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志·煤炭工业志 1970-1987 送审稿_PDF电子版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书名】:《盐城市志·煤炭工业志 1970-1987 送审稿》
【作者】:戴德功,郭德新,殷学农编辑
【出版社】:盐城市矿务局矿志编纂委员会
【时间】:
【页数】:216
【ISBN】:
《大事记》
概述
第一章 管理机构
第二章 煤田地质
第一节 井田
第二节 煤层
第三节 煤质
第四节 水文
第五节 储量
第三章 基本建设
第一节 勘探设计
一、勘探
二、设计
第二节 工程施工
一、建井
二、土建
三、安装
四、输变电
五、交通
第三节 基建投资
第四章 生产系统
第一节 提升运输
一、矿井提升
二、井下运输
三、地面储运
第二节 矿井通风
第三节 矿井排水
第四节 矿井供电
第五节 矿井通讯
第五章 煤炭生产
第一节 生产简况
第二节 开拓掘进
第三节 采煤
一、采煤方法
二、回采工艺
第六章 煤矿安全
第一节 安全监察
一、机构
二、制度
三、教育
四、检查
第二节 灾害预防
一、防煤尘
二、防瓦斯
三、防水
四、防火
五、防冒顶
第三节 矿山救护
附:重大安全事故简介
第七章 企业管理
第一节 生产管理
一、生产计划
二、生产调度
三、生产管理
第二节 质量管理
一、采掘工程质量
二、通风质量
三、机电设备质量
四、煤炭质量
第三节 物资管理
一、物资供应
二、仓库管理
三、材料消耗
第八章 煤炭运销
第一节 煤炭运输
第二节 销售方式
第三节 销价、销量
一、销价
二、销量
第九章 煤矿科技
第一节 科技组织
一、机构
二、队伍
第二节 科技活动
第三节 科技成果
第十章 煤矿职工
第一节 职工队伍
一、职工人数、性质
二、职工文化、技术素质
第二节 职工生活
一、经济收入
二、生活设施
三、文体生活
附录:煤矿简介
一、盐城市韩场煤矿
二、盐城市南庄煤矿
三、盐城市利国煤矿
四、盐城市殷庄煤矿
· 盐城市志·煤炭工业志 1970-1987 送审稿_PDF电子版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盐城市志·煤炭工业志 1970-1987 送审稿_PDF电子版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本文以《盐城市志·煤炭工业志 1970-1987 送审稿(PDF 电子版)》为中心,系统梳理该地方志的编纂背景、内容结构、史料价值与传播利用四个方面,力求多维度揭示其学术与地方治理意义。全文首先从历史脉络入手,阐明1970—1987年间盐城区域煤炭工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定位与特殊历史环境;随后解析该志稿在章节构架、专题设置、数据统计与事件叙述上的基本格局;接着探讨其作为一部地方工业志对当代与未来研究者的史料价值、可信度判断与局限性;最后从数字传播、县志网络化与社会公众与地方行政的互动视角,分析其在传播利用层面的现实意义。文章在结尾总结归纳四方面要义,并指出这一电子版送审稿在地方志研究与资源共享上的典范意义,为相关研究提供参照。本文由 nayona.cn 整理,将为关注地方志、煤炭工业史与盐城地方史者提供一篇较为完整的解读性文献导读。
一、编纂背景缘起
在1970年至1987年这段岁月中,中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与体制变革的关键时期。盐城市地域虽非传统的重工业基地,但煤炭作为能源与基础工业资源,在该地区的能源供应、地方财政与工业布局中具有潜在价值。《盐城市志·煤炭工业志》作为地方志系统下的专项行业志,其编纂正是出于填补地方能源与矿业历史空白的需要。
在国家层面推行地方志与专业志并举的背景下,各地先后启动工业志、矿业志等专志编修工作。盐城因其所辖区域内曾有若干煤炭开采点或相关配套企业,相应的历史记述需求逐渐显现。地方党政、矿务机关以及地方志编纂机构在此背景下共同推动本志的立项与编撰。
