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安市广安区发展和改革志(1986-2008) 2010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有需要联系网页弹窗
县志简介
《广安市广安区发展和改革志(1986-2008)》
内容简介: 一、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公正客观、传承历史、反映现实、有益后世的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突出广安地域特色,系统记述广安地区行政公署和市人民政府各方面的历史与现状,力求做到史料真实、完整,达到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二、本志的记述立足当代,详近略远,主要历史上限为1993年,下限为2005年。
编纂人员:敬世波 , 易铭坤
编纂单位:广安市人民政府志编纂委员会
内容时限:1986-2008
出版时间:2010年
目录
封面
广安市广安区发展和改革志
《广安市广安区发展和改革志》编纂委员会
《广安市广安区发展和改革志》编辑部
图片
序
凡例
目录
综述
第一篇 发展篇
第二篇 改革篇
第三篇 计划管理
第四篇 投资管理
第五篇 项目管理
第六篇 以工代赈管理
第七篇 节能减排
第八篇 机关建设
第九篇 机构与职能
附录
编后记
版权页
· 广安市广安区发展和改革志(1986-2008) 2010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广安市广安区发展和改革志(1986-2008) 2010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广安市广安区发展和改革志(1986—2008)2010年版》是一部全面记录广安市广安区在改革开放后至21世纪初发展历程的重要志书。该志系统地总结了广安区在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城乡发展与体制改革等方面的历史成就与经验,真实地反映了广安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从农业县区向现代化城市城区转型的艰辛与辉煌。本书不仅是一部地方史志文献,更是一部展示地方改革精神与发展智慧的时代档案。本文将从“经济腾飞与产业布局”“城乡建设与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与民生改善”“体制创新与科学发展”四个方面,对该志书的内容与意义进行系统分析与阐述,旨在全面还原广安区改革开放二十余年的发展轨迹,展现其在区域经济格局中的崛起与贡献。
1、经济腾飞与产业布局
《广安市广安区发展和改革志(1986—2008)》以翔实的数据和丰富的实例,记录了广安区经济结构由单一农业向多元化产业体系转型的过程。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广安区仍以传统农业为主,但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实施,区委区政府积极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步形成,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农村经济实现了由“自给型”向“商品化”的根本转变。
进入九十年代,广安区依托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大力发展轻工业、建材业与能源产业。尤其是在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的推动下,一批重点工业项目相继落地,工业经济总量显著提升,成为全区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撑。此阶段,产业布局逐步形成“南工北农、中兴城”的格局,城乡经济互促共进。
到2008年,广安区已初步形成了以现代农业、特色制造业和服务业为支撑的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体系。产业发展不仅带动了区域经济总量的跃升,也为城乡就业提供了广阔空间。志书以详实的表格和案例,见证了广安区从“农业型经济”向“综合型经济”的历史跨越。
2、城乡建设与基础设施
广安区的城市化进程,是《发展和改革志》中重点记录的篇章之一。1986年至2008年,是广安区城市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二十余年。改革初期,城市基础设施薄弱,道路狭窄、供水供电不足。随着国家和省级城市建设政策的推进,广安区确立了“以城带乡、以点带面”的城乡统筹发展战略,逐步完善城市功能布局。
公路、桥梁、供水、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广安区城市形态焕然一新。特别是在世纪之交以后,广安城区道路网结构优化,广南高速、武广铁路等重大交通项目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城市扩展带动了房地产、商贸和交通运输等行业的繁荣,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同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同步推进。自2000年起,广安区大力实施“村村通工程”“安全饮水工程”“新农村建设计划”,使得农村公路硬化率、农网改造率和清洁能源普及率大幅提升。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不仅改善了人居环境,也促进了城乡公共服务的均衡化。
3、社会事业与民生改善
民生事业的发展,是衡量一个地区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志。《广安市广安区发展和改革志(1986—2008)》系统梳理了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等领域的重大变革,展现了广安区在社会建设方面的跨越式发展。教育事业方面,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推进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广安区逐步构建起覆盖城乡的教育体系。
医疗卫生体系的完善,使得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广安区在此期间完成了多家乡镇卫生院改扩建,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保险制度覆盖率逐年上升。2008年,全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0%以上,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实现历史性突破。
在社会保障领域,广安区不断完善养老、失业、低保等制度。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标志着社会保障体系进入制度化轨道。同时,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区内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完善,群众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社会事业的进步,极大增强了民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为区域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4、体制创新与科学发展
体制机制改革是推动广安区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发展和改革志》详细记载了政府职能转变、行政体制改革、财政税制创新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广安区率先在全市推行“政企分开”“放权让利”等改革措施,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束缚,激发了市场活力与企业创造力。
进入21世纪后,广安区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一站式”政务服务中心,行政效能显著提高。政府在宏观调控、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领域的职能定位更加清晰,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志书中充分体现了广安区“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求突破”的理念。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广安区注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并重。通过推进节能减排、生态农业与绿色工业的示范项目,广安区实现了从“速度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的转变。这一时期的改革创新,不仅奠定了广安区现代化建设的制度基础,也塑造了其开放包容、务实进取的区域精神。
总结:
《广安市广安区发展和改革志(1986—2008)2010年版》是一部承载时代印记的地方志书,它以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真实再现了广安区二十多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从经济结构调整到社会事业进步,从城乡建设到体制创新,每一章节都凝聚着地方领导的智慧与人民群众的奋斗,充分展现了广安精神的厚重与力量。
这部志书不仅是广安区历史的总结,更是未来发展的启示。它让后人看到,在改革的浪潮中,一个川东小城如何依托政策东风与自身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道路。通过系统梳理与反思,《发展和改革志》为地方治理、社会进步与经济转型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思想财富。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