品类繁多”的独特优势,因此,地方卫生系统与文化部门联合组织编纂,旨在为后世保存一部反映安阳医药全貌的志书。
在编纂过程中,工作组收集了大量古籍文献,如《汤阴县志》《殷墟遗录》《本草纲目拾遗》等资料,并走访老中医、药农、地方医馆,以口述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了极具真实性和区域代表性的资料体系。这种编纂方式,使该志不仅成为文献汇编,更是一部社会医学史的缩影。
该志的历史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为研究安阳地区医疗卫生制度的演变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其二,为中药资源保护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其三,对后续地方医药志编纂产生了深远影响。可以说,它既是学术文献,也是地方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见证。
二、医药文化的传承与特色
安阳作为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自殷商时期即有医药萌芽。志书中详细记载了甲骨文中有关“疾”“祈”“祭”的医药行为,说明早在三千多年前,安阳先民就已形成了原始的疾病认知与治疗体系。这种源远流长的医药文化,为后世医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安阳地区医药志 初稿》中,特别强调了安阳医药文化的“传承性与融合性”。例如,汤阴名医扁鹊传说虽多属后世附会,但其医德与诊法已成为地方医学精神的象征。而到了明清时期,安阳地区的医家与道教、儒医文化结合,形成了“医以德立、药以心行”的文化传统,强调医者仁心与药德并重。
此外,志书对民间医疗文化的重视也颇具特色。无论是“祖传秘方”“草药疗疾”“针灸正骨”等传统技艺,还是乡间草医、药农的口传经验,都被详实记录。这种民间智慧的收录,使得该志不只是学术著作,更是一部活的地方医药史,展现出中原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草药资源的分类与应用
安阳地处太行山与华北平原交界地带,气候四季分明,物产丰富,为药用植物的生长提供了理想条件。《安阳地区医药志 初稿》中收录了600余种地方常用药材,并对其生境、采集季节、药性功效、配伍禁忌作了详尽描述。这些资料具有极高的药用与科研价值。
书中将地方药材分为“山地药”“平原药”“水域药”三大类,体现出中药学“因地制宜”的思想。例如,林州山区盛产柴胡、黄芩、杜仲等上品药材;汤阴、滑县的平原地带多产地黄、白术、芍药;而洹河沿岸则以泽泻、蒲黄、菖蒲等水生药材著称。这种科学分类方法,为中药资源的系统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
值得注意的是,志书还特别记录了一批地方特产药材,如“安阳地黄”“殷都牛膝”“洹河蒲草”等,这些药材在地域气候与土壤作用下形成独特品质,具有较高的经济与医用价值。其应用范围涵盖内科、妇科、骨伤科等多个领域,充分体现出地方药物学的丰富性与实用性。
四、医疗事业的发展与启示
《安阳地区医药志 初稿 1983年版》不仅关注古代医药,也系统记述了近现代安阳地区医疗事业的发展脉络。从民国初期的“义诊所”“仁济堂”等民营机构,到建国后的人民医院、乡村卫生所,志书勾勒出一幅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医药图景。
尤其是对20世纪50—80年代医疗体系的记述,具有重要史料价值。书中详述了安阳地区在“合作医疗”“赤脚医生”运动中的探索,反映出社会主义医疗制度的基层实践。这些内容展现了医疗普及化、预防为主的理念,为当代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供了历史借鉴。
此外,该志还提出了医药结合、科研创新的思想。上世纪70年代末,安阳中医院与地方药材研究所合作,对传统药方进行现代药理验证,如“安阳地黄酒”“三黄清热汤”等,均取得显著疗效。这一部分内容,启示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应注重科学化与规范化,使地方医药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社会健康事业。
总结:
《安阳地区医药志 初稿 1983年版》是一部融合历史、文化、科技于一体的综合性医药志书。它不仅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医药史料,更以真实、系统、严谨的编纂风格,展示了安阳地区医药事业从萌芽到成熟的全过程。无论从学术研究角度还是现实应用角度来看,这部志书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今天,我们重新审视这部1983年的初稿,不仅是在缅怀一段医药编纂史,更是在探寻中原医学精神的传承之路。它告诉我们,地方医药的力量在于积淀与创新的统一,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融合,正是未来医学发展的关键方向。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