此外,本志起草于“送审稿”阶段,其性质带有尚待修订与审定的意味,也表明在编纂过程中国家或省、市有关部门可能曾提出意见、调整与修改空间。电子版的保存和流传,使得这部未必最终定稿的版本得以广泛传播,为研究者提供“中期形态”的珍贵窗口。
二、内容结构与体例特色
《盐城市志·煤炭工业志 1970-1987 送审稿》在体例设计上延续传统地方工业志通行原则:先总论、后各矿区或各类矿业单位分论,再附录统计数据、年表、图表等。该稿的章节设置较为清晰,兼顾宏观与微观,力图做到叙事与数据并重。
在专题安排方面,该志稿不仅设煤矿发展、矿山技术、矿工生活、安全生产等常见专题,还兼顾地方政策、环境影响、能源调配与地方配套设施等较为边缘但有意义的专题,体现出编者试图以较全面视角记录煤炭工业与区域互动关系的意图。
该稿还配备大量统计表格、年报数据、矿山生产指针、职工人数、资源储量等量化内容。这些统计数据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叙述的说服力。年表编年、重要事件节点标注、典型矿井或矿点的个案叙述,则增强该志稿的历史感与可读性。
此外,本稿常见体例处理还包括交叉索引、术语注释、图表说明、附录与篇后参考书目。虽然作为“送审稿”,也可能尚未最终版的校订精度和格式统一性,但其结构完整性已具备专业志书水准。
三、史料价值与学术意义
首先,这部志稿为地方煤炭工业史研究提供了第一手、地方级别的资料视角。相比于国家级或省级志书,它更接近基层矿业运行机制、职工生活细节与地方政府和矿务机关的互动记录,对还原盐城地区煤炭工业史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其次,该稿的统计数据和年度变化指标,对于研究地方能源结构演变、区域工业布局调整、煤炭产业的效率变迁等课题均具参考价值。尤其对关注“中小煤矿”、“边缘矿区”的研究者而言,本志稿提供了鲜见的地域性数据支撑。
第三,本稿所记录的矿工生活、地方政策、矿山安全、环境影响等专题性内容,也为社会史、劳工史、环境史研究提供素材。它将工业叙事与社会层面联系起来,具备跨学科利用潜力。
当然,作为一部“送审稿”,其数据完整性、校对准确性与后期修订可能存在瑕疵。编者可能在时间、资源、资料获取渠道方面受到制约,个别数字、事件叙述可能不够严谨。因此,研究者在使用时须谨慎核对、交叉参证,以确保历史判断的可靠性。
四、传播利用与现实意义
随着数字化与互联网的发展,像《盐城市志·煤炭工业志 1970-1987 送审稿》这样原本在纸本或档案馆内受限流通的地方志,通过网络上传、PDF 电子版分享,拓展了其传播范围与可访问性。公众、学者乃至地方政府都能借助网络轻松获取。
尤其是在“中国地方史志网”、县志下载平台、地方志电子库与学术共享平台的支持下,本志稿得以在华东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传播和引用。这种“从地方档案走向大众可及性文献”的路径,体现出地方志资源数字化、共享化的趋势。
在地方行政与地方文化建设层面,地方政府或史志机构可以将这类电子志稿作为公共文化资源、地方宣传素材和教育教材的一部分。它不仅具有学术价值,更可作为地方记忆的载体,参与区域文化认同建设。
此外,对于高校师生、地方志编撰者、社会公众、矿业史学界而言,该电子版志稿既是研究参考,也具备教学示范意义。它让更多非专业人士得以“入门”地方志、地方工业史研究,从而推动地方史志与行业史的互动融合。
总结:
通过对编纂背景、内容结构、史料价值与传播利用四个方面的详尽阐述,我们可以看到《盐城市志·煤炭工业志 1970-1987 送审稿(PDF 电子版)》不仅是一部地方工业志的中期形态文本,也是一部地方煤炭工业历史的“地方版本”记录。其在体例上兼顾宏观结构与微观细节,在专题上跨界兼顾社会与工业,在价值上兼具研究与传播双重功能。
对于研究者而言,它是深入理解盐城区域煤炭工业历史、能源结构与地方发展互动的重要工具;对于地方行政与文化工作者而言,它也是区域历史书写、文化建设与公共资源共享的可贵资产。在迈向数字时代的地方志传播格局中,它提供了值得借鉴的路径。